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峰村村民何静花正在制作虎头帽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技艺愈加受到人们的重视,有的通过一系列举措得到良好的挖掘和保护,甚至发展成为知名品牌。可还有一些民间小手艺,虽然看似不起眼,却始终坚守在原生的土壤中,自生自长,它们的故事同样精彩。
宁德市蕉城区洪口乡吴峰村,去年底入选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村庄坐落于洪口乡西北部,处蕉城、屏南、周宁三县(区)交界的高山小盆地,所谓“一声鸡鸣,三县皆闻”。这里也是水路时代宁德通往邻县屏南、周宁重要的茶盐古道。
吴峰村肇基于宋末元初,至今有800多年历史。其民间手工艺品虎头帽、虎头鞋、酿造黄酒、竹制陶胆等,传递着浓郁的乡土气息,饱含着村民的智慧与勤勉。
63岁的何静花倚门边坐着,绣着当地特色的虎头帽、虎头鞋,在她布满岁月痕迹又灵巧的双手中,针线穿梭自如。虎头帽、虎头鞋制作烦琐复杂,要经过剪、贴、插、刺、绣等几十道工序。一顶虎头帽,需要五六天时间才能完工。
这种手艺在别的地方已经难以见到了,可在这个僻静的古村落,母女、婆媳之间仍代代相袭,传承不断。家家户户贤惠的女人,几乎都会为孩子制作虎头鞋、虎头帽,一针一线密密缝着,细细绣着,心中期盼着小宝宝穿戴后,显得更加虎头虎脑、活泼可爱。这其中,既寄托着对孩子的殷切关爱、美好期望和