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宿是指利用民居等闲置资源,打造的体验当地自然、文化与生产生活的小型住宿设施。乡村特色民宿作为乡村旅游的重要业态,对带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丰富乡村旅游内涵、传承本地民俗文化、拓宽农民就业增收渠道、带动乡村经济发展和促进乡村振兴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为解决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了有益途径。
一、国家政策支持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乡村旅游和民宿产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鼓励和规范民宿行业发展,为民宿产业和项目建设提供了政策保障。如202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中提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施乡村休闲旅游提升计划。支持农民直接经营或参与经营的乡村民宿发展”作为乡村发展重点工作中的具体方案,为乡村民宿的深入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同年,文化和旅游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乡村民宿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为民宿产业指明方向。到2025年,要初步形成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内涵丰富、特色鲜明、服务优质的乡村民宿发展格局,更好满足多层次、个性化、品质化的大众旅游消费需求,成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和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标志性产品。
二、民宿的规划选址
要结合特色民宿定位群体,综合考虑资源特色、用地条件、体验类型进行综合规划选址。一是要结合资源特色,在景区、特色历史文化街区、山林、湖岛等地域选址。二是要考虑将自然风光、人文景观、住宿餐饮、文化创意、休闲娱乐等要素融合在一起的用地条件。三是在体验类型上,要考虑农耕体验型、自然观光型、温泉康养型、文艺小众型、休闲度假型等不同的选址需求,利于打造滨水、临山的居住体验。
三、民宿空间布局与特色营造
特色民宿作为新型旅游产业类型,要求独具地域特色和艺术品位,体现人文情怀。要打造有设计感、体验感、个性化的民宿。并深入挖掘当地的历史文化特色与故事,将地域文化融入空间布局、装饰细节中,彰显文化个性,释放体验“沉浸感”,让游客享受美好生活。
一是在民宿空间环境营造上,要突出乡村文化特色,要将乡风、乡物有机融入规划建设中,形成各具特色的民宿,在建筑装修和装饰尽可能贴合当地自然人文环境,无论是墙上的艺术装饰品,还是使用的桌椅、复古风格的灯饰等,要与本地特有的文化,如与红色文化、温泉文化、禅修文化、民俗文化、山水特色资源等有机结合起来,使空间的整体感觉更能凸显本地风情,让游人远离城市喧嚣,体验到浓厚的地域文化氛围,达到放松身心的目的。
二是在民宿服务与餐饮上,要注重提供地方特色体验,如在接待区摆放本地农产品、赠送或出售相关民宿主题手办、要开发出具有本地浓郁特色的地方菜和小吃,还要结合文化,讲好食材背后的故事,充分激发客人对本地特色食材的无限想象,让游人感受无微不至的“仪式感”和“获得感”。
三是在项目规划与运营上,要综合规划开展创意设计、文创产品、特色农产品销售、健康养生等多业态运营的空间,探索“民宿+文旅”、“民宿+名人”、“民宿+艺术”、“民宿+书屋”等“民宿+”融合发展方式,并与周边特色文旅项目进行联动,整合资源,深度挖掘乡村文化魅力,积极引进艺术家、企业家、文化名人等参与特色民宿建设,提升民宿品质与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