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规划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法国和爱尔兰等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生态旅游规划理念开始渗透到旅游规划之中,逐渐成为文旅规划的主流和方向。我国旅游业直到80年代才真正起步,这一时期的旅游规划,一无流派,二无规范,三无边界。90年代中期,我国旅游度假区的建设如火如荼,促进了文旅规划发展,这一时期的文旅规划进入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产业化规划阶段。
目前,已进入休闲度假时代,游客追求一种心灵的放松和返璞归真。文旅规划者应从文旅者角度看问题,强调“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理念,以市场为导向,创造出具有吸引力的文旅项目和产品。
一、规划从业者鱼龙混杂,损害行业形象
文旅规划从业人员鱼龙混杂,良莠不齐,严重扰乱了文旅规划市场,损害了行业形象。
1.伪专家
文旅热导致规划界出现大批不懂规划、只为赚钱的假冒专家。个别学院理论派耐不住寂寞,既不专注于文旅经济理论的研究和教学,也懒于探究文旅实践的规律和真谛,而是抛弃专长,忙于淘金。甚至争取到项目后,便当甩手掌柜,不闻不问交给学生去做,成为学生的实习项目。更过分的是,干脆外包给非专业团队和个人,弄得文旅规划不伦不类,非驴非马,没有丝毫市场操作性。
2.投机者
在文旅规划准入门槛低、市场不规范的情况下,各种各样的投机者参与到文旅规划中来,有的“挂羊头,卖狗肉”,借文旅规划之名,行炒房地产之实。有的地方政府甚至明知作假,却与之沆瀣一气,听之任之,以一己之私,损文旅大局。
3.游戏者
即使是规划实战派,由于规划水平参差不齐,或者缺乏社会责任感,也拿文旅规划作儿戏,不用心,不用力,以至于拿不出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的规划。
二、规划理念偏离市场需求,误导行业发展方向
文旅规划的多义性和不确定性,导致对文旅规划的认识出现分歧,形成众多流派,这些流派多独立于实战派之外,缺乏一线实践经验,脱离市场需求。
1.地理导向派
以地理学为文旅开发的主体的资源导向型文旅规划。在国内文旅兴起之时,以地理学为导向的文旅规划是主流,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本无可厚非,因为观光文旅产品单一化,名山、大川、古庙是文旅目的地,学地理的人最清楚,故地理学专家和文旅专家相互认同。随着国内中产阶层的迅速壮大,文旅有了多元化的选择度假文旅成为主流,观光文旅被边缘化。地理导向派在特定时期发挥了特定作用但时过境迁,现在也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文旅规划理念的创新和发展。
2.城市规划派
套用城市规划模式以硬开发为主的文旅规划。中国的城市规划审批权从一开始就掌握在城市规划部门手中,因而,搞文旅首先想到的是城市规划部门。个别城市规划专家做出来的文旅规划实在让人头疼,因为他们脑子里只有硬开发,没有文旅者,更没有文旅市场。景区城市化成为当下不少文旅景区的通病,也是最违背5A景区标准的顽疾,其危害在于文旅规划机械地套用城市规划的概念,沿袭城市规划的思维,把城市与园林的理论体系自目地套用到风景区开发建设上,从而导致“景区公园化,公园城市化”,给景区的发展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
3.风景园林派
由风景园林界做的文旅规划。风景园林是迴异于文旅规划、城市规划的领域风景园林派所做的规划,理念上跟文旅规划实战派有很大分歧。风景园林派的规划注重游览,忽略购物、吃饭和住宿。这与文旅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相去甚远,时下,地理导向派已经逐渐淡出文旅规划历史舞台,回归本业,可建筑的、搞园林的还在凑热闹。文旅规划注重“外销”,城市规划和园林规划只注重“内购”。城市规划派和风景园林派已经严重地扰乱了文旅规划市场秩序,误导了正确的规划理念。
