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文旅融合发展是推动乡村振兴、促进产业升级、传承文化的重要路径。其核心在于以农业为基础、文化为灵魂、旅游为载体,通过资源整合、功能互补和产业链延伸,形成“农业+文化+旅游”的协同效应。以下是实现农文旅有效融合发展的关键策略:
一、明确融合基础,找准特色定位
1.资源盘点与优势聚焦
梳理当地农业资源(如特色农产品、田园景观、农耕技艺)、文化资源(如非遗、民俗、历史遗迹)、旅游资源(如自然风光、乡村风貌),明确核心优势。
案例:浙江安吉以白茶产业为核心,结合竹文化、生态景观打造“田园综合体”。
2.差异化定位
避免同质化竞争,突出“唯一性”。例如,云南元阳以梯田农耕文化为核心,打造世界遗产级旅游IP。
二、以产业融合为核心,构建产业链
1.农业升级为体验型产业
发展观光农业(如稻田画、果园采摘)、教育农业(亲子农事体验)、科技农业(智慧大棚、数字农场)。
案例:日本“白色恋人公园”将巧克力工厂与花田观光结合,形成“生产+体验+消费”链条。
2.文化赋能,提升附加值
将非遗、民俗融入旅游场景,如手工艺作坊、节庆活动(丰收节、灯会)。
案例:贵州丹寨通过非遗蜡染、古法造纸吸引游客,形成“非遗研学+民宿+电商”模式。
3.旅游产品创新
设计主题线路(如“古村探秘”“四季农趣”)、开发乡村文创产品(农产品礼盒、手工艺品)、打造沉浸式体验(夜间灯光秀、实景演出)。
三、创新运营模式,强化利益联结
1.多元主体协同
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基建配套)、企业运营(市场化开发)、村集体参与(资源入股)、农民合作(提供民宿、餐饮服务)。
案例:陕西袁家村通过“合作社+农户”模式,村民共享旅游收益。
2.数字技术赋能
搭建智慧平台(线上预订、VR导览)、利用短视频直播推广(如抖音“乡村网红”)、发展社群经济(会员制农场)。
四、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1.生态优先
保留农田肌理,控制开发强度,推广循环农业(种养结合)、低碳旅游(电瓶车游览)。
2.文化传承与活化
避免过度商业化,保护传统村落风貌,培养本土文化传承人。
五、政策与品牌支撑
1.政策保障
土地政策(灵活用地审批)、资金扶持(专项基金)、人才引进(鼓励乡贤返乡、培训“新农人”)。
2.品牌化营销
打造区域公共品牌(如“婺源油菜花”),联合OTA平台推广,举办节庆活动提升知名度。
六、典型案例参考
1.田园综合体:江苏无锡“田园东方”融合农业、文旅、社区,形成“农业+乐园+民宿”生态。
2.非遗小镇:江西景德镇“陶溪川”以陶瓷文化为核心,打造创意市集、研学基地。
3.生态农旅:台湾池上乡通过稻田艺术节、自行车慢游,实现“小而美”的农旅融合。
农文旅融合需以“农”为本、以“文”提韵、以“旅”增收,通过产业链延伸、文化IP塑造和多方利益共享机制,实现经济、生态、文化效益的统一。关键在于因地制宜、持续创新,避免盲目复制,让乡村真正成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活力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