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的回答是:任何行业都有“暴利”的机会,但任何行业都不可能永远“暴利”!
所谓的“暴利”是相对而言的,它是每一个行业从市场培育期走向成熟期的必然阶段,当年的家用电器、BB机、手机、电脑等行业同样如此。房地产之所以备受关注,是因为它与百姓生活的关联度和对民生影响的重要程度所导致的。
1980年以前,中国并没有房地产行业。当年人们对“房地产”的认知,如同现在人们对未来中国可能出现的“农业地产或生态农庄”的认知度一样陌生。
所谓“农业地产”,是指中国很有可能会在未来的5-10年内,出现以租赁农村土地,或建立有机农业生产基地为主要业务的新兴产业。这个产业将在“土地流转”、“城镇化建设”和“农民进城”等一系列的宏观政策和鼓励措施下快速形成。
第一,大量流转出来的农村土地,将在地方政府的干预和规划下,有偿租赁给相关财团、机构,并通过收取大规模流转出来的土地租金获得长期、稳定的地方财政收入。
第二,租赁土地的财团、机构,在租赁的土地上经营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从事农产品供应链控制或现代农业规模化生产,从而获取利润。
第三,从事土地租赁中介业务的“土地买办”获得相应的劳务费用。
第四,广大农民将通过出让土地使用权而获得数额相当的一次性现金补偿,此后再通过出卖剩余劳动力成为“职业农民”。
以上推论并非空穴来风,专家认为促使“农业地产”业形成的理由如下:
一、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升值,无论利害关系谁是谁非,它最终导致的结果必然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之一的外贸出口损失惨重。国家提出的“转变发展方向、改变发展思路”已明确说明以加工外贸为主的宏观发展方向的危机和风险性。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另两驾马车中,唯一坚挺的是“内需”市场。而拉动内需的“重要支柱”产业是“房地产”和“汽车制造业”,显然依靠单一的“私家车”是无法长久拉动GDP增长的。
二、房地产业的风声鹤唳绝不仅仅是部分城市“房价过高”的问题。平均占地方政府财政收入79%(中央电视台语)的“土地财政”现象不可能长久持续,“城市化”的脚步也将随着城市扩张的“地皮极限”而无法长久供应政府的财政需求。相反,农村土地则是目前地方政府唯一可以长期重复利用的、稳定的,也是最大的财政保障来源。
三、2008年底中央提出的“土地流转”,以及关于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其根本目的就在于将农村“剩余”的劳动力和“闲置”土地集中利用。最佳“集中利用”农村土地的办法只有一个:租赁。
四、大量如“联想”这样的国内知名公司已悄悄地把资金向农村转移,它们的目的当然不可能是简单地去“种水稻”。
人人都在为钱发愁,没钱的愁缺钱,有钱的愁挣不来钱。河北的齐老板,本来想借着家乡发展的机会,在村里建一个小楼盘,但现在建设用地审批这么难,看上的村北那100亩地怎么才能批下来?和朋友合伙,只能筹措500万,资金量也差很多,怎么筹到钱?便也发起了愁。
带着两个问题,齐老板来到农合论坛找到赵财神寻求解决之道,这一趟,真没白来。短短半年,总体规划做完了,后续资金有着落了,跟政府的投资协议也签订了,原本一个小楼盘最后竟成了20亿的大项目。这是怎么做到的呢?
以农业产业凝聚人气,为解决民生提出土地需求
单纯跟政府要地建房子,难审批不说,地价还贵。换一个角度,以“城乡一体化产融结合示范园区”整体布局为出发点,推进农业产业化综合开发,以一产带动二三产业,实现一二三产产业融合、联动发展。产业带动经济发展,产业促进就业增加;引导村子及周边5~10个村劳动力就地转移成为农业产业及相关产业工人;人流的聚集带来消费的增加,同时也会对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提出新的更好的诉求,进而完成城乡一体化和美丽乡村建设的目标。如此,盖房子(新农村社区)顺理成章的成为的急需解决的民生需求。然后通过局部搬迁和土地复垦,置换建设用地指标。
合作社、招商、运营,三种方式解决资金问题
一是和村集体合作,由村集体成立经济合作社,实行股份制,成立理事会、监事会,动员村民入社集资,制定合理的利润分配方案以及风险保障机制,通过年底分红+利息,调动农民入社参股积极性。
二是对新农村社区进行规划设计,进行招商引资,村集体参股,开发商建设。
三是对全村进行城乡一体化统筹规划,交由专业的运营团队运营管理,由权威的专家团队全程指导,并寻求国开行、农发行的投资建设。
现在国家大力发展农业,推进农村改革,但农民上楼不是根本目的,根本目的是让我们农村摆脱贫困落后,家家户户住上现代化的新居,最终还是要让居民不仅有地儿住,更重要的是有事干,安居乐业。所以,给齐老板订的这个方案正是“新农村+产业园区”的模式,既解决用地指标,又解决产业问题,所以会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当前的“商机”已经显现,未来的中国“首富”必将在“农业地产”或“生态农庄”行业的名单中产生,请拭目以待。(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