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太尉宫位于福州市罗源县,始建于五代后梁开平三年(909年),南宋和明清多次重修扩建。
图源福州文物局|陈太尉宫
唐末时陈氏先祖陈苏随闽王王审知入闽,这里最初是陈苏为纪念远在河南固始的祖先而造,为陈氏宗祠;陈苏去世后,乡人感其功德,立像入祠奉祀,还在宗祠前建造宫殿,改称“大宫”;南宋年间,陈苏的第十五世孙陈庆在18岁时在抗金战争中战死,宋嘉熙三年(1239年)被追封为“都统伏魔太尉”,大宫扩建同时改称“陈太尉宫”。
陈太尉宫坐西向东,由宋代的正殿、明代的北配殿和清代的南配殿、戏台、两庑、宫门组成。其中正殿是整个建筑中最重要的部分,其中硕大的梭柱、月梁、皿斗都是闽地早期建筑的重要特征。1986年,通过碳十四年代测定技术,证实了正殿的部分构件确为宋代原构,存世已超千年。
图源福州文物局|陈太尉宫
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五间,重檐歇山顶,面阔开间的尺度宏大,甚至超过了北方的唐宋遗构;采用抬梁式与穿斗式混合构架;正殿的柱子采用“梭柱”的做法,且前殿殿身的六根柱子收杀显著,柱身粗壮有力;
图源福州文物局|陈太尉宫内部
皿斗也是殿内一大特点。所谓“皿斗”就是指斗出现呈弧形曲线的“斗敬”,使得斗的底部似有一块皿板。这一做法在北方的唐代木构建筑遗存中已经难觅踪迹,而在福建地区则得到了较为长久的保留(华林寺的斗拱底部也存有皿板退化的残迹)。日本中世时期奈良东大寺南大门受到闽浙影响,也可见“皿斗”。
如今,每逢农历初一、十五,陈太尉宫的香客络绎不绝;每逢重大民间节日,则由十三境轮流迎神,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