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农业大国,自古以农立国,农耕历史悠久,农具品类繁多,丰富多彩。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正面临传统农用具迅速淘汰和失传的窘境。
暨阳大地,农耕文化历史悠久,素有“诸暨湖田熟,天下一餐粥”之誉,百姓在几千年的传统农耕生活中,积淀下来的农具也十分丰富。
为了弘扬农耕文化,展现乡土情节,东和乡经过一年多的创建,对宗祠原结构进行合理布置,形成了诸暨农具博物馆。
该博物馆设立于章氏宗祠,宗祠建于康熙辛己(1701)年,坐落在东和乡姚邵畈村。总占地面积720平方,由门厅、正厅、厢房等部分组成。
灌溉农田的水车、除稻谷壳的风柜、一架纺车一杆称......走进农具博物馆,眼前仿佛是农耕时代的场景,尘封多年的农具让人大开眼界,精湛而奇妙的工艺体现了“民以食为天”的创造才能。
农具博物馆展出品种有耕种、收割、储藏、加工、生活、匠具、典籍等,共计300余件,其中有早已失传的苗骑、苗推,消失还原的踏堆,存世稀少的煤气灯,手抄杂字孤本,勤记六十年账本等等。
东和多山,多竹林,林中盛产毛竹。聪明的东和乡人就地取材,以竹为料,编制出各类生产用具和生活用具。
用来捕鱼的鱼笼,为采茶而生的茶蔀,就静静地立在那里。它们身上有历史留下的痕迹,当初那份鲜活虽早已逝去,却依然能够感受到东和人的智慧。
透过它们,似乎能看到那时老篾匠,仅凭着手中的一把剐篾刀,把一根一根又细又长的篾条,从无到有,自由穿梭成艺术品。
在博物馆的生活用品区中,有一款“奇特”的家常用具。“狗气刹”三字贴在一个木制笼子上,让人不觉想要去了解。
这是江南农村独有,用来饲养鸡鸭的笼子。把饲料放入笼中,鸡鸭的头小,可钻进笼子吃食,而狗头较大,只能看见不能吃,故而所谓狗气刹。
夏种犁灌区,有状如龙骨的翻车,亦称龙骨水车,它是江南水田最具代表性的灌溉工具。
因水车结构合理,可靠实用,所以能一代代流传下来。直到近代,随着农用水泵的普遍使用,它才完成了历史使命,悄悄地退出历史舞台。
祠堂内这整齐的一排圆石,它们是石磨的一部分。待秋收时节,人们便会用磨将米、麦、豆等粮食加工成粉、浆。
磨是平面的两层,两层的接合处都有纹理,粮食从上方的孔进入两层中间,沿着纹理向外运移,在滚动过两层面时被磨碎,形成粉末。
“一粥一菜,当思来之不易”。诸暨农具文物博物馆自开馆以来,吸引了众多人群参观,不仅为了解学习当地民俗文化提供了依据,也让更多的人感受稼穑劳作之艰辛。(文/诸暨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