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省沁水县东南40公里处的沁河西岸,隐藏着一个充满历史底蕴的古村落——郭壁村。这个村落依山环水,风景秀丽,文化积蕴深厚,是山西历史文化名村之一。
郭壁村整体建筑南北长约2500米,主要建筑群有韩范宅院、府君庙、三槐里、青缃里等。郭壁村古建筑群建筑种类繁多,是一处明清时期乡村集镇的代表作,是研究该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郭壁村(图源沁水县嘉峰镇人民政府,仅用于学习交流)
历史溯源
郭壁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千年前,战国时期的长平之战中,秦军曾在此屯兵。北宋哲宗年间,郭壁方圆八里就已经很有名气。明清时期,郭壁村作为沁河的一个重要渡口,是晋东南地区重要的商贸集镇,因水运发达、经济繁荣,被誉为“金郭壁”。
建筑格局
郭壁村在行政区划上分为郭北和郭南两个村。郭壁村古建筑群现存明、清民宅3400余间,窑洞数百孔,庙宇7座、阁楼10座,有进士宅院13处,行宫建筑1处,祠堂2处,古井18眼。整体建筑素有“三城”“三寨”之说,南北长约2500米,一条古商贸街贯穿其中。郭壁村古建筑群以家庭为纽带而建,以阁楼宗庙加以城墙相连为寨堡或城,与山水相融形成了较为独特的建筑群体。
主要建筑
王家宅院
王家宅院由“三槐里”院落和“青缃里”院落组成。三槐里被当地人称为王宅圪洞,“圪洞”是小巷的意思,是一个具有山西方言特色的词。三槐里共有9个院落,分布在一条“圪洞”两旁,大部分院落都严格遵循晋东南古村落大多采用的“四大八小”形制,门额书有“耕读”“敦睦”“寅宾”等字样。在三槐里的9座院落中,具有代表性的是王氏进士第,院门匾额达3层。
青缃里是一座古堡式建筑,存有堡墙,当地人称“堡中堡”,内有一眼古井。青缃里堡墙高约30米,中间寨门为砖拱小窑门,其上写有“青缃里”三字,门前有26级台阶。南侧院落原是一座书院,门匾“文魁”二字。院内东侧为一座面阔五间的二层楼房,明柱厦檐,6根明柱高10余米,均为石柱。北侧院门高而狭长,门匾上书“极高明”三字。院内是一座高三层的镜面式小楼,为明代风格。下面两层为居住所用,第三层是敞开式的阁楼。
韩范宅院
韩范宅院位于郭壁村北,门楼高约十几米,门楼上有“进士第”三个字,两侧八字靠壁下置滚球狮子,狮座抱鼓。影壁为一幅砖雕图案,中间为梅竹松鹤,周围镶以各种小型花卉。影壁两侧分南北两院。北院门向西,有一道院门,门额上书“战兢”二字。南院门为拱形石券门洞,周边饰以麒麟、祥云等砖雕作品,门额雕刻“雝肃”二字。
▲韩范宅院(图源沁水县嘉峰镇人民政府,仅用于学习交流)
府君庙
府君庙地处沁河之东,坐北朝南,是后人为祭祀唐代长子县令崔珏而建。山门面阔三间,二层楼阁式建筑。下层正中为门洞,两侧前设两根柱子达二层墙腰。柱头用大额枋,额枋上另加一短柱,短柱上设普拍枋,其上用四辅作单下昂斗拱。山门上方倒坐一间面阔三间的舞楼。山门建于明代,舞楼是清代改建时增加的。
府君庙分前后两院。前院主殿为关帝殿,两侧各有通道与后院相连。后院正殿祭祀崔府君,正对面是一座舞楼。正殿的大架、斗拱具有金代特征。舞楼保留了元代风格,呈正方形,单檐歇山顶,四角以粗木柱支撑。木柱收分、侧角,升起明显。舞楼所用斗拱为四辅作,下昂为琴面真昂,除柱头的转角辅作外,每面各设补间斗拱三朵,仅正中一朵出45度斜拱。在舞楼的构架中不设抹角梁,屋面的腰榑、承椽栿皆由昂尾撑托。舞楼出檐较深,举折平缓,脊兽为琉璃。舞楼顶部为藻井。
▲崔府君庙正殿(图源沁水县嘉峰镇人民政府,仅用于学习交流)
郭壁村的古建筑群不仅具有历史价值,还具有防御功能。整个村落以家庭为纽带而建,以阁楼宗庙加以城墙相连为寨堡或城,寨与堡或城与山水相融,形成了较为独特的建筑群体。这些建筑群之间通过内门楼或过街门楼分成若干个互相联系而又相对独立的街区,这些街区均以“坊”或“里”命名。这种独特的建筑布局不仅增强了村落的防御能力,也丰富了村落的文化内涵。这些留存至今的古建筑不仅是山西的艺术留存,更是全国的一大瑰宝。他们不仅见证了郭壁村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也为人们提供了一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