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代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承继了唐代建筑风貌,并融入了契丹族的独特风格。其特点主要表现为恢弘大气、简洁明了,屋顶平缓、屋檐平直伸展,展现出一种雄浑端庄的美感。
在中国北方,天津市蓟州区矗立着一座承载千年历史与文化的佛教圣地——独乐寺。作为辽代建筑的杰出代表,独乐寺不仅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瑰宝,更是中华民族深厚文化底蕴的生动展现。
历史沿革
独乐寺的历史可追溯至唐代贞观年间,历经辽、明、清各代修葺扩建,形成了今日之规模。
关于独乐寺寺名的由来有三种说法。其一,因观音塑像内部支架是一棵参天而立的大杜梨树,以“杜梨”的谐音而取名;其二,佛家清心寡欲,恪守戒律,独以普度众生为乐,故名独乐寺;其三,独乐寺为安禄山起兵叛唐誓师之地。独乐之名,亦安禄山所命,盖安禄山思独乐而不与民同乐,故而命名。而最后一种说法流传最为广泛。
经过多次修复和扩建,独乐寺逐渐成为一座规模宏大的佛教寺庙。在历史的长河中,独乐寺经历了战争和自然灾害的洗礼,但它始终保持着其独特的魅力和庄严的氛围。
▲天津蓟县独乐寺(图源天津市蓟州区人民政府,仅用于学习交流)
建筑特色
独乐寺山门中直枓的运用是中国现存唐、宋建筑实物中的孤例。而在转角斗拱中所运用的抹角拱(即45度斜拱)亦是中国现存木结构建筑中使用斜拱的最早实例。斗拱造型独特,拱眼壁皆施彩绘。屋顶正脊两端的鸱尾是中国现存于建筑屋顶上最早的鸱尾。
独乐寺观音阁所使用的二十四种一百五十二朵斗拱,结构功能明确,或承檐,或承梁枋,内外上下,繁简各异而又井然有序,集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斗拱之大成。殿内辽代泥塑观音像是中国现存最大的泥塑造像之一。
观音阁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楼阁式建筑,梁思成称其为“上承唐代遗风,下启宋式营造,实研究我国建筑蜕变之重要资料,罕有之宝物也”。
主要建筑
独乐寺山门和观音阁为辽代建筑,其它均为明、清所建。全寺建筑分为东、中、西三部分;东部、西部分别为僧房和行宫,中部是寺庙的主要建筑物,白山门、观音阁、东西配殿等组成。山门与大殿之间,用迥廊相连结。这些都反映出唐、辽时期佛寺建筑布局的特点。
山门
山门面阔三间,进深两间,斗拱相当于立柱的二分之一,粗壮有力,为典型唐代风格,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庑殿顶山门。山门高约十米,气势非同一般,正中有一匾额,上书“独乐寺”三字,为明代武英殿大学士,太子太师严嵩书。屋顶五条脊,四面坡,檐角如翼似飞,庄重而高昂。
▲山门南侧外部(图源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仅用于学习交流)
进入山门内有两尊高大的天王塑像守卫两旁,俗称“哼”“哈”二将,造型生动,形象逼真,是神形兼备的辽代彩塑珍品。从外侧看,山门正脊的鸱尾,长长的尾巴翘转向内,犹如雉鸟飞翔,十分生动,是我国现存古建筑中年代最早的鸱尾实物。
观音阁
穿过山门,便可看到寺内主体建筑——观音阁。从外部看,观音阁分为上下两层,但因第二层是暗室,且上无檐与第三层分隔,实则为三层全木结构,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高层楼阁建筑。阁高23米,中间腰檐和平坐栏杆环绕,上为单檐歇山顶。由下往上看,屋檐下正中悬有一鎏金方匾,上书“观音之阁”,左下方落款“太白”,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北游幽蓟时所书。
