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国家规划,到2020年,我国将培育1000个左右的特色小镇。近年来,各地也出现了一批产业、生态、人居协调发展的特色小镇,其中就包括不少以康养为主题的。但现实中,不少康养小镇一哄而上、同质化的问题也引发关注,众多知名房企将眼光投向特色小镇,从而变相地进行房地产开发。
特色小镇名目繁多,不少主打康养
当前,养老成为热门话题。一方面我国人口老龄化日趋严峻,银发产业前景广阔、潜力巨大;另一方面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逐渐增强。《“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则把健康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在此背景下,健康产业的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为各地康养特色小镇的开发建设指明了方向。截止到今年5月,全国有17个省(市、区)出台了培育特色小镇的各类政策文件,也开始了不同形式的探索。
比如,今年广西推出的首批健康产业重点招商项目共有130个,其中康养小镇、特色小镇项目23个,总投资496.926亿元,包括了南宁市马山县红浪康养城项目、梧州市苍海新区城市综合体项目、贺州市大桂山水森林颐养小镇项目、北海市新营候鸟休闲小镇项目等。
搜索后不难发现,各地名目繁多的小镇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各种类型的小镇都出现了,宗教文化养生型、长寿文化养生型、生态养生型、温泉养生型、医养结合型、养老小镇型等,每种类型都有自己的主题和特色,目的是为拥有一定经济实力的老年群体打造集养老居住、医疗护理、休闲度假为主要功能的养老小镇。
康养小镇别变成房地产开发
但现实中,康养小镇一哄而上、同质化的问题也引发关注。
据粗略统计,省内的济南、青岛、烟台、潍坊、日照、德州等地均有提出或正在打造康养小镇。同时,今年国内也有不少地方有大批的康养小镇项目集中落地,包括广西、浙江、四川等省份。据《经济参考报》报道,国内碧桂园、华侨城、万科、万达、恒大、华夏幸福、招商局、绿城、时代地产等多家房企将眼光投向特色小镇。
房地产企业把发展的转向小镇原因何在?随着行业利润下降,调控措施出台,房地产企业纷纷探索多业态转型发展的道路,寻找新的增长点,小镇自然成为了房企布局的“兴奋点”。
日前,中国经济信息社近日发布的《全国特色小镇培育建设报告》披露,一些地方存在借特色小镇之名行房地产开发之实的现象。
举个例子:省内一家小镇项目,号称中方投资,美国整体规划,遵照宜老化、无障碍的设计理念,打造集高端养老、休闲养生、康复医疗、商业服务、娱乐生活于一体的中国养生示范区,适宜从幼年到老年的全龄层休闲养生。听着很高大上,但是最后的落脚点却到了卖房子上,从该项目的宣传资料上就能看出端倪,项目由20多栋洋房和非毛坯公寓组成,电梯花园洋房的主力户型为两室和三室户型,公寓为非毛坯公寓。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胡祖才明确指出:“特色小镇要坚决防止变相搞房地产开发。”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研究员、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冯奎认为,“一些地方在消化不良的情况下,又加码了一批特色小镇的房地产项目,人为地、梦幻般地制造所谓乡愁,名义上是搞特色小镇,实际上还是搞房地产建设。”
冯奎指出,很多房地产企业在认识上有误区,认为特色小镇可以迅速介入。不少搞房地产的企业摇身一变就成为特色小镇运营商,把特色小镇看作是一个低门槛进入的领域,导致一哄而上,这是最值得警惕的。
在专家们看来,房企之所以积极参与,关键是因为一、二线热点城市拿地成本高企,特色小镇能以相对低廉的价格获得土地。加之信贷政策对特色小镇项目有所倾斜,对于房企来说,这将是一块诱人的“蛋糕”。
需高度关注和警惕,政府该找准“角色”
如何避免把打造康养小镇演变成为变相地圈地开发?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展规划司司长徐林,在今年5月举办的“浙江省特色小镇研究会揭牌仪式暨特色小镇高峰论坛”上称,对于当前出现的一些不当倾向,需要引起高度的关注和警惕,及时加以纠偏规范引导。比如,不能演变成为政府的任务工程,只以特色小镇的数量、投资规模等指标性要求来进行考核,产生拔苗助长的效果。再比如,不能以发展特色小镇之名,行房地产开发之实。
小镇定位要精准。“做一个房地产大盘,速战速决确实是一种模式,但是特色小镇建设是需要耐心的。”冯奎指出,“从它的规划、建设、运营到功能相对完善、功能进一步升级优化,需要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如果没有长远眼光,没有稳定规划,贸然进入特色小镇,必然会出现一系列问题。反观国外的特色小镇,有的有上百年的历史。比如,达沃斯小镇专注于做滑雪产业、会展产业等,经历岁月的洗礼,依旧充满活力。”
目前,借特色小镇之名行房地产开发之实的现象并不鲜见。特色小镇建设,政府究竟应扮演什么“角色”?在冯奎看来,政府要做好引导者、管控者、补救者,“这个管控就是要拿着规划去管控,拿着规划当中的各种边界,拿着各种硬的约束手段去管控。同时,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政府要做好补救工作,使特色小镇能够持续运营下去”。(文/齐鲁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