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召开的住房城乡建设部“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国际大会”新闻发布会上,住房城乡建设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国传统村落保护已进入攻坚克难、复苏传统村落阶段。近年来,我国已将4153个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对我们个体而言,传统村落寄托的是浓郁的乡愁。对国家而言,传统村落传承的是民族的底蕴。当曾经熟悉的村落,在城镇化的浪潮中一个个消失,保护传统村落的责任迫在眉睫,而一些地方在落实传统村落保护措施的时候,会错意,走了样。
中国乡村之声特约评论员魏永刚表示,保护传统村落不是争取资金,也不是盲目的发展旅游,而是保护传统村落的社会文化生态环境,保护文化因素。
魏永刚:传统村落保护这几年在政府有关部门推动下,越来越热起来。究竟如何保护传统村落,也成为一个不断讨论的话题。在这个问题上,有几个认识方面的误区,首先需要有关部门和基层政府注意区分。一是传统村落保护不是争取资金的项目。我了解到有些地方是看到了传统村落保护的国家资金支持,才来积极申报的。换句话说,申报传统村落就是为了那几个钱,这是一个误区;二是申请到传统村落可以发展旅游。这种认识错误地把凝结着文化因素的村庄简单看出旅游资源,这样的认识是急功近利的;三是把传统村落原封不动保存起来。
传统村落保护对象是一种文化,或者说是一个最小的文化单元。在我国漫长的农耕历史中,村庄是最小的社会单元,也是生产和生活单元。这种生产生活构成一个完整的社会生态体系,蕴含着人与自然、人与人的传统智慧,也包含着传统文化的基因。传统村落保护是在保护我国农耕文化的细胞,也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这项工作的核心在一个保护的“保”。保护传统村落,其实是要保护这种社会文化生态环境,保护这种社会生态中的文化因素。所以,我们不能把这种保护简单化地理解为争取资金、开发旅游等经济行为,必须要从更好层面来看待这项工作。
对传统村落的保护来说,适当的开发是有必要的,也是为了给这些村落寻找到一条可持续的发展之道路。但必须把握好一个“度”的问题,若是开发过度,则不是一种保护,而是二次破坏。魏永刚表示,要让传统村落保护真正“活”起来,就需要对症下药。需要依靠文化普及,让村民、地方政府都能拥有保护传统村落的文化自觉。唯此,传统村落保护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发挥其独特的文化价值。
魏永刚:因为传统村落是一种社会生态,所以,要想让它存活下去,就得让它活动起来。一方面会要保持村落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要让村庄的生产功能可以持续下去。那种把原有村民迁出,仅仅留下老房子的做法,那种仅仅把传统古村落当做名分来搞旅游开发的做法,都是简单化的保护,是有悖于传统村落保护初衷的。只有让古村落的生产生活生态都“活”起来,传统村落才能“活”下去,才可以保存得好。(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