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定地处冀中平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其历史之远、文化之厚、物产之丰、军事之重享誉于世。悠久的历史为正定留下了闻名遐迩的文物古迹,也是当时一座著名的佛教重镇,域内“九楼四塔八大寺”之誉可谓家喻户晓,流传广泛。查梁勇、杨俊科《石家庄史志论稿》知,正定境内见于记载的佛寺则多达几十座。著名古文物学家罗哲文先生曾这样评价:“正定是一个文物古迹非常丰富的古城。它保存的古建筑数量多,又有重大价值,在全国县城中可算首屈一指。”隆兴寺则是其中最重要的艺术精髓和代表。
隆兴寺是1961年国务院公布的国家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宋代佛教建筑群,始建于隋开皇六年(586),称龙藏寺,唐改额龙兴寺。北宋开宝四年(971)宋太祖赵匡胤于隋龙藏寺的基础上大兴土木,敕铸大悲菩萨像,盖大悲宝阁,隆兴寺遂一举成名,位居京外名刹之首。
您或许会有疑问,宋太祖赵匡胤缘何要在正定建造隆兴寺?与唐代大悲寺(已毁)之间又存在哪此关系呢?笔者通过查阅史料,考述如下:
1、敦煌莫高窟第61窟《五台山图》中的“镇州城西大悲阁”
《正定县志》记,大悲寺距真定府城之西三四里,因唐自觉禅师所造金铜大悲菩萨像而得名。但庇护大悲菩萨的佛阁为何种样式却不见记述,幸得从敦煌莫高窟第61窟《五台山图》中我们寻找到了答案。
《五台山图》总长13.8米,构图宏伟,题材丰富,宛若一巨幅优美的人物山水画卷。图中人群熙攘,河流潺潺,山川佛寺,神秘而有意境。
在画卷的右下角还形象地绘有“河北道镇州(今正定)”和“镇州城西大悲阁。”从图中能够清晰地看到城西大悲寺主殿大悲阁巍峨高耸,外观为一座重檐三层的木构楼阁式建筑,面阔三间,青瓦布顶,殿脊和出檐设绿色,简洁庄重。下部基座由青砖砌筑,殿前为斜坡砖道,一旁配有榜题“镇州城西大悲阁”。
“镇州城西大悲阁”虽然只是敦熄莫高窟第61窟《五台山图》中显现出的冰山一角,却从一方面佐证了唐大悲寺在正定佛教发展沿革中占据的重要地位,同时也为研究唐代建筑式样提供了宝贵的形象资料。
敦煌壁画“五台山图”中“镇州城西大悲阁”
2、唐高僧自觉与大悲寺
大悲寺原位于正定城西斜角头村东,“前临堤面后抵河,”(堤即滹沱河大堤,河指周汉河)规模颇为宏敞。民间又有斜角寺或白雀寺二说。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时任正定知府沈涛在其所著《常山贞石志》中认为大悲寺与斜角寺在历史上系同一座寺院。
关于高僧自觉和大悲寺的记载,后人大多引用宋《高僧传》卷二十六《唐镇州大悲寺自觉传》:“释自觉,博陵望都人也,稚齿厌于俗态······乃强礼本部开元寺知钦······至德二年,年满,镇州受具足法,即往灵寿县禅法寺习律经论,勤瘁九年······大历元年九月晦,往平山县界,得重林山院······觉始入法已来,学诸佛因中誓愿,其数亦四十九也。其一愿身长随大悲菩萨;次愿造铸大悲像寺。及乎发言响应,檀施臻萃用赤金鼓铸成,举高四十九尺,梵像端严,眼臂全具。迨更年稔,寺亦随成。今城西山大寺是欤······”
依该《传》可知:自觉禅师系唐代博陵望都人(今望都县,属保定),自幼离家于定州开元寺入佛门,号“自觉。”至德二年(757)于镇州(今正定)受具足戒,遂入灵寿禅法寺修习佛法,勤勉精进.颇有造诣。九年之后,于大历元年(766)九月三十日前往位于平山县界的重林山院苦修禅定。
大历三年(768)镇州大悲寺建成,自觉受请主持该寺。贞元十一年(795)六月十四日示寂,俗寿59岁。
3、李宝臣入山礼请自觉于军府为民祈雨,州内军民施铜鼓修铸大悲寺像
