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如果你想探寻唐代诗人孟浩然笔下村落的宁静和隽美,不妨到晋江市新塘街道梧林社区走一走。在这里,一片历经600多年沧桑的闽南古建筑群,正洗尽铅华,悄然新生。
这片起于明朝的古村落里,林立着闽南大厝、西洋楼、番仔楼等建筑,珍藏着百年古井、盘根老树、“镇国将军”墓等岁月遗存,活跃着割香乞炉、南音、筑墓洗碎技术等闽南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6年11月,梧林古村落入选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近年来,晋江市委、市政府加大对梧林古村落的保护和开发。晋江市委书记刘文儒指出,梧林古村落保护发展项目是一项传承历史文脉、留住乡愁记忆、造福子孙后代的文化保护工程。
600年沉淀聚一方物华天宝
梧林古村落位于晋江市新塘街道西南部,背靠石鼓山,面临梧垵溪。其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村民围塘而居,古有“三脚筐”的美誉。
据史料记载,梧林古村落形成于明洪武年间,丰田山兜人旺生公赶放鸭群至梧林,在此沿溪定居。清初梧林形成村庄的初步规模。清康熙年间,祖旺生公十世裔孙蔡以褚因随施琅平台有功,敕封为“镇国将军副总戎”。27年后,其子蔡光座高中进士。现存“镇国将军”墓于石鼓山,“镇国将军”“进士及第”烫金字匾各一块在梧林蔡氏宗祠。
清末,梧林开始有人旅居海外,随后旅居海外的华侨回国出资建造了大量精美的洋楼,村庄规模扩大,建筑风格逐步多元化。600年来,梧林乡贤辈出。目前,梧林古村落共有548户居民,户籍人口约1800人,旅居海外华侨1万余人。
在村中,闽南传统南音演唱了600余年,割香乞炉活动至今保存连续100多年,目前仍每年举行,全村参与。此外,筑墓洗碎技术也是梧林为人称道的技艺,传承了100多年,传承内容主要是“四合土”制作技术、浮影雕塑技术、洗碎技术等。
中西合璧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青石板红砖墙中话古今,番仔楼西洋房里看中外。百年玉兰吐芳馨,蔡德鑨宅诉巍峨。它是闽南传统建筑群,更是“侨乡文化博物馆”。
在《晋江市新塘街道梧林古村落保护发展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项目设计团队调查发现,梧林古村落的特色建筑大部分建于上世纪初至抗日战争爆发前,这些建筑物有传统的闽南官式大厝、哥特式建筑、古罗马式建筑、中西合璧民居、番仔楼等。其中,除了42座大厝以外,有11座西洋楼和22座番仔楼,村落整体呈现出中西合璧的特点。建筑群建造技艺精湛,凝聚着侨乡文化精华,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而华侨建筑的遗存更是梧林人爱国、爱乡的例证。
2014年,梧林华侨建筑群被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授予“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晋江市展示点”。2016年11月,梧林古村落被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此外,梧林古村落还是2017年省重点项目、泉州市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重点项目、晋江市首批“最美乡村”、晋江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路线。
活态保护焕发古村落活力
2015年以来,晋江市委、市政府启动对新塘街道梧林古村落的规划、保护工作,并着手对古村落进行规划设计、环境整治、房屋测量和文史资料收集汇编等。
为了进一步加大对梧林古村落的保护力度,抢救保护梧林历史文化遗产,同时不断完善梧林古村落旅游配套服务体系,加速发展旅游产业,晋江市提出了梧林古村落保护发展项目的建设。
记者从梧林古村落保护发展工作指挥部获悉,该项目总体规划面积约90公顷,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土地及房屋征收、古建筑修缮、一般建筑改造、立面改造、景区道路改造、景观提升、生态停车场和安置房建设等,项目将分两期推进。目前,一期工程已经启动,并进入房屋征迁阶段。该期工程主要为古建筑群核心区,涉及用地面积约13.5公顷,建筑206栋,建筑面积69628.41平方米。
近来,随着一期工程进入房屋征迁阶段,在征迁组的宣传和动员下,大批华侨、乡亲从菲律宾、澳大利亚、加拿大,以及香港、澳门等赶回家乡,了解征迁政策,签署征迁协议。除动员居民加紧签约和腾空外,日前,项目征迁组也已启动对与传统风貌不协调、需进行拆除的建筑进行拆除。梧林古村落保护发展工作指挥部工作人员介绍,截至昨日,项目房屋累计签约125幢,签订协议223份,房屋腾空183宗。
“此外,梧林古村落保护发展详细规划已着手进行,安置房和绿化景观的设计也正进行中。基础设施方面,沿梧垵溪道路进入了收尾阶段。”新塘街道有关负责人表示,同时,朝东楼等2栋传统建筑已着手修缮加固,另外11栋传统建筑也完成了修缮加固设计。“我们希望在活态保护中即留住乡愁,又焕发古村活力。”(文/晋江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