▲观音阁立面(图源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仅用于学习交流)
阁内中央的须弥座上,耸立着一尊高16米的泥塑观音菩萨站像,头部直抵三层的楼顶。因其头上塑有十个小观音头像,故又称之为“十一面观音”。面容丰润、慈祥,两肩下垂,躯干微微前倾,仪态端庄,似动非动。虽制作于辽代,但其艺术风格类似盛唐时期的作品,是我国现存的最高大的彩色泥塑站立佛像。观音塑像两侧,各有一尊胁侍菩萨塑像,造型匀称,姿态优美,三尊塑像均是辽代雕塑艺术的珍品。十一面观音背后塑有一尊倒坐观音像,面朝北侧,身旁有韦驮和关羽的护法神像,整体寓意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观音阁结构示意图(图源天津市蓟州区人民政府,仅用于学习交流)
观音阁内以观音塑像为中心,四周列柱两排,柱上置斗拱,斗拱上架梁枋,其上再立木柱、斗拱和梁枋,将内部分成三层,使人们能从不同的高度瞻仰佛容;梁枋绕像而设,中部形成天井,上下贯通,容纳像身,像顶覆以斗八藻井,整个内部空间都和佛像紧密结合在一起。阁内光线较暗,正面光线较足,像容清晰,背面仅可辨轮廓,从而加强了佛寺的神秘性。
整个楼阁梁、柱、斗枋数以千计,但布置和使用很有规律。其大小形状,无论是衬托塑像,还是装修建筑,处理都很协调,显示出辽代木结构建筑技术的卓越成就。1976年7月,唐山大地震导致独乐寺院墙倒塌,观音阁墙皮部分脱落,但梁架未见歪闪。此阁虽历经多次大地震,至今仍巍然屹立。从此,独乐寺历经千年经受多次地震而不倒塌的独特抗震性能开始成为建筑领域的研究课题。
白塔寺
独乐寺外南三百米,古塔者,独乐寺塔,又名观音寺白塔、渔阳郡塔,位于蓟县城内西南隅。白塔与独乐寺,是古蓟城的瑰宝,是早期独乐寺的一个组成部分,与寺庙同为一个整体,它们两者在布局上不仅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也是千余年前蓟县城市规划设计的重要标志。
白塔寺重建于辽清宁四年,塔高30.6米,平面八角形,通体雪白,造型别致,是印度佛教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1932年,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等人来蓟县考察时,除对独乐寺进行详细勘测外,对白塔也进行了考察,以先生慧眼,观察出独乐寺、白塔和蓟州古城的关系,借十一面观音之眼,看出寺、塔、城的规划设计构思,作了高度的评价。
1976年,唐山地震时,白塔受到严重破坏,塔刹震落,塔身多处震裂。1982年,国家进行了抢救性维修,发现古塔已经过两次包砖大修,并于塔内找到舍利石函,石函三面刻有铭记:前面是“中京留守兼侍中韩知白葬定光佛舍利一十四尊。”右面“守司空辅国大师沙门思孝葬释迦佛舍利六尊”。左面“知州守太子太保秦签葬定光佛舍利二尊。清宁四年岁次戊戌。四月二日记”。得知该塔为辽清宁四年(1058年)重建。石函中藏有金、银、水晶、琥珀、瓷器、玉器等一百多件文物,其中有不少罕见的珍品。
▲白塔寺(图源网络,仅用于学习交流)
在建筑特色方面,独乐寺融合了南北建筑的精髓,山门的高耸挺拔、观音阁的精巧独特,都体现了古代建筑艺术的卓越成就。
在历史价值方面,独乐寺见证了辽代乃至整个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它不仅是一座佛教寺庙,更是一个连接过去与现在、传统与现代的桥梁。通过独乐寺,我们可以窥见古代社会的宗教信仰、建筑技艺、文化传承等多个方面的历史信息。
天津蓟县独乐寺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中的瑰宝。它不仅是一座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建筑,更是一个承载着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