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综合体——用创意点亮美丽乡村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17-08-31 10:15:17
核心提示:  继特色小镇之后,田园综合体概念火爆,各地对于田园综合体的建设热情高涨,很多项目已经箭在弦上。  随着田园综合体热的到
  继特色小镇之后,“田园综合体”概念火爆,各地对于田园综合体的建设热情高涨,很多项目已经箭在弦上。

  随着田园综合体热的到来,研究专家、规划设计师、开发运营商、金融投资机构纷纷把目光聚焦于此,田园综合体在良性发展中也出现了以延伸农业产业链之名拿地,忽视农民利益的状况,也面临如何协调农村产业、生态、文化发展的难题。这些难题应如何破解?田园综合体发展应如何走上高效理性之路?记者进行了一线调研。

  田园综合体不仅展现农耕文化的魅力,而且也成为绿色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

  1、坚守与回归:田园综合体特色是“田园”,关键在“综合”

  初秋,位于无锡惠山区阳山镇的东方田园综合体,艳阳高照,景色宜人。在这里,书院、客栈、农田相映成趣,人们在田园里尽情体味着乡村的本色。书院的后院,一棵阳山镇拾房村最老的桃树,维系着游人对土地的自然情感。不远处,“蜜桃猪的田野乐园”里,以泥土、木头、树桩、树枝等原生材质为材料,纯手工打造的乐园让孩子流连忘返。

  作为中国首个田园综合体项目,田园东方实现的不仅是一个农业、文旅、社区的综合模式,更是一个与当地文旅产业融合、人与自然生态融合的田园社区,蕴藏着人们心底原舍、原乡的乡土情结。

  “阳山的农业用地占了70%,要想富民强镇,就要走‘生态立镇’的发展之路。阳山发展休闲生态产业的铺底工作已做了多年,我们看到了一种非常明显的趋势:现代社会,谁有生态,谁就有生产力;谁有生态,谁就有未来。”无锡惠山区阳山镇党委书记吴立刚说。

  作为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阳山镇对生态发展的坚守也经历了痛苦的选择过程。

  “我们把138家味精、陶瓷、化工、水泥等污染企业搬出,这个‘减法’是最难的文章。”吴立刚说,但是,没有这个减法为前提,建设美丽乡村,发展田园综合体就难以实现。

  在吴立刚看来,农村土地改革、美丽乡村建设、田园综合体构成了一个乡村发展的“三部曲”。

  与政府引导、村民参与提升的新农村建设模式不同,田园综合体的发展模式可谓独树一帜。尽管是以市场主体的身份参与建设,但田园东方创始人张诚从来不把综合体看成是一个单一的项目,“我们本身就是在参与新城镇建设、美丽乡村建设,把乡村的基础设施发展起来,把河道疏通,把生态打造起来,为一二三产业融合提供新的思路,为乡村创业就业提供新的平台。从这个角度说,田园综合体是契合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历史产物”。

  如今,不仅在无锡,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新农村新农业新城镇建设探索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新的样本和模式不断涌现,一种城乡互动新格局正在逐步确立。田园综合体为城乡的互动格局搭建了新的模型。

  在张诚看来,田园综合体的特色是“田园”,关键在“综合”:农业生产是基础,休闲旅游产业依附于农业,呈现田园特色。田园社区则依赖于以上产业,围绕居民和游客,建设田园社区。

  “融合发展成为田园综合体的第一要义。”财政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主任卢贵敏认为,建设田园综合体,不是在生产、生活和生态等领域单一的、局部的试点探索,而是对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全局性变革。要通过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带动田园综合体资源聚合、功能整合和要素融合,使城与乡、农与工、生产生活生态、传统与现代在田园综合体中相得益彰。

timg (5)

  2、产业、文化与生态“三位一体”:实现农业、休闲与社区的融合

  回归田园,田园生态不可或缺。以村落房屋为例,拾房村原本是一个苏南地区普通的自然村落,在2013年村民全部搬迁后,房屋有的被拆迁、有的倒塌。为了最大限度地保留或恢复村落自然形态,田园东方综合体在建设中“刀下留房”,选取了十座老房子进行修缮和保护,还保留了村庄内的古井、池塘、原生树木,最大限度地保持了村庄的自然形态。

  自然形态保护仅仅是田园综合体的冰山一角。通过“三生”(生产、生活、生态)、“三产”(农业、加工业、服务业)的有机结合与关联共生,涵盖生态农业、休闲旅游、田园居住等复合功能,田园综合体实现了新型产业与农村发展的有机结合。

  随着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田园综合体”,这一概念引起市场关注。按照一号文件要求,田园综合体要“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

