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磐安9个绝美中国传统村落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25-04-22 09:17:49  来源:古村记
核心提示:浙江金华,磐安。这里有“群山之祖,诸水之源”之称,是钱塘江、瓯江、灵江和曹娥江四大水系的主要发源地。又被誉为“浙中盆景、天然氧吧”。

  浙江金华,磐安。这里有“群山之祖,诸水之源”之称,是钱塘江、瓯江、灵江和曹娥江四大水系的主要发源地。又被誉为“浙中盆景、天然氧吧”。


  这里青山绿水,秘藏古韵人家,人文和自然风光秀美。一起来看浙江磐安名列中国传统村落的全部9大古村落,你曾去过几处?


  1、金华市磐安县尖山镇管头村


  又叫乌石村,名列第1批中国传统村落,一个用2亿年前火山喷发形成的黑色玄武岩砌成建成的村庄。


  之所以叫乌石村,是因为村里很多的老房子都是用黑色的火山石堆砌而成的,非常有特色。古街上下十三座三合院,墙体都是乌石砌筑的。



  村落建于明朝洪武年间,从东阳横店迁移至此,已有640多年历史。全村以厉姓为主,最出名的当属二代先祖厉季明,被明朝永乐皇帝封为“平阳总镇”,即平阳都督一职,是管头村历代先祖中官位最显赫的人物之一。


  乌石村居于高山之上,海拔566米,与新昌、天台接壤,因此也被誉为“云中村落”。村民们世世代代,相伴乌石建筑们,居住于此繁衍生息,这里也是全国保存最完整的乌石古村落之一,是江南不可多得的景观。


  整个村庄形如“燕窝”,四周梯田层层,群山连绵。乌石村,也属于保存完整的以中国古代风水理论建造的村庄,保留着返璞归真的质朴之美。


  整个村落,都是乌石铺成的路,乌石砌成的墙,别有一种岁月的沧桑。这儿没有特别精美的豪宅,都是寻常百姓家,乌石造就、明清传承而来的优雅四合院,至今别有韵味。


  古村内有厉氏宗祠,又名龙湾堂,是始祖厉季明出资建造的,是古时族长办事的地方。走进大门前厅挂有“龙湾堂”牌匾,及“刺史第”“开国候”等牌匾,彰显着厉氏历代祖先的丰功伟业。


  2、金华市磐安县双溪乡梓誉村


  名列第1批中国传统村落。四周青山环抱,碧绿襟溪穿村,一个优雅沐浴着时光变迁的古朴村落。


  “梓誉”之名,取自桑梓誉重一词,饱含着浓浓的乡情,承载了蔡氏先祖的清誉。村民的先祖蔡渊是宋代理学名家蔡元定之子。1197年,他因避祸带着儿子蔡浩居住在梓誉溪口,才有了现在的梓誉村。



  据传,始祖号称西山先生的蔡元定与朱熹有过一段很深的渊源。至今梓誉村的后人依然保持着尊儒重文的好风气。


  村落在沿山岙夹长地带,襟溪自西向东重重曲曲,穿村而过,溪流止诸多石桥把错落有致的古代民居紧连在一起,显得古朴典雅,整洁明快。


  村里古建筑遗存丰富,三合院、四合院、二进式四合院一共有13间,古桥10座,大多为明清时期建筑,其中蔡氏宗祠、钟英堂、下厅民居、翔和堂、永言桥等都是代表建筑。


  村内蔡氏宗祠1997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1420年前,1529年遭寇焚,明万历壬辰(1552)年才再次落成。蔡氏宗祠古朴大气,由牌坊式门楼、前厅、穿堂、后厅等建筑组成。门楼为青砖砌筑,房屋采用抬梁式结构,雕饰高雅,华而不俗。朱熹题写的“理学名宗”匾额被高挂在祠堂中央。彰显着这是一个有着深厚理学文化底蕴的古村落。


