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乡村旅游,大多数人脑海里呈现的画面就是:拆拆拆、建建建、刷刷刷,更甚者,要把原有居民全部迁走,然后圈起来收门票。
不可否认,这样的乡村确实比以前漂亮了许多。但是,这还是城里人魂牵梦绕的乡村吗?那些破坏之后再复原的乡村文化,还是文化吗?那些人山人海物欲横流的乡村环境,真是村民们喜欢的状态吗?
今天我们来看一个台湾的案例:这里没有大拆大建、没有涂涂画画“改头换面”、更没有打扰原有居民的生活状态,依旧创造了一个全球游客亲睐的目的地。

在台湾宜兰县
有一个名为南澳的普通小地方
这里和很多乡村一样
村民们世世代代以种植水稻谋生
2010年左右
自然农耕的理念在台湾开始流行
在“社区再造”风潮的带动下
一些南澳籍贯的知识青年也回到家乡
想带动村民一起进行农作改革
但这种尝试出师不利
在当地村民看来
这种不施化肥不用农药的做法
简直是“瞎胡闹”
虽然这些人苦口婆心劝说
但没有一个村民愿意和他们一起尝试
更重要的是
这些知识青年自己的试验田
也夹在村民们的田垄之间
无法真正做到“自然农耕”


那该怎么办?
后来这些知识青年找到了
台湾“不分区国际光点计划”的发起人
李承翰老师以及他的团队伙伴
在对当地资源的仔细分析后
李承翰老师认为
要让村民认识到自然农耕的价值
可以曲线切入
先让外地人前来体验
获得他们的认可
于是在稻田的插秧季节
他们发起了“以工换宿”的活动

和一般的打工或者度假都不同
游客来到这里没有任何薪金
当然也不是完全的休闲旅游
他们在付出每天六个小时的田间插秧活动后
可以获得免费的住宿和餐饮
还可以在当地人的带领下
骑脚踏车到南澳的山山水水里进行深度游

这里虽然提供餐饮
但并非大厨或者村民制作的食物
而是由打工者共同烹饪
他们还要负责收拾、洗碗等工作
完全是自助的风格

食材当然就是当地田里的东西
真正找不到的话才去买当地售卖的
来自全球各地的游客每人发挥自己的手艺
最终做出来的饭菜各式各样
还能做到每天不重复
同时这种自助互助的方式
更多出了餐饮之外的情感与温暖
体验到前所未有的感动与自在


到了晚上
这些游客围坐在一起进行交流
新来的要进行自我介绍
呆得久的游客要讲述自己的故事
并分享自己每天的照片
之后就是属于年轻人的PARTY
偶尔的时间
还有一些专业歌手也来体验
夜间就变成了一场乡村演唱会

除了劳作和休闲活动之外
游客还可以认购一块土地
进行“契约代耕”
这块土地上收获出来的稻米
将来可以寄送给游客
也可以按照游客的要求
加工成各种产品
当然游客认购后
也可以选择把这块地的“收获权”
转赠给自己的亲朋好友
当“以工换宿”的活动推出后
出人意料地受到极大欢迎
不仅台湾人前来体验
就连国外游客也都慕名前来
现在每年单单是前来体验的外国游客
都已经超过千人
一位台湾小伙子说
以前去乡下休闲都只是走马观花
这种以工换宿的方式
不仅能够真正感受乡下田间氛围
还能够结识来自各地的朋友
大家在一起非常开心


随着游客的增多
这里自然耕作的田地早早被认购一空
根本不用等到成熟后再去销售
更让人欣喜的是
村民们看到这个景象
也都纷纷加入到自然农耕的行列
如今南澳已成为台湾农人参观学习的标杆
有人说
南澳是不是一个偶然情况下的个案
能不能到其他地方去复制
事实上
类似南澳这种把农业和体验旅行结合的做法
已经被李承翰老师在很多地方推广复制
比如在台湾的复兴、埔里、比亚外、鹿谷、美浓等地
比如在大陆的杭州余杭、金华等地
都进行了成功的尝试


从台湾这些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
在乡村建设以及休闲庄园打造中
真正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绝非简单的硬件建设
而是休闲体验的场景营造
以及文创带动的产业复兴
同时
旅游的发展和乡村生态之间
商业的拓展和村民生活之间
文化的传承和现代需求之间
其实绝非对立关系
在这一点的认知和实践上
我们和台湾有着至少10年的差距
(文/参见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