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于广州发布的“基于大数据架构的中国古村落文化保护与传承云服务平台建设”项目成果,提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概念——中国古村落传播力指数。其中小洲村、沙湾古镇、自力村碉楼群与村落分别位列前三甲。
中国古村的保护工作牵动人心,“数字化”和“大数据”能够成为保护的新“法宝”吗?
古村落是“民俗文化博物馆”
古村落云平台由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等团队联合开发。据介绍,它可搜集古村落的数据,为古村落文化保护、传承、研究及对外交流提供数据处理和服务支持。
古村落云平台项目首期以广东省古村落为重点。广东的古村落资源非常丰富,在17.8万平方公里的面积上约有自然村落17万个,行政村落1.9万个,其中不乏有着悠久历史的古村落。这些村落少则二三百年,多则七八百年的历史。这些散落在岭南大地的代表农耕文明的古村落不仅是一个社会单元,也是物质与文化的综合体。它们包含着丰富深邃的历史文化信息,数量庞大而精美的古建筑群,是岭南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乡土文化的活化石,更是鲜活的“岭南民俗文化博物馆”。
2007年,在省委宣传部的领导和支持下,省文联与省民协共同开展了“广东省古村落”普查与认定工作。项目以前三批共204个“广东省古村落”为目标,进行数字化处理,利用项目中提出的方法进行相关信息资料的收集、整理,并提供相关服务,为下一步更大范围的推广奠定基础。
据介绍,数据平台采集了大量音频、视频、图片、文字等,以村落为单位分类存放,后续还将有更深入的大数据分析,例如地区分布、内容分析等。平台采集到的信息数据可以精确到整个房屋的框架构造和历史年份,以及村落整个的变迁历史,并涵盖了族谱等文献资源。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席运江副教授表示,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古村落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工具。
“传播力指数”是古村的“网络画像”
专家们表示,获得大量的古村落数据信息是第一步。有了古村落大数据,还需要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把碎片化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从而产生有价值的信息和知识。一个专业的数字化处理云服务平台的建立,对于科研工作者和爱好者来说,可以迅速查找、检索、分类相关信息资源。而传播力指数则是以一定的标准评判某个古村落在网络上的影响力并辅助人们决策的一种手段,古村落在网络上的传播力可以用古村落网络信息资源丰富程度来衡量。
那么,这个新鲜出炉的“传播力指数”究竟有什么用?按照项目方的说法,它对提高古村落在现实世界中的经济发展、文化保护和传承具有一定的辅助效果,也有利于决策者和管理者正确认识古村落网络传播现状,对管理者做出发展决策起到参考作用。
现在,去古村落旅游的用户随手便能通过移动设备在网络上发表一篇关于古村落的游记或者评论,古村落爱好者也能通过微博、微信等查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古村落网络内容。古村落呈现给大众的不再只是停留在纸上的文字描述和模糊的印象,而是以互联网中多种数据格式为记录载体的更丰富和更鲜活的形象。某个古村落传播力指数越大,它的网络信息资源越丰富、质量越高,它在网络上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就越强、知名度也会越高。
越“低调”的古村越需要大声吆喝
排名传播力指数前十位的分别是小洲村、沙湾古镇、自力村碉楼群与村落、天马村、苏家围、龙湖古寨、翠亨村、前美村、塱头村、桥(侨)乡村。记者发现,这些村落大多是近年得到充分开发,关注较高的村落。而排名靠后的村落,也未必输在景观、内涵上,更可能与他们所处的地理位置,人口结构等因素有关。那么,这个指数会不会进一步强化“马太效应”,造成排名靠后的古村越来越被边缘化呢?
项目组专家告诉记者,制作这个指数,初衷之一也是希望能够让一些目前知名度不高的古村落有更大的热情投入到推广自己当中,以使自己能够在这份“排名表”上逐步攀升到一个不错的位置。就以项目推进初期的数据搜集为例,虽然采取“众包”的方式,大量借助了当地志愿者的力量,但还是有少数村子,因为过于偏僻,或者几乎无人居住,而没能拿到原始数据。所以对于有心推广这些古村的人来说,可以有针对性地建设其网络信息资源,例如建设古村落网站,加大网络宣传等,以提高网络信息传播力指数。
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出于各种考量,一些古村对于宣传自身仍持保留态度,例如,有些担心出名后村里的生活得到过多干扰,有些怕影响到村里进一步的开发。但其实在信息高度透明化的今天,好村子是藏不住的。怎样借助各种媒介平台的力量,让村子的传播、保育、经营、发展得以协调,实现良性循环,或许才是我们关注类似“传播指数”真正的意义所在。(文/大洋网-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