  村内钟英堂的古宅建于清乾隆年间,是当时的恩进士蔡亨洪所建。历经百年风雨,依然保存完好。三开间的厅堂,宽敞整洁。左右两边是厢房,厅堂的前面是一个天井,两边有高高的马头墙。天井边上为长条的青石板铺砌,中间以鹅卵石铺面,别具一格。


  3、金华市磐安县盘峰乡榉溪村


  名列第2批中国传统村落,居于金华磐安南部,距县城38公里。这里是江南地区最大的孔子后裔聚集地。


  桂川流水秀美,榉溪人家温润。村原名桂川庄,村以溪名。榉溪也称桂川,自重重叠叠的岗峦上奔流而下,剖竹穿林,注玉跳珠,沿溪而建,居民住宅也沿溪分布,桥横初月,岸接新楼。



  村北有金钟山,南有来龙山,叠嶂参差,凝烟含翠。村口新建石桥,桥上建屋,砌有座凳,一端联接门楼,另一端联接围墙,壁宇清净,幽雅古朴。


  半山半路,少见的古朴村落沿着溪流和山坡,缓缓延伸而建,其格局极为少见,走在其中,仿佛是进入了历史时光。


  走在榉溪村的任何一条巷子里都能感觉到悠久的历史气息。这个山间古朴的村落,自一孔氏先祖傍溪而居,八百年来,繁衍生息,成了1500多人聚居的大村落。


  榉溪建村于南宋初年,现村内孔氏家庙还保留完好。如今,村里的“孔氏家庙”及全村孔姓村民,作为“孔氏婺州南宗”,是孔子的后裔,与山东曲阜的“孔庙”、孔家,为同祖同宗。据介绍,宋宝二年(1254),理宗追念端躬功德,以衢州孔庙例建榉溪南宗厥里孔氏家庙,赐万世师表金匾一块(金匾在文化大革命时被毁),现西端村口有孔端躬墓。


  现存孔氏家庙坐南朝北,是明末清初时期的建筑,门口匾额上“孔氏家庙”四个字依稀可辩。孔氏家庙古朴宏伟,堂构考究,整座建筑由门楼、戏台、前堂、穿堂、后堂组成,左右对称,布局严谨气势恢宏,朴实森严。


  在这里可以,古朴的民宿,悠长的古街,随时找到古村的原生态儒雅生活。


  4、金华市磐安县胡宅乡横路村


  磐安,横路古村,名列第2批中国传统村落。


  在磐安尖山镇的横路村生活着周敦颐的后裔。据《玉峰周氏宗谱》记载,元至正年间,北宋的理学鼻祖周敦颐的第九世孙周若泗因避战乱,从马塘迁至横路,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村中贯穿着一条乌石古街,这些乌石铺成的古街黑得发亮,能看到岁月留下的痕迹。古街两旁的石墙上挂着村民们古村的摄影作品,从中也能看到古村的舞龙、踩火等风土人情。


  古街当中最好的建筑当属“爱莲堂”,建于康熙十五年(1677年),至今已有340多年的历史,取名“爱莲堂”是为纪念周敦颐,这是周氏家族所共有的场所,是古时村民集会的场所。


  整个村庄依山就势,村子多用乌石(黑色玄武岩)建房屋、铺街巷、砌坎头、搭小桥、盘水井,随处可见的乌石景致与众多古建筑相映衬,有浑然天成的美感。


  5、金华市磐安县尖山镇里岙村


  里岙古村,地处磐安、天台、新昌三县交界的大山里,一个古朴宁静的村落,名列第4批中国传统村落。


  这里的历史近三百年,其村肇自尖山张氏一族,其祖为本族看山一户,安居于里岙山脚之下,后代繁衍,渐成村落,故其宗姓皆为张氏,且成一脉。



  里岙曾为磐安与天台、新昌三县往来必经之地,往新昌、天台两条古道,一横于村前,一贯而过村后。如今的里岙,极为完整而原真地保存了浙中山地古村落的古朴形态,成为最为完整原生态的浙中山地古村落。


