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江宁区吉山铁矿内,突然出现了一片古建筑群。这并非仿古建筑,而是货真价实的老古董——整片建筑都是从江西拆运而来,在这里异地复建。由于这片古建筑没有任何规划审批手续,被城管部门认定为违建,要求限期拆除。
无论现代建筑或古代建筑复建,都需要规划审批,取得合法手续,否则就是违建,理应叫停拆除。不过,是否取得审批只是程序问题,老宅子“搬家”到底是保护还是灾难,才是应该关注的焦点。近年来,学术界和收藏界对此争论不断,理想的状态下原地保护当然是最优选择,然而现实比想象复杂的多。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副局长、收藏学专家祝君波的观点或许一针见血:古建筑异地重建是“最不坏”的选择。
古建筑保护与一般的古玩文物保护有明显区别,首先是其体量庞大,包括屋墙、家具、门窗、牌坊、拴马桩等等构件,无法像小物件一样束之高阁,必须整体保护,妥善维护;其次,古建筑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丰富,包括周边的地理堪舆、气候生态、人文风貌,如果与原有环境割裂开来,古建筑蕴含的信息就不完整了,价值也会大打折扣。辟如将一座徽派民居搬到北京去,或在上海复建一个北京四合院,都会显得突兀和不伦不类。因此,保护古建筑并非单纯保护老房子,而是保护一个原生态的社会环境。
肯定原地保护,并不意味着否定异地重建。古建筑收藏家赵文龙讲过一个故事,他在安徽农村收旧家具时,眼见一栋两百年历史的老屋倒塌,所有构件被拆散拍卖,长达12米的银杏木主梁被农民切割瓜分,一切烟消云散。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在新农村建设和土地流转中,最先被推倒破坏的就是古建筑,类似上面的情景在大江南北上演着。古建筑收藏家购买、迁移和重建民间老宅,或许动机不一,保护措施未必尽善尽美,可如果没有他们,大部分老宅早已彻底湮灭。
目前,江西、安徽等地正在开展古建筑登记、编号工作,严格控制买卖行为,严禁卖出境。然而真正实施起来仍面临诸多难题,如有的地方古建筑数量众多,当地无力保护修缮,异地重建保护就成为可以考虑的选择;又如古建筑过于分散,一一修缮维护并不现实,将它们移建到一起,统一管理并进行文旅、非遗项目的综合开发,才是更具价值的可行方案。
归根结底,古建筑保护是国家实力的体现。民间收藏家在客观上做出了贡献,并倒逼地方政府加快对老宅的调查保护,提升了社会对文保工作的重视程度。异地复建虽然不是保护古建筑的上策,却是现实条件下的次优选择,为了历史和文化的延续,社会各界应该搁置争议,达成共识,尽力为这些老宅争取每一次生存和复活的机会。(文/南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