  这就意味着,田园综合体一头连着乡村的美丽和活力,通向都市人的世外桃源和田园梦想,一头连着乡村商业价值的提升,能更好地带动新农村的发展,促进社会就业问题的解决。

  两年前,28岁的阳山镇桃源村姑娘郁春燕从南京农业大学毕业,回到老家阳山镇,来到田园东方工作。在她的眼里,家乡不仅有优美的自然景观,有蓬勃发展的水蜜桃产业,更有闲适恬淡的乡村生活。

  “以前我们这里仅仅是卖桃子,后来发展乡村旅游开始‘卖’桃花,现在推介的则是江南的‘花样生活’。”郁春燕说。

  “产业是田园综合体的基础。完善的田园综合体应是一个包含农林牧渔、加工、制造、餐饮、旅游等行业的三产融合体和城乡复合体。”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刘奇说,要提高田园综合体建设的含金量,保持田园综合体发展的持续性,还需要在拓展产业链上下功夫。没有产业支撑的田园综合体只能是一副空皮囊。

  在田园综合体发展中,并非开发一座古村镇,就能唤起乡愁,要使得消失的“原乡”得以重现,开发需要尊重文化、尊重生态、尊重自然。

  “土地才是我们华夏文明的根本,我们做田园综合体,是为了让人看见土地本身的价值。让广大的乡村能在保持原有风貌的基础上,和现代都市文明进行融合,让那些因为渴望美好生活而背井离乡的孩子能回到自己熟悉的土地,并且能同样享有本是城市独有的现代文明。田园综合体不同于一般文旅项目,不是所谓的农家乐或者农村旅游,而是一种承载着土地之情的新型乡镇文化。”张诚说。

  3、以“文化”为灵魂:去掉浮躁才能收获希望

  作为一个新生事物,田园综合体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从已经进行的实践来看,这样的创新实践有效地把政府、农民、市场三方的力量糅合在一起,为新型城镇化的探索和建设打开了更大的想象空间。然而,政府、市场、农民的共赢能否实现,如何处理好田园综合体与农民的关系、与土地的关系,亟须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在多主体开发中,核心的主体是谁?

  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的”田园综合体。

  “中央提出以农民为主体的思路,强调要保护农民的利益,在开发中不能忽视农民的诉求,要以农民为基础。”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孔祥智指出,由于一家一户的小农户是分散的,由其集合而成的主体就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因此,田园综合体最合适的开发模式就是“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

  孔祥智具体分析指出,上述模式中,龙头企业可以是多个,合作社也可以是多个,组建合作社、引进龙头企业,可以田园综合体内不同区域为单元,也可以开发内容为单元。

timg (6)

  “例如在田园综合体内需要改造原有农房以承接度假、旅游等项目,就可以动员农民以农房入股合作社,由合作社出资或引进资金对农房进行改造。农作物需要连片种植的,可以流转土地,也可采用土地入股的方式,后者更有利于调动区域内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田园综合体项目的顺利推进。从长远看,能否真正保证农民的主体地位,是田园综合体开发建设能否成功的关键。”孔祥智说。

  在农业部部长韩长赋看来,田园综合体建设要坚持以“农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农业”为基础的发展定位、以“绿色”为导向的发展方式、以“文化”为灵魂的发展特色,尤其强调农家乐要让农民乐,资本下乡要带动老乡,创新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田园综合体是一种方法论,一个商业模式,一个理想乡村生活模型;它不是以获得补贴为目的的项目包装,不是一场投资游戏。”张诚深有感触地说,农业与其他产业不同,要做好田园综合体,就要跳出农业看农业,跳出“三农”看“三农”。在田园综合体发展中决不可一哄而上,而是要找到农业的规律,农业综合产业的规律,城乡共促的规律,找到与当地文化融合的模式。

  业界人士指出,田园综合体要展现农民生活、农村风情和农业特色,核心产业是农业。田园综合体要体现产业综合,但不能丢弃农业,将综合体建设搞成房地产开发项目、大兴土木的旅游度假项目。如何确保田园综合体建设定位既能创新突破,又不走偏,对专家、政府、实践者都是一个考验。

  孔祥智认为,目前,我国的田园综合体发展处于初级阶段,产业链延伸的空间十分有限,要充分挖掘各种农业、农村资源,包括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使田园综合体真正“综合”起来,让美丽乡村更加具有文化厚度,让乡村在发展中实现产业、文化与生态的互促共赢。(文/《光明日报》)
 
 

本文标题: 田园综合体——用创意点亮美丽乡村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quote/show-843.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5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5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