中央一号文件:“农文旅”应该怎么做?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24-02-23 09:41:43  来源:网络
核心提示:日前,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文件中提出了“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坚持产业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并举、产加销贯通、农文旅融合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

  日前,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文件中提出了“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坚持产业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并举、产加销贯通、农文旅融合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


  文件提出要把“农文旅”融合发展成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的重要抓手,这也是今后我国“三农”工作的重要布署。那么,文件中提到的“农文旅”我们应该怎样做呢?今天就这个话题谈谈谈老师的想法。仅供参考。



  一、什么叫农文旅?


  我国城镇化与社会经济发展后,居民收入不断增长,人们外去旅游频次不断增加,节假日生活质量不断改善,乡村旅游市场空间得到很大拓展,推动了“农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


  “农文旅”是指将农业、文化和旅游这三个元素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新兴产业。它通过整合农业和乡村资源,创造出具有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和体验。具体来说,“农文旅”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农业元素的融入:以农业产业为基础,除了提供农产品供应,还提供各种农业相关的活动和服务,如农田观光、农耕体验等。


  文化元素的展现:通过展示乡村文化、民俗文化、民族文化等方式,增强旅游目的地的文化特色。


  旅游休闲的发展:构建旅游休闲设施,提供旅游服务,满足游客的休闲体验需求。


  “农文旅”融合不仅是简单的叠加,它是一种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农业产业超越传统产业边界,与文化旅游产业相互影响和改变。同时,文化旅游产业被引入到了农业产业中,对农业的功能模块进行不断创新。这样的融合能够挖掘农业的生态、休闲、养生、教育等多重功能,丰富旅游产业链。使农村的一二三产业有机结合,成为农耕文化、民俗文化、民族文化的传承体,从而助力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



  二、“农文旅”怎样融合?


  1、与“自然生态”深度融合。


  乡村布局规划化。要对乡村的山水田园进行科学合理的功能分区与产业布局,推进“农文旅”融合的差异化发展。


  自然村庄旅游化。要充分发掘村庄基础条件、资源禀赋,高质量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通过环境整治、景观提升等方式,打造乡村旅游重点村。将自然生态、文化资源转化为乡村旅游产品,推动村庄特色化、品质化、效益化“农文旅”融合发展。


  乡村旅游线路化。通过整合乡村旅游资源,如旅游景区、旅游村庄、休闲农场等,串点成线,打造“一日游”“二日游”精品“农文旅”乡村旅游线路。


  2、与“农业产业”深度融合。


  创新体验农业。有条件的乡村要依托农业生产基地,修建停车场、旅游厕所等配套设施,增加文化、休闲元素,打造“农文旅”休闲体验园。


  发展现代农业。利用现代农业生产技术,重点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循环农业、立体农业、智慧农业,要实现“农文旅”的科技化。


  创新农业经营。要探索推进农业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发展模式,实现市场化运营。通过“企业+基地+农户”等不同形式,引导村民参与“农文旅”发展。


  3、与“新兴业态”深度融合。


  “民俗+非遗”传承乡味。在不断挖掘乡村文化的基础上,要重点开展民俗文化体验,“非遗”文化科普,农特产品销售等“农文旅”活动。


  “传统+创意”打造趣味。以乡村产业为核心,将农业与文化、艺术创意相结合,大力发展休闲农业。逐步形成基地种植、集约育苗、贮藏保鲜、加工打包、科普示范、休闲观光等一体的“农文旅”产业发展格局。


  “农旅+文体”才有新味。将农事活动创意成体育竞技活动,举办各种农业体验活动赛事,将传统文化、体育竞技等元素融入到乡村旅游中,推动“农文旅”纵深发展。



  三、国家支持的“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


  目前国家政策支持的“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有很多种,主要模式有:


  1、田园综合体


  以农业为主导,融合工业、旅游、创意、地产、会展、博览、文化、商贸、娱乐、物流等相关产业与支持产业,形成的多功能、复合型、创新性的产业结合体。


  田园综合体可分为国家级与省级。国家级田园综合体支持规模:每个试点中央支持1.5亿,分三年、每年5000万。加上地方配套,每个试点每年6000—8000万元。


  2、现代农业产业园


  指在一定区域内,通过集聚现代生产要素、创新体制机制,形成具有明确地理界限和区域范围的现代农业发展平台。园区通常具备如下特点:规模化种养、“生产+加工+科技”结合、综合性的示范园区、政府引导和企业运作、政府认定。


  现代农业产业园分为国家级与省级。国家级支持规模:对于竞争性项目给予1亿元支持,非竞争性项目0.7亿元支持。政策要求省内各级财政整合配套不低于3亿,撬动社会资本15亿。还可申请长达25年的国家贷款,利息1.5%。基础设施、生产线、厂房建设等都可贷款。


  3、示范家庭农场。


  家庭农场是一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它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是农户家庭承包经营的升级版。


  示范家庭农场支持发展政策:主要有国家级、省级、市级示范家庭农场创建。补助标准:国家级示范家庭农场补助10万/个。


  4、乡村振兴示范村


  是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示范村,能够展示乡村振兴的具体实践和成功经验,还能够为其他乡村提供学习和借鉴的对象。乡村振兴示范村的认定标准和原则主要是:自然资源、历史文化、交通便利、基础设施、环境卫生、经济发展等指标。


  国家支持政策。2022年7月20日,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两部委发布《关于开展2022年“百县千乡万村”乡村振兴示范创建的通知》,通知指出要推进分级示范创建,共组织创建100个左右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1000个左右乡村振兴示范乡镇、10000个左右乡村振兴示范村。


  5、美丽休闲乡村


  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具有独特的自然和文化资源,能够满足游客多样化休闲需求,同时具备良好的基础设施和生活环境的乡村。通常具有:生态环境优、文化传承丰富、经济发展活跃、公共服务完善等特点。


  国家支持政策。农业农村部一直开展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推介活动。已累计推介近2000个美丽休闲乡村,发布精品线路1000多条,形成了一批体制机制创新、政策集成创设、资源要素激活、联农带农紧密的“农文旅”融合发展高地。


  6、美丽宜居村庄


  是指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结合田园美、村庄美和生活美的特点,形成的具有特色的宜居宜业村落。这些村庄的核心在于宜居宜业,而其特征则体现在美丽、特色和绿色这三个方面。


  国家政策支持。2023年农业农村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美丽宜居村庄创建示范工作的通知》提出:“十四五”期间争取创建示范美丽宜居村庄1500个左右。


  7、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特别是行政村范围内,依据当地资源条件和市场需求,选择和发展一种或多种特色农产品或相关产业的经济实体。只要考核指标:主导产业突出、实现绿色发展、联农带农效果好、组织化程度高。


  截止2023年1月,我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累计达到4068个。“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已经成为促进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8、乡村度假庄园


  主要依托乡村的自然环境和田园风光,提供给游客一种具有深度田园生活的体验。这种庄园综合体不仅包含农业生产的核心功能,还融合了观光休闲、科学教育、养生度假、商务会议等多种功能,旨在满足城市居民对于自然和田园生活的向往。主要有:酒庄、茶庄、休闲农庄、休闲牧场、休闲渔场、休闲林场等。


  国家支持政策:国家级、省级、市级星级农庄、示范农庄等。


  此外,“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还有果蔬采摘园、主题民宿、乡村营地、商务会所等多种模式。


 
标签: 农村

本文标题: 中央一号文件:“农文旅”应该怎么做?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quote/show-6636.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