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虚观,位于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平遥古城内东大街路北,创建于唐显庆二年(657年),原名太平观,宋治平元年(1064年)改名清虚观。清虚观有“清虚仙境”之名,为“平遥十二景”之一。
清虚观坐北向南,前后三进院落,总占地面积5890.9平方米。在中轴线上,先后由山门、龙虎殿、三清殿和殿前的纯阳宫、玉皇阁组成三进院落。
清虚观是一座汇集元、明、清三代建筑遗构又深具地方建筑特色的道观建筑群体,是研究中国建筑史和道教发展史的珍贵的实物遗存。
1973年11月15日,清虚观被平遥县革命委员会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6年1月12日,清虚观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5月25日,清虚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唐显庆二年(657年),清虚观建设,初名太平观。北宋治平元年(1064年),改太平观为清虚观。元祐七年(1089年)、金明昌六年(1195年),补修。
元初,改名太平兴国观。蒙元宪宗二年(1252年),改名太平崇圣宫并重修。清代,复称清虚观,光绪末年,清虚观内兴办学堂。
民国后,改为学校,后又作军营、军队留守处、粮库。1949年以来,粮食部门占用期间,大殿塑像遭毁。1985年,粮食部门腾迁,清虚观建筑群的原貌渐趋恢复。1989年,在清虚观内开设平遥县文物局。
1992年,复修后院西廊窑,翻修龙虎殿、中院东廊房屋顶。1996年,重修中院西廊房落架、三清殿。同年清虚观开辟为平遥县博物馆。1998年,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
建筑格局:清虚观现存规模完整,坐北朝南,前后三进,山门前,建木构牌坊,在中轴线上,先后由山门、龙虎殿、三清殿和殿前的纯阳宫、玉皇阁组成三进院落。布局严谨,左右对称。
主要建筑:龙虎殿是清虚观的山门,修建于元代初年。面阔五间,进深四椽,屋檐斗拱四铺作,梁架四椽袱,梁架四角置抹角梁于二层井口枋上,以“悬梁吊柱法”承托平梁与老角梁后尾。
屋顶为歇山顶,也叫九脊顶,正脊与垂脊交界处的“吻兽”。既能起连接作用,又可装饰屋顶,更重要的是表达人们“兴水灭火”的美好愿望。檐下是东青龙、西白虎两尊具有元代风格的彩塑。
纯阳宫为清光绪年间遗构,建在观中甬道尽头的月台上,面宽三间,六檩卷棚式,悬山顶,前有抱厦,斗拱五踩,双昂,补间一攒,屋面装饰繁复,整体风格趋于小巧轻盈,而又有几分柔性之美。
纯阳宫的“纯阳”二字,为洞宾之号,“宫”为祀奉神仙的宫殿。纯阳宫因供奉吕洞宾而得名。纯阳宫内设有神龛。据《平遥县志》记载:吕洞宾在清代时曾在清虚观显灵。纯阳宫为清虚观的主体建筑之一,也是道教文化体系的见证之一,更是研究道教文化的实例所在。
三清殿在纯阳宫后面,建于元代,面阔五间,进深九椽,单檐歇山顶,四檐斗拱五踩,补间一攒,内、外檐斗拱做法相同。拱眼壁上悬塑龙凤,殿顶琉璃方心、剪边。殿内梁杭间有“大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重修”题记。
玉皇阁位于后院,正位十字式拱窑3间,供真武及二侍者塑像;窑顶原有玉皇阁5间,回廊环绕,明代建造,清代后期毁于火灾。后院东、西两廊,各有窑洞5间加前廊,为当年迎客之所。
清虚观山门外立一牌楼,建于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额题“清虚仙迹”四字,为当时平遥知县蔡亮茂(浙江德清县人,进士出身)书写。
清虚观内现存历代碑刻数十通,包括唐、宋以来的神道碑、宣谕碑、圣旨碑、记事碑、符篆碑、画像碑等,存有元代以来的彩绘泥塑共8尊,宋、元、明、清各代的碑、碣30通(方)。
纱阁戏人是一种纸花工艺品,原有三十六橱,现完好者二十八橱,每橱取材于一出晋剧传统戏中的一个精彩场面,每戏人物三至五人,橱高五十厘米左右,是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平遥“六合斋”纸花店艺人许立廷等精心制作。
历史文化:元初全真教派掌门人丘处机深得成吉思汗赏识,拥有掌管天下道教的特权,推动全真教派迅速发展,而且又由其亲传弟子来到平遥,执掌清虚观传教布道,还在观内奉祀全真教创始人王重阳的道门导师吕洞宾,故使清虚观在全国道观中地位显赫,不同凡响。
文物价值:清虚观是一座汇集元、明、清三代建筑遗构又深具地方建筑特色的道观建筑群体,连同各类附属文物,是研究中国建筑史和道教发展史的比较珍贵的实物遗存。
清虚观内现存“八思巴文宣谕碑”,“八思巴文”是元世祖忽必烈执政时,创造出的一种新蒙古文。因主其事者为帝师八思巴,后人称这种文字为八思巴文。此碑对研究元朝历史、蒙古文字等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文物保护:1973年11月15日,清虚观被平遥县革命委员会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1月12日,清虚观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25日,清虚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