有关李宝臣礼请自觉祈雨一事,《唐镇州大悲寺自觉传》记“······至二年五月,天其旱暵······时恒阳节度使张君患炎旱,闻觉精苦,躬入山请其祈雨······请缀禅定略入军府”。
上述文字中“恒阳节度使张君”即安史部将张忠志,宝应元年(762)11月,以恒、赵、易、深、定五州归附朝廷,代宗李豫赐姓名“李宝臣”,为首任成德军节度使。
大历二年(767)五月李宝臣管理恒州(穆宗时改镇州)的第十二年,时逢大旱,庄稼如焚。李宝臣听闻平山重林山院的自觉禅师研佛精苦,便亲入禅房造访,请其入府署设坛祈雨。自觉祈雨有应后,并未马上回到平山重林山院,而是被李宝臣挽留于官邸。其间曾发愿,“一愿身长随大悲菩萨;次愿造铸大悲像寺。”此处“长随”应取长久跟随之意。
自觉发愿铸造大悲像一事,很快得到州内僧俗的支持与响应,节度使李宝臣施铜鼓熔铸铜佛。之后,金铜大悲菩萨像即告完成“······举高四十九尺,梵相端严,眼臂全具”。次年,即大历三年(768)秋,大悲寺落成。菩萨像高“四十九尺”分析应系由自觉入佛门发四十九愿而来。
4、大悲寺历双劫铜像被毁,宋太祖信谶言重铸金身
隆兴寺内现存北宋时期著名古文家田锡“奉敕”撰文的《大宋重修铸镇州龙兴寺大悲像并阁碑铭并序》僧人惠演所撰《真定府龙兴寺铸金铜像菩萨并盖大悲宝阁序》和真定府路都总管葛繁书《真定府龙兴寺大悲阁记》三通宋碑,均详实地记述了大悲寺自建成后两次被毁的经过。一是经历了五代之乱,契丹犯境,菩萨胸部以上毁于战火,寺僧用香泥补塑;二是周世宗柴荣即位不久下诏:“天下寺院无赐额者皆废除之;”“立监采铜铸钱,民间铜器、佛像一律由官收购······”。公元955年,即后周显德二年,唐大悲寺继契丹之后,在周世宗灭佛运动中毁之殆尽,原铜铸大悲菩萨像亦由僧众改塑成一尊泥菩萨。
公元960年,赵匡胤取代后周,建立大宋。为铲除割据政权,统一疆土,开宝二年三月,宋太祖亲征太原。太原是五代十国中北汉政权的都城,北汉兵士防御极强,再加之背后有辽国的增援,致使宋军前后六十日未捷。五月,赵匡胤巡边驻跸真定,久闻镇州大悲菩萨十分灵验,问及菩萨现状,孔目官纪裔告之在城西大悲寺内。入寺拈香时听寺僧可俦讲述了大悲菩萨两次被毁的不幸遭遇,以及在莲座中发现了“遇显即毁,遇宋即兴”之谶语后,遂敕令于正定城内东隅的龙兴(今隆兴)寺重铸大悲菩萨金身并盖大悲宝阁。
开宝四年(971)七月二十日,三千军役聚于龙兴(今隆兴)寺,开启这一浩大的皇家敕修工程。挖地基于黄泉,再用三合土夯实,距地表两米深留一边长13米的方坑,内栽七根熟铁柱,然后用生铁水将方坑注满。在打好的地基上修建一高2.2米的石质弥座,其上供奉金铜大悲菩萨像(亦称千手千眼观音),通高21.3米,分七段接续铸造完成。佛像头部高2.73米,耳高1.63米,肩至耳垂高2.2米,嘴阔0.59米,鼻长0.90米,眼长0.52米,慧眼0.44米,佛脚1.2米,莲座高2米。铜佛重约120吨,地基内所需的生铁水多达2400余吨。虽有文献记载“真定府,产瓷器、铜铁,”但如此巨大的铸造工程倘若没有北宋皇室的扶持与推动也恐难完成。
宋太祖投入巨大财力修铸佛阁,不仅仅是对大悲菩萨的信仰与推崇,更重要的亦是为防范辽国入侵,而在其随时都有可能进攻大宋的必经之路上架设的一道心理屏障,令手持法器的大悲护法以威严姿态震慑辽军。
5、结语
位于正定城西斜角头村的大悲寺自唐大历三年(768)建成后至后周显德二年(955)被毁,只存在了短短187年的时间,宋太祖赵匡胤斥巨资命于正定隆兴寺重新修铸佛阁的行为,是在昭示着五代后周时期的法难已经结束,封建皇室与佛教之间又重新建立起了相互依赖的关系,从而也奠定了隆兴寺在中国佛教史上的重要地位。宋太祖敕铸的金铜大悲菩萨巨像做为正定古城佛教文化在其历史鼎盛时期的精华和代表,创造了宋代冶铸技术的最高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