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未来乡村是营造共同富裕示范区的重要载体。相较于未来社区,未来乡村建设更加注重产业振兴、风貌宜居与文化兴盛,并主要从农业现代化、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文化传承、创新创业、社会治理等层面丰富其内涵,以期实现乡村地区的协同发展。根据《关于开展未来乡村建设的指导意见》(浙政办发〔2022〕4号),浙江未来乡村坚持以党建为统领,以人本化、生态化、数字化为建设方向,以原乡人、归乡人、新乡人为建设主体,重点打造未来产业、风貌、文化、邻里、健康、低碳、交通、智慧、治理等场景,通过集成“美丽乡村+数字乡村+共富乡村+人文乡村+善治乡村”建设,着力构建引领数字生活体验、呈现未来元素、彰显江南韵味的乡村新社区。
近年来,余杭区深入开展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走深走实,积极探索走出一条“美丽中国”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振兴发展新通道,以融于自然、面向未来的“未来乡村实验区”为载体,通过巩固“西部富美”行动成果,助力余杭西部五镇高质量发展,奋力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
壹、余杭区“未来乡村”建设实践
径山镇小古城村
打造未来健康场景。自健康村建设开展以来,小古城村成立健康村建设领导小组,建立健全健康治理长效机制;提倡“慢谷”理念,打造田园生活体验目的地;制定《村民健康公约》,在农户墙绘文化中融入健康知识宣传。2023年8月,浙江省爱卫办印发了《关于公布2023年浙江省健康村镇、卫生村样板的通知》(浙爱卫办〔2023〕8号),小古城村被评为浙江省健康村样板,成为余杭区首个省级健康村样板。
打造未来治理场景。依托“四议六步”民主协商机制,小古城村将治理模式变“事后处理”为“源头治理”。一是参议有渠道。通过数字赋能,建立“云上议事厅”,打破协商议事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二是管理有工具。为更有效,更直观,更便捷地管理村庄各项事务,建成小古城管理数据驾驶舱,助力村庄物业管理。三是执行有策略。面对错综复杂的农村工作,争取多方人员投身参与村级事务管理,综合分析原因,积极寻找突破,有效执行各项任务。
鸬鸟镇前庄村
打造未来产业场景。依托“政府主导、村企合作、百姓参与”三方合作模式,优化产业模式,强化资源主导。前庄村积极打造集游客中心、农产品加工生产、亲子研学等功能于一体的鸬鸟镇农旅服务中心。同时按照《鸬鸟镇村集体经济发展思路》,前庄村坚持因地制宜,通过将党建联建、村民议事协商、村企协作等多种模式纳入思路举措,积极探索集体产业经济发展新路径。
打造未来文化场景。鸬鸟镇围绕余杭区“文明有礼”基本单元建设要求和镇域工作实际,积极打造“浙江有礼·文明圣地·礼遇鸬鸟”镇域文明实践新品牌。前庄村以文化礼堂为阵地,通过举办“启智立德开蒙礼”活动,有效构建了“一村有一品,一品带一村”的“全域文明”工作新格局。鸬鸟镇也因此成为余杭唯一全部村社均入选区级年度“文明有礼”基本单元典范和示范村社培育对象的镇街。
打造未来风貌场景。根据《浙江省旅游业“微改造、精提升”五年行动计划(2021-2025年)》(浙文旅〔2021〕17号)文件要求,前庄村在保留前庄大队茶厂厂房的原有肌理的前提下,积极开展文化礼堂“微改造、精提升”行动,通过对其整体环境改造,持续推进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前庄村通过利用闲置空间展现当地产业和文化特色,形成了一批富含前庄元素、颇具创新创意的现代新型文旅空间。
瓶窑镇南山村
打造未来智慧场景。浙江未来乡村科创园位于南山村,园区集文创研发中心、研学课程中心、水上运动基地于一体,包含办公空间、工作室、户外基地等功能空间。通过招引创客入驻,有效实现了数字化应用场景的创造性转化。同时,依托瓶窑镇建立的智慧乡贤云平台与科创园“新乡贤助乡兴”实践基地,最大程度吸引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监管等多跨场景项目落地应用。
打造未来邻里场景。一是以幸福乡里共同体为空间,聚焦“一老一小”问题,为村民提供托育+早教、居家养老、日间照料等服务,实现家门口的“幼有善育、老有颐养”。二是以乡村会客厅为核心,完善购物、餐饮、金融、电信等生活配套,打造15分钟幸福生活圈。三是加强对失地村民的帮扶,通过开展职业教育培训,帮助失地村民实现再就业或自主创业。
百丈镇溪口村
打造未来交通场景。通过“四好农村路”建设,对百丈镇溪六线路面进行拓宽,并对溪六线通往位于半山腰的罗窑坞的单行道进行了改建。依托余杭区在全省率先建立“路长联系人”制度,为积极探索交通兴、产业旺、百姓富、城乡融的乡村振兴开辟新路径。
打造未来低碳场景。百丈镇森林覆盖率在85%以上,拥有竹林面积5.5万亩,蕴含着强大储碳固碳功能。溪口村依托浙江省首批低(零)碳乡镇建设试点,探索“双碳+共富”模式,打造碳排放监管的“碳管家”数字化平台,构建村企竹林低碳发展新格局。通过不断提高生态的“含绿量”“含金量”,加快实现碳汇变现,做好共同富裕“碳文章”。
贰、余杭区“未来乡村”
促进共同富裕的经验启示
发展多元业态,做强乡村产业支撑。一是优化产业布局。通过科学规划,结合当地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打造特色产业园区或产业集群,形成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二是培育新型经营主体。鼓励和支持农民成立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提高其组织化程度和市场化能力;三是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鼓励农民通过参与农村旅游、农村电商、农产品加工等方式,拓展增收渠道,增加收入来源;四是加强科技创新。引导和支持农业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提高农产品质量和附加值;五是强化品牌建设;通过注册商标、申请地理标志等方式,培育和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提升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六是完善产业支持政策。政府应加大对乡村产业的支持力度,制定更加优惠的税收政策、财政补贴政策等,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入乡村产业。最终通过特色场景打造,配套设施完善,乡村产业培育,业态发展优化,形成独具特色的未来乡村示范带。
构建宜居风貌,践行乡村发展理念。一是推进乡村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在发展过程中,要注重保护山水、田野等自然景观,保持生态平衡,提升乡村环境的品质;二是优化聚落形态。要合理规划村落布局,保持传统建筑风格,提升街巷空间的品质,创造宜居的乡村环境;三是营造农业景观。结合农业生产活动,营造具有乡土特色的农业景观,提升乡村风貌的魅力;四是完善基础设施。通过加快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打造舒适便捷的乡村生活环境,真正让美丽乡村、绿色生态成为余杭未来乡村建设最鲜亮的底色。
重视文化发掘,激活乡村内生动力。未来乡村应具有独特的文化特色和内涵,通过推动文化传承,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乡村文化。一是建立乡村文化档案。通过收集和整理乡村的历史、风俗、传统等资料,建立完整的乡村文化档案,为文化发掘和乡村发展提供基础数据;二是培养乡村文化传承人才。通过开展培训、交流等活动,培养一批有文化、有技艺的人才,让他们成为乡村文化的传承者和创新者;三是加强乡村建设。通过加强乡村的组织和管理,提高村民的参与度和归属感;四是推广乡村旅游。结合乡村的文化资源和自然风光,推广乡村旅游,吸引游客前来观光、休闲、体验,增加乡村的收入来源。最终通过形成社会各界对于乡土文化价值的根本认同和文化自信,激发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形成未来乡村建设新的内源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