  里岙古村依山而建,一幢幢房屋层层叠叠,呈阶梯状分布错落分布。远处眺望,黄泥墙、黑瓦片互相映衬,整个村落与山色环境浑然一体而别有韵致。加上乌石层累至二三米高的屋基,与黄泥墙、清灰黛瓦一起,形成醒目印象派画式的视觉印象,在青山田畴中,犹如美好画卷。


  村里的古建筑大多数就地取材于四周山上黄泥土与竹木,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墙体黄泥大量混合了小石子而筑成,屋顶由多层松树皮或竹条覆盖,上再加瓦。木质二层错层连户排楼,或独栋小居高高的垒石基座,别有特色。


  散步古村的石阶巷道之中,四周竹林围绕,溪水潺潺,整个村落都沉浸在宁静祥和的氛围之中,如同浑朴中的璞玉,值得寻访。


  6、金华市磐安县冷水镇朱山村


  朱山古村落,名列第4批中国传统村落,犹如一枚古朴的玉石,藏在青山秀水之间。


  朱山村原名堂楼下,历史悠久,从唐后历经五代、北宋、元、明、清、民国以至解放,经四十世,一千二百四十七年,历代名人辈出。



  坐落在群山怀抱,好溪河畔。数条做工精致的“石子街”,串起了村落的家家户户,淳朴秀美,且古风悠悠。古渠、旧时卵石墙,相伴村落巷弄人家,充满了宁静的回忆。


  朱山村背山环水,保存完好的连片古民居群、古巷、古墙和古树,至今依然在。尤其不少古院落较为完整,如文武堂、香火堂、后门堂、前门堂和上门堂等,集中连片的古建筑再现了明清时代的历史风貌。


  村内最为著名、保存最为完整的当属举人曹国翰建造的文武堂了。文武堂由举人曹国翰建造,其前厅、中厅和后堂保留完整,共有几十米长,雕梁画栋,飞檐斗角,气势雄伟。


  村中心的百年银杏树,见证了几个时代的历史变迁,像个老者,依然矗立在那里。而古村落的洗衣古渠,韵味十足。


  古法制作的土索面,在朱山村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这里还有传承千百年的乡土民俗朱山车灯,源于明朝,距今已有500年历史。


  7、金华市磐安县安文街道墨林村


  这里青山环抱,绿水相拥,老屋连绵成片,黛瓦参差错落,一个特别宁静美好的古村落,名列第5批中国传统村落。


  墨林古村落传统建筑连片分布,以明、清、民国时期建筑为主,历史最久者已超500年。这里民风淳朴,人文资源丰富,庭院鳞次栉比,随处可见保存较为完好的古民居建筑。



  沿沧桑的石板路,进入村落可见,巷子两侧都是写满记忆的黄泥墙和青石板。走过有着800年历史的红豆杉树,可见村口一池碧水,和村落中一座座具有婺州山地风格的三合院式建筑。整个村落具有保护价值的古建筑就有10处之多。


  墨林村自郑氏迁基至今已近800年历史。800年来,各姓村人和睦相处,村庄文明气息浓郁。墨林古村内三合院建筑博百家之长,聚灵气精华,风格独树一帜。其中有保护价值的有义和堂、厅门堂民居、兴隆庙、上新屋民居、永德廊桥等。


  村落的义和堂是旧时家族商议重大事务的地方。根据郑讴“翰墨传家,文士如林”的期望,按“文房四宝”设计建造,以金墩山两棵至今800多年树龄的红豆杉为“笔”,以前门塘做“砚池”,以长48米、宽15米铺有河石的义和堂院场做“墨”,以村边六十秤、三十秤等田为“纸”。义和堂前池塘名曰“厅门塘”,石栏上写着“前塘映月”四字。


