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化如火如荼地振兴?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24-03-18 11:32:48  来源:唯美乡村
核心提示:最近,农业农村部办公厅、中国文联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大地流彩——全国乡村文化振兴在行动”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大力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最近,农业农村部办公厅、中国文联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大地流彩——全国乡村文化振兴在行动”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大力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这意味着,一场新行动正在席卷农村,实质上,整个“乡村文化振兴”就是针对当下农村沉睡的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再一次激活,也是价值最大化的推进。


  尤其,该《方案》以“打造‘有影响力传播力的管用平台’为抓手,按照文化铸魂、文化培根、文化养德、文化兴业进行系统谋划,提出了12项重点活动”。



  乡村文化振兴,无疑是乡村振兴战略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承载着对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这份珍贵的遗产,历经数千年的沉淀与积累,蕴藏着无数宝贵的智慧和深邃的哲理。然而,要让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继续熠熠生辉,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挖掘、去发挥、去打造、去赋能、去成就,释放其潜在的价值空间。


  挖掘,意味着要深入乡村的每一个角落,探寻那些隐藏在田间地头、村落屋舍之间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印记。发挥,则需要我们充分利用这些文化资源,让它们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打造,则意味着要将这些文化遗产转化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让它们在乡村振兴的大潮中成为引领发展的强大动力。赋能,就是要通过创新的方式,将这些文化遗产与现代科技、现代产业相结合,赋予它们新的功能和价值。成就,最终是要让乡村文化在乡村振兴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为乡村经济、社会、生态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乡村文化的振兴,让这份宝贵的遗产得以延续,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多的智慧和财富。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产业振兴很关键,也是重中之重。文化兴业,或许是一种引擎,驱动着内生发展动力蓬勃发力。


  乡村是我国数千年农耕文化的结晶,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乡村文化成为新时代、新阶段中华文化复兴的一个重要力量。


  尤其,早期农村,农民喜欢把生活中的一些经验以及人情世故,用简单通顺的话作为总结,通称为“俗语”。这些“俗语”不但通俗简单,朗朗上口,其中更蕴含着不少人生道理,也禁得起时间的考验,经历千百年的流传一直沿用至今。



  因此,“俗语”的生活化,伴有农耕文化的基因,有的时候听起来较通俗,没有诗词歌赋来得优雅,但是这正是俗语的特点,通俗不媚俗,有时反而比那些文学词语更容易让人接受和理解。


  除了“俗语”之外,乡村文化还有很多,正在等着被激活,再次被利用,惠及一方水土,一方劳苦大众。


  不得不让人想起,民俗的就是大众的,民间的就是市场的。


  乡村文化,是一种历史传承,传承背后必须要有载体承接?


  乡村场所,就是乡土文化的重要载体,承接着乡村特有的历史记忆、生产生活智慧和民风地域特色。


  但是,乡村场所,还需与商业文明来嫁接,让其产生更大利润空间,助力产业振兴,这才是中关重要的切入点。


  近几年,乡村休闲旅游兴起,乡村文化既是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汲取的营养,也是医治现代诸多城市病的解药,就这样在一些业态中被活化利用,与商业文化相融合,相互借鉴、走向更优的发展道路,打破农耕惯性,以有效的发展思路,促进农业发展进程的转变。


  之所以这样,农文旅等形态,通过进一步策划、包装,激活沉睡的乡村文化资源,以另一个视角,让其内在的精神文化,以外在的优质内容,呈现给游客及当地原住民,折射出一个事实,乡村文化IP动能越强,变现能力就越足。


  一般来说,文化在云端,旅游在民间,文化在高位,旅游在下沉,越往高处,文化的功用越大,越往基层,旅游的动能越强。


  打造乡村文化IP,打破认知边界,跨界融合,尤为关键。


  首先,乡村文化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乡村旅游回归于生活,乃体验生活。


  乡村文化与乡村旅游交汇点在于生活,融合点在于生活化,融合方向就是乡村文化贴近生活、乡村旅游回归生活。融合路径在于生活化体验、沉浸,乃至生活本身。当下和未来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方向就是生活化旅游。