三、规划行为近乎荒诞,丧失文旅规划的严肃性
1.一窝蜂
国家对文旅的提倡和黄金周的推行引发了文旅热,全国各大小景区一时间人潮涌动,游人如织,令经营者乐不可支。于是各路文旅精英披挂上阵,各显神通,似乎文旅就是发展经济的捷径,建景是景,开景即赢。但进人理性消费期后,热闹象如昙花一现,诸多景区门可罗雀。这种困境并不限于黄金周或某个景区,而是普遍存在于文旅业界,其根源乃是中国文旅发展存在着误区和自点。
2.阵发性
所调阵发性,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旅规划显现出的阵发性特点:一是每年或者隔5年,搞城市规划时就相应搞文旅规划,二是官员换届,树政绩就做规划,三是为了上市面做规划。于是,伴随着文旅热,文旅规划高潮迭起,其“醉翁之意不在酒”,搞文旅是假,邀政绩是真。这种情形下,文旅规划效果只能是妄谈奢谈了政府的意图和指令在规划中起了主导作用,导致规划的产品因“先天不足”而“后天失调”,最终“天折”;再者,“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一个和尚一个磬,一个官儿一个令”,换一任领导就换一次规划,规划的权威性、稳定性和指导性丧失殆尽。
3.走过场
一些地方政府为规划而规划,应付上级,走过场,借以招商引资,致使多数文旅规划没有真正实施,甚至从一开始就没有打算真正实施。而一些规划编制单位更是当公差,要么东拼西凑,简单复制,要么绞尽脑汁,故弄玄虚,做出来的文旅规划根本没有实操性。
4.拍脑瓜
“规划先行”只停留在口头上,之所以难以落实,主要是不理解规划的意义和重要性,认为花钱买规划设计,结果仅有一两个本子放在案头,太不值得。于是乎文旅主管部门行政化代替市场化,甚至领导眉头一皱,计上心来,脑瓜一拍,意图就是思路,想法代替规划,胸一拍,数千万元投进去,打了水漂;几年运营下来,入不敷出,屁股一拍走人,换个地方照样当官。
四、文旅规划急功近利,影响区城文旅业可持续发展
文旅规划理念和认识上的偏差,以及文旅管理中的投机行为、应景行为和跟风行为,直接导致不少地方区域文旅规划方式的随意性和简单化,文旅管理者急于求成,好大喜功,致使文旅开发过滥,规划无定位,不合理,流于同质化。
1.滥开发
许多地区存在一种观念,即:文旅业是无烟工业,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文旅资源可再生,文旅消耗是“非耗竭性消耗”。在这种错误思想指导下,大兴文旅基础设施建设,无节制地开发文旅资源,甚至有些风景区与工业污染源为邻,却缺乏应有的资源环境配套保护措施,导致文旅资源环境的退化。这种开发模式虽然短期内为地方财政带来一些收益,但从长远看,严重破坏了文旅环境和形象,形成文旅品牌的负面效应,致使文旅产业变成“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2.无定位
大部分地区在文旅规划时,没能打造出统一的文旅形象,缺少有效、集中而生动地展示本地文旅形象的载体。有的虽有口号和标志,但单纯罗列本地资源,犹如“菜谱”一般;或者一味求全求大,缺乏个性,或者简单粗糙,笼统难记,难以形成形象定位,在项目开发建设、经营管理或市场开拓上容易产生误区。
3.不科学
不少地方只靠领导的主观愿望搞文旅,没有系统科学的规划编制工作。即使有规划,也不系统、不配套、不科学,有建设规划而无发展规划,有综合规划而无项目规划,有资源开发规划而无产品和市场开发规划。盲目实施不仅破坏了环境,还破坏了资源。还有的规划严重脱离实际,一味求高、求奇、求特。
4.同质化
“资源+市场+政府”是我国目前比较通行的文旅产品开发模式,在大部分的区城文旅规划中虽然引人了市场因索,但其实质还是以文旅资源为导向,主要表现在评价文旅地资源时,只看到自身最为突出和醒目的资源,而忽视区位竞争、目标市场远近、消费意愿和水平因素等,现在,人们的文旅倾向已经趋于多样化和个性化,对于同质化产品,只会选择同区城内最高级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