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朔州市的旧城区,有一座承载着千年历史与文化的古刹——崇福寺。它不仅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更是中国现存辽金三大佛寺之一,被誉为“金代艺术宝库”——崇福寺。
崇福寺,古名林衙院,位于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东大街北侧。占地面积23400平方米。建于唐高宗麟德二年(665年),由鄂国公尉迟敬德奉敕监造。
▲崇福寺(图源朔州崇福寺官微,仅用于学习交流)
建筑格局
崇福寺坐北朝南,规模宏大,其主要建筑位于寺院中轴线上,在平面轴线上沿南北纵向延伸,是一座殿阁群居的古寺庙。崇福寺前后五进院落,中轴线上依次排列有山门、金刚殿(天王殿)、千佛阁、三宝殿、弥陀殿和观音殿。东西两侧从前至后有钟楼、鼓楼、文殊堂(西配殿)和地藏殿(东配殿)。
主要建筑
观音殿
观音殿位居寺之最后,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六架椽,殿前有月台。单檐歇山顶。檐下斗拱六铺作单抄双下昂计心造,耍头砍成批竹昂式,古朴简洁。明次间皆装隔扇、无窗。殿内梁架为四椽栿对乳栿前后用三柱,前槽金柱全部减去,增大了空间。为了减轻荷载,四椽栿跨度增大至10米,平梁上和平梁前端施通长的人字叉手,将前槽上部荷载传递到前后檐柱上。这一结构上的大胆创新,反映了建筑技术上的独具匠心。
弥陀殿
崇福寺内主体建筑弥陀殿,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八架椽,单檐歇山顶,坐落于高2.5米的台基上,殿前月台宽敞,广及五间。殿顶三彩琉璃剪边,两只鸱吻高大雄健,立于正脊两端,造型古雅。檐下四周斗拱庞大雄壮,为七铺作双抄双下昂,斗拱后尾挑承在殿内乳栿和丁栿下。前檐柱头与后檐补间铺作上除施华拱外,左右各出45度斜拱,充分显现出金代建筑使用斜拱的特点。殿内柱网设置,为了扩大殿内空间,减去当心间两柱。殿内梁架彻上明造,分内槽与外槽两部分。除四周乳栿和丁栿外,居中的四椽栿前端置于大内额上,额枋为较大的复梁式结构,分作上下两层,其间用斜材支托,类似叉手,构造之法近似人字柁架的作用。
▲弥陀殿(图源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仅用于学习交流)
弥陀殿的匾额、塑像、壁画、雕花门窗、琉璃脊饰更被誉为“金代五绝”,历经岁月的洗礼,依然保存完好。
一绝在殿顶,上有两个形制相同的琉璃武士,乃金代原物,高1.5米,近似真人,是中国辽金建筑中最高、最大的脊刹琉璃武士,其造型与工艺精湛,色彩艳丽,堪称上乘佳品。
二绝则为隔扇门窗,上面雕琢有玲珑古朴的窗花,图案样式有钱纹形、雪花纹、菱花纹、莲花纹、椒眼等共15种,雕工极佳。
三绝在殿前檐当中,高悬“弥陀殿”竖匾一方,字体秀丽,笔力刚劲。匾是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遗物,也是辽金最大的华册式牌匾,高4.2米,宽2.7米,每个字径0.9米。
四绝为殿内塑像。走入大殿内,佛台即映入眼帘,共有九尊圣像,均为金代原物,中为弥陀佛,左为观世音菩萨,右为大势至菩萨,佛教称为“西方三圣”。主佛身后的背光屏,是我国唯一保存下来辽金时期最大、最特别、最精致、最完美的一块,高14米。
▲塑像背光(图源朔州崇福寺官微,仅用于学习交流)
第五绝则是壁画艺术,现存的金代壁画有327平方米,东西两壁面积最大。整幅壁画设色以朱红、石绿为主,间以使用黄、白、蓝、赭等色,着以沥粉贴金,更添富丽感,画面气势宏伟,图案庄严,画艺工整,线条有力,是一幅难得的金代佛传水陆画卷。
红墙青砖,宝殿金阁,彩塑壁画,晨钟暮鼓……这不仅是善男信女虔诚拜谒的朝圣之地,更是镶嵌在塞外朔州的艺术明珠。作为全国辽金三大佛寺之一的崇福寺,无论是在建筑、雕塑、绘画还是奉佛领域,都彰显出朔州宗教文化历史的厚重与博大。这座见证了朔州千年历史的古寺庙,带给人们深刻的佛教文化影响,引领人们探寻古刹的古朴与神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