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洲古镇,是大理市下辖的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古老城镇。这里地理位置优越,东临洱海,西枕苍山。喜洲古镇在隋唐时期被称为“大厘城”,是南诏时期的“十睑之一”,也是白族聚居的重要小镇。
喜洲古镇有明、清以及民国以来各个时期不同特色的白族民居建筑15000多幢,遗存丰富,因此喜洲也被称为“白族民居建筑博物馆”。上百院的白族民居建筑以其古朴典雅的气势和精巧高超的建筑艺术独立于世界建筑之林,为中国建筑史增添了厚重的一笔。2001年6月,喜洲白族古建筑群,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喜洲白族古建筑,以背靠苍山,面向洱海,延中轴线对称布局的居多,这种布局继承了南诏垒石小巷、石渠清流、曲径幽深、刚柔古朴的遗风,有一种庄重雄浑而又不失灵透轻巧的质感和美感。
以白为尊
白族崇尚白色,以白为尊,在建筑上也不例外。白族民居以白色为主基调,墙体饰以青色或灰色的图案,古朴典雅,如水墨画一般恬静。建筑多为土木砖石结构,外墙面上白下灰,雕梁画栋,吸收了西方及江南民宅的优点,形成独特的建筑艺术风格。大理沿山麓一带有较多石材,建筑四面围墙的墙体多就地取材的石块砌筑,有“石头砌墙墙不倒”之说。
“三坊一照壁”
“四合五天井”
从布局上看,大理白族建筑有“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六合同春”“走马串角楼”等建筑形式,刚柔古朴、典雅规整而又极富变化,充分显示了白族人民的智慧创造。
“三坊一照壁”式民居,其院落由三幢三开间房屋和一个照壁加上围墙组合而成。中间为正房,两侧为耳房,正房对面的北侧留出大门,正中立一堵照壁,所以有“三坊一照壁”的说法。正房主要是由家中的长辈居住,东西两坊厢房,则是由晚辈居住。而“四合五天井”式民居,其院落则是以四幢楼房为主组合而成,两幢楼房的交接处另建一座小耳房和一个小天井,加上中间的一个大天井,共有五个天井。“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这两种建筑形式既体现了白族人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又彰显了建筑构思的精巧。
“六合同春”
“走马转角楼”
“六合同春”由“三坊一照壁”和“四合五天井”这两种不同的建筑风格融合一体,因谐音云南方言“鹿鹤同春”,亦寓吉祥之意。
“走马转角楼”是一进两院或几院等重院形式的特殊构造。它将每一坊的二层走廊串通起来,形成一条贯穿整个院落的空间流线。在两坊相交处的走廊,靠近庭院的一边建有圆弧形窗台,可观赏院内景致。
照壁
照壁,又称“影壁”或“屏风墙”。在古代,人们受风水意识的影响,讲究导气,气不能直冲厅堂或卧室,否则不吉。避免气冲的方法,便是在房屋正门前修一堵墙,以起到阻挡外魔、驱逐内邪的作用。人们借以祈吉避邪求平安。
照壁一般多采用大理石制成,主基调为白色,照壁上会用青色或者黑色画上美丽的图画,或写上苍劲的字语,再配以泥塑增加美感。图画精美绝伦、笔法传神,泥塑形象多种多样、立体感强,不论从哪个方向看,都栩栩如生。同时,照壁还是白族人家的标志,常常通过照壁上的字就能够看出主人家的姓氏或家风。
门楼
白族民居建筑中门楼的设计也是独具匠心。门楼一般采用殿阁造型,再加上彩绘、泥塑等手法加以修饰,组成立体的图案,富丽堂皇,大气美观。民居内所有的柱子通常是黑色的,上方刻有瑞兽,以保佑全家安宁。
俗语说白族人“大瓦房、空腔腔”,过去许多白族人家为了盖这样的房子而节衣缩食。但白族人一向谦逊,即使家财万贯、声势显赫,也不会大肆炫耀。
大理白族民居彩绘
白族民居彩绘是一个泛称,包括白族民居建筑所有的装饰手法,如淡墨画、彩绘、木雕、砖砌、泥塑、镶嵌等,这些装饰手法最后需要着色,通过绘画来完成。在大理本地,新居落成后,一般会请大理本土画师用颜料、油漆在新房的墙壁、照壁、山墙、房梁、屋梁、斗拱、顶棚、大门、窗户、转角等构件上进行彩绘,在充分吸收传统中原绘画养分过程中融入白族民间绘画技法,以其艳丽的色彩和流动的线条寄予了白族人民期盼子孙昌盛、国富民强的美好心愿。大理白族民居彩绘既浓缩了白族的民族风格和传统文化,又表现出了其强烈的文化寄寓思想与建筑相适应的特征,成为白族艺术智慧的结晶。
【打卡点推荐】
严家大院:严家院位于四方街的西南角,是严子珍先生于1920年所建。
董家大院:董家大院位于市坪街,是董澄农先生于1948年所建。
杨家大院:杨家大院是杨品相之宅,建于1948年,位于喜洲城北村。现在,杨家大院以喜林苑的形式被大家重新认识。
赵府:赵府位于大界巷21号,建于清末,是进士赵廷俊的府第。
漫步喜洲,领略大理白族民居之美,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时光的流转和历史的沉淀。每一座建筑都有着自己的故事,等待着有缘人去探寻与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