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姚古镇位于广西贺州市昭平县的东部,靠近广西、广东和湖南三省的交界处。这个地方紧挨着姚江,通过水路往北可以到达桂北,往西则能到达桂江,所以历史上这里是一个重要的水上交通点。
黄姚古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朝,但在明朝万历年间开始建设,到了清朝乾隆年间一直到民国中期达到了繁荣的顶峰,可以说已经有接近一千年的历史了。最初,这里主要是壮族和瑶族人居住的地方,最早的居民是黄姓和姚姓两家人,因此得名“黄姚”。后来,有很多来自广东和福建的汉人迁移到这里,使得这里的人口越来越多。
随着时间的发展,黄姚古镇里出现了很多不同的家族,不仅仅有黄姓和姚姓,还有古、莫、劳、吴、林、梁、叶等姓氏的人家。这些迁移来的人不仅增加了人口数量,还带来了岭南地区的园林设计和房屋建筑风格,使得黄姚古镇拥有了独特的风貌。
当地人喜欢用一句话来形容黄姚古镇的美丽景色:“三水十山七岩洞;七楼一台五凉亭;八条街道两座阁楼九个祠堂;一个道观九座寺庙十六座城门;十二棵古老的樟树十一条桥;三座庙宇七棵榕树十棵龙形大树;六个社区九条弯曲的小河十三条弯道;三块石头跳跃就能到达二十尊佛像。”这句话概括了黄姚古镇丰富的自然风光和历史建筑。
龙的风水观念
黄姚古镇的居民自古以来就非常喜欢龙,他们相信龙能带来好运,所以有句俗话叫做“黄姚古镇皆龙景”,意思是说这里到处都能看到与龙有关的景象和故事。
黄姚被群山环绕,就像是躺在一条龙的背上,而流经古镇的小珠江和兴宁河就像两条龙在玩珠子一样绕着古镇流过。受到这种山川形势的启发,黄姚的居民在建造古镇的时候,特别注重风水,他们在一些重要的地方设置了以“龙”为主题的空间和建筑。
例如,在古镇的西边有一个池塘,人们叫它“龙塘”。在西门外建了一座门楼叫做“接龙门”。有一条街道名字叫做“龙盘街”,后来改名叫“龙畔街”。在这条街附近,还建了一座楼叫做“带龙楼”。跨越河流的地方建了几座桥,分别叫做带龙桥、佐龙桥和护龙桥。
除此之外,为了祭祀龙神,先辈们还建了佐龙祠、见龙祠、护龙祠和回龙庙等庙宇。在城外,还成立了“接龙社”和“会龙社”这样的社团,祈求黄姚风调雨顺,四季平安。
这样做的目的是让整个古镇充满“龙”的元素,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黄姚更加吉祥如意。
建筑风貌
黄姚古镇的建筑虽然受到了岭南风格的影响,但由于当地经济状况和壮、瑶民族简朴生活观念的影响,建筑不像广东广府建筑那样豪华。相反,黄姚的建筑在一砖一瓦中展现了质朴和实用性,这恰恰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
在黄姚,最能代表建筑特点的是宗祠和戏台。宗祠建筑通常都很高大,有着标志性的镬耳式山墙,是每个居住区域的核心建筑,统领着周围的视线。尽管随着时间推移,不同姓氏之间的婚姻关系使得各个居住区域的界限变得模糊,但是以宗祠为中心、街巷为边界的居住模式依然清晰可见。
黄姚的民居大多是一到两进的院落式楼房,特点是前面窄后面宽,天井很小。通常会在大门两边开大窗户作为商铺,当地人称之为檐廊或骑廊。骑廊是连接街道和房屋的一个过渡空间,它让室内外空间的界限变得柔和,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既能避雨又能做生意的地方,成了邻里之间交流的好去处。
因为房屋进深比较大,通风就变得非常重要。为了改善通风条件,除了前后的门窗之外,还会在大门和后门的上方设置方形的花窗,第二进的建筑面向天井的一面则使用镂空的木雕隔断,以增加空气流通。
黄姚的民居风格朴素,使用青砖灰瓦,没有复杂的屋脊装饰和鲜艳的颜色,结构上也是简单的硬山搁檩式建筑。只有在大门上方的壁画和墀头的灰塑才会显示出一些主人的个性。
古镇里的公共建筑种类繁多,包括亭台楼阁等,这些都是根据风水学原理设置的,不仅美化了环境,还起到了调节空间的作用,成为古镇中的重要地标,增添了自然与人文景观的和谐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