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村村,浙江富阳。
在开始决定前往文村村旅行之前,真的煞有介事地仔细研究了一下到底这里应该叫“文村”还是“文村村”。我还特意去富阳区人民政府的官网查了查,竟然真的叫“文村村”。好萌的名字。
这个村在建筑界真的太有名了,这是因为一位建筑师而闻名遐迩的新农村。
王澍。一个在中国建筑界倍受争议的建筑师。
王澍近年的演讲中,文村村是他提不完提不尽的话题。这就好像我们喜欢一个人,我们总是会不自觉地不停地跟身边朋友提及这个人,挂在心里,挂在嘴边。
所以,想必,王澍一定是非常喜欢这里。这里是他的心尖尖,他乐此不疲,他爱不释手。
业内对这个闻名遐迩的村褒贬不一,从B站各种UP主踏勘视频就可以看出。有的人喜欢这儿,有的人不喜欢这儿。这就更好玩了。
对传媒敏感的人都懂的:一个人,一件东西,一组建筑,如果是黑红黑红,就有了矛盾冲突,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源动力。这就比大红或大黑更加的有味道了。有的人说好,有的人说不好,引得看官们就要去看看,到底好不好。
文村村距离富阳城区约50公里,滴滴司机是个i人,全程无话。感觉整个车程就像《罗曼蒂克消亡史》里的情节,行驶在荒野的田间,此刻需要背景音乐。
进村,准备夜宿一栋夯土的房子里。村里的水稻长得尤其的好,绿油油明晃晃,村里人烧柴生火做饭,暮色将至,炊烟袅袅。
这是我订的民宿,当我的建筑师朋友看到这间房子的时候,露出匪夷所思的神情,隐晦想表达什么,但却欲言又止。我心理知道他想说什么:请你告诉我这是什么风格?你告诉我这是浙江民居?
是哦,这就是浙江民居,一千个人的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夯土房子我是住定了。
建筑内部,有了些许因为人为的使用改造过的痕迹。比如,天井如果完全敞开镂空可能真的不方便,雨季不好打理。民宿主人把天井用钢结构玻璃封了起来,从建筑外表看不出来,最大程度没有动到外立面,只动了第五立面。
这样的改动倒也还好,整个天井变成了一个四季通用的交往空间,兼前台。
一座建筑的设计与建成只是完成了它生存使命中最微小的一部分,建筑最重要的使命就是要用,要人去用。建筑在人为的使用中,便有了灵魂。
文村村试验区块现有古民居40幢、近现代房屋56幢,总面积2.84万平方米,居住村民400余人。许多古民居还在修缮之中。
斑驳中饱含原生态自然俊秀之气。
听王澍的演讲中得知,这个乡村项目与其它乡村项目有个显著的不同点。文村村的设计过程是一个长线的设计过程,一幢建筑一幢建筑的设计,在村庄的织补中,一会儿织补这一块儿,一会儿再填充那一块。
哈哈,步行走到这里我可乐了,我看到王澍演讲中提到的最后织补的小红房子,就是这个小红房子,让我看到了“建筑师的自由”。
在当今的建筑环境之下,“建筑师的自由”是最奢侈的东西,需要好的营商环境、好的业主、好的运营、好的审批部门、好的施工单位等一系列不可控的多维因素。你想怎么折腾就怎么折腾,可遇而不可求。
浙江,真是个妙地方。
这里,你可以看到在当今建筑界不常看到的非整体设计,非整体施工,非整体运营等罕见操作方式。也许正是在这种“不适应”当今快节奏建设的环境中,才可以让建筑师、运营者、使用者有了真正思考的空间。
空即是色,慢,有时候也是一种前进。
在织补中设计,一个一直在生长的村庄,一直在更新,仿佛没有尽头。
文村村最灵魂点精的自然风光,那便是远山和溪水。远山空灵而苍劲,溪水潺潺,声声作响。
漫步其中,感觉自己就是陶渊明本人。“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不知当一个女版陶渊明是否合格。
在这里,自然是主角;建筑是配角;自然与建筑互相融合,共承雨露,并没有谁争了谁的锋,吃了谁的醋。
景观节点在这里,变成了最接地气的东西。村民们用景观节点来停放摩托车和农用车;柴火十字叠放的方式通风防潮同时形成了新的立面;建筑修复的工匠还在努力修修修;牛棚文化渗透在浙江的各个乡村。
文村赏月廊桥上有四句标语,发人深省:保障姐妹权益,倾听姐妹意见,提升姐妹素养,丰富姐妹生活。大爷是不是姐妹我不知道,但作为姐妹本人,我很开心与大爷同坐在这座廊桥之上。
村里有两条充满故事的狗。
自然是美丽的,乡村是美丽的。我们一直在追求美丽乡村。在城市已然高压的设计环境之下,至少文村村还有自由的语境,诗和远方。
村头的入口,有点不合时宜地为建筑师立了地面碑。记录了设计过程,还看到了草稿。虽然略显尴尬,但贵在真诚。
临行前,有一组年轻人在这里办婚礼,伴娘伴郎各自一队,在积极准备盛大的party。拿着粉色的气球,每个人的脸上都露出了青春飞杨般的笑容。
也许,这里并不是因为王澍所改变。一个建筑师并不能改变什么,是环境造就了这一切。有这样一群人,一群为了美、理想、共赢乡村事业……投入努力的人,才真的把乡村变得更有趣。
美丽的外表千篇一律,有趣的灵万里挑一。优秀的建筑表皮、庞大复杂的建筑形体常见。而有趣的建筑,不常见。
我在文村村看到了这种“有趣”。
原来,建筑可以这样有趣,建筑还可以让乡村这样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