  自古以来,“忠孝仁义、坚强勇敢”是墨林人不忘的家训,并且流传至今。一直以‘忠孝仁义、诚实做人、泰然谦和、孝敬长辈’这样的家训家规来要求村里孩子们,让他们从小就谨记在心,代代相传。”


  悠久历史,淳朴乡风,使墨林留存着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表演和传统民间技艺。每年农历八月十三日为纪念昭明太子而举行盛大的螺丝岩庙会,场面壮观,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另外织带,作为一项古老的传统民间技艺,在墨林村也得到很好传承。


  8、金华市磐安县九和乡三水潭村


  名列第5批中国传统村落。这里是婺江、钱塘江的源头村,因有三条溪在村口汇流成潭,故而取名“三水潭”。


  村庄四面环山,进入该村俨然进入一个世外桃源,整座村庄静静的卧在山峦之间,淳朴而自在,仿佛四周秀美的景致都是为了陪衬她的静谧。



  村子格局因山、因水而建,成“十”字形,穿村而过的溪水古屋景观,尤其旖旎。这里,山溪潺潺,涟漪层层,溪内石斑鱼成群,在清澈见底的平板溪里自在游弋,成了该村独具魅力的一道风景线。


  三水潭古村完整、朴素,房子都是由石头砌成。古村落共有180间古民居,有建于清代道光年间的杨氏宗祠,有结构完整的“廿四间”,有大小三合院及一条龙排房10多座,有县级文保点1处,全国登记不可移动文物点3处。


  古村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早在明朝正德年间彩烟杨氏第三十一世祖杨天瑞,来到该村教书,并落户于此,后娶岭南吴氏夫人,他的子子孙孙就在这里繁衍生活。村内有“迎大旗”非物质遗产,古时,每年农历十月十六日,附近玉山古山茶场都要举办盛大的“赶茶场”庙会,“迎大旗”是其中标志性节目。


  9、金华市磐安县双峰乡大皿村


  一个被誉为“江南小凤凰”的古朴静美山水村落,名列第6批中国传统村落。


  皿溪清澈穿村而过,抬眼可见远处马鞍形的双峰山,一水横穿,两山对峙。溪畔的人家,穿梭千年时光,至今古风不改。



  村落里的居民大多姓羊。据悉,自唐武宗年间就有羊氏始祖羊愔居住于此,至今一千二百年之久,羊愔后人之后一直在皿溪之畔聚居而成。据史料记载,“吾乡羊氏为缙著姓,溯唐武宗时有任嘉州夹江尉讳愔公遭乱弃官,来游是都,遂于皿川卜宅。”


  皿溪两岸三座古桥相连,形似“羊”字的三横。前者似“羊”字的犄角,后者形“羊”字的三横,皿溪河就是那“羊”字的一竖。


  沿河成街,临水建房。桥畔人家,保持着那一份原始的宁静,一种大山深处的淳朴。这里的时光优雅而静谧。


  村落里知名的“进士牌坊”建于明万历年间,为纪念宋代进士羊永德而建,牌坊用青砖砌成,牌坊中间阳刻“进士”二字,坊顶设葫芦铁叉,两段饰鸱吻,瓦楞上饰双狮,主脊檐下施斗拱四朵。


  牌坊内是进士台门里,是大皿村中体量最大的古民居群。中轴线上有三进四天井,边上有三个四合院,中心建筑是明德堂。


  大皿村人才辈出,自唐朝以来,村里先后出过四位进士一位武亚元和无数贡生、秀才,近代出过6位博士。留下了进士坊、节孝坊、里新屋二十四间、登科第等一大批文物古迹和圣旨、牌匾等人文瑰宝。


  如今,大皿村现存的历史建筑大都是明清建筑,婺州山地风格,沿河成街,临水建房。大皿村的道路、街巷格局与传统建筑、文物古迹和传统生活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江南古村落的优美画卷。


 

本文标题: 金华磐安9个绝美中国传统村落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quote/show-6895.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5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5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