  其次,生活化旅游,以文创来打造乡村文化IP,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应更关注现代人的田园梦想和生活需求,以“新工匠精神”实现传统技艺的活化,将乡村文化的精粹植入现代人的生活方式。


  同时,一些俗语、民俗的活化利用,以不同场景,再次让游客身临其境,挖掘更多有价值、有创意、有趣味的活动内容,为乡村文化IP的发展添砖加瓦,为游客带来更多沉浸式体验。


  虽说,IP这个词特别火,它代表着个性、稀缺性、新的流量入口、新的认知,乡村文化IP能提高文旅产品、农旅产品的识别度、品牌溢价、二次消费,具有超强的变现能力。但是,IP是由大大小小的文化元素构成的,从传承文化到创造文化到消费文化,都需接地气,凸显其情感加速器之作用。


  再次,乡村文化IP,从表现形式看,也是多种多样的,有古朴、原生态的,有节庆、赛事、互动活动的,有二次元等时尚的。过去讲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现在更讲求打动80、90、00后主力群体的消费欲望。年轻人也不排斥传统,除了“村超”、“村晚”、“村BA”之外,比如,最近泼天的富贵让“天水麻辣烫”接住了,火爆出圈背后是美食文化的底蕴,以及特色农业如何支撑起这个产业的崛起,吸引了更多年轻人跨越几千里去消费,这个热辣滚烫的场景,也是民间底层市场消费活力的彰显。


  最后,整体来说,乡村文化就是IP,就是用文化主题去提炼乡村旅游业态,使乡村旅游内容更加丰富也更加深刻,从而传播文明、交流文化、丰富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的双重需求,更赋能产业,文化兴业,潜力巨大。



  乡村文化振兴,一些农村切入文化圈层,让乡村文化为其铸魂,能够形成独特IP,以不同视角、不同场景、不同业态的形式,更加精准有效地触达到前来消费的群体心底。进而,谋求村落永续发展的可能性,更能延续中华聚落文化、邻里文化的聚族群体性,打造目的地沉浸式旅行体验。


  时至今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乡村,我们在探索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同时,乡村文化与商业文明的嫁接,同样重要。乡村休闲旅游高质量发展,乡村文化IP是引擎,这个引擎要是启动了,足以释放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稳定的客流基础及惊人的重游率,何谈持续化运营起不来?


  所以,一场新行动正在席卷农村,乡村文化振兴,势必在催生更多发展契机,也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借鉴我国古代生态思想,深度挖掘并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有助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不断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乡村文化振兴,既是农村发展的契机,也是我国深厚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在广袤的农村大地上,一场以文化为引领的振兴行动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这一行动不仅为乡村带来了发展的新机遇,也为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深入挖掘并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这种智慧源远流长,涵盖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发展的核心理念。在古代文献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关于生态保护的深刻论述,这些思想为当今的乡村振兴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通过弘扬这些古代生态思想,乡村居民不仅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文化根源,还能够将这些智慧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例如,在农业生产中,运用古代的智慧来推动绿色农业的发展,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增长。同时,乡村的文化振兴还可以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体验乡村的自然风光和独特文化。


  此外,乡村文化振兴还需要注重培养乡村居民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如民间艺术表演、传统手工艺展示等,让乡村居民更加深入地了解和热爱自己的文化。这样,乡村文化不仅能够得到传承,还能够成为乡村发展的强大动力。


  总之,乡村文化振兴是一场旨在推动农村全面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行动。进一步,激活沉睡的农村文化资源,或将涌现更多乡村文化IP,这是一场新行动正在席卷农村,释放的是大地异彩纷呈,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期待。通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古代生态思想、培养乡村居民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我们必将迎来一个更加繁荣、宜居宜业和美的乡村新时代。


 
标签: 乡村振兴

本文标题: 乡村文化如火如荼地振兴?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quote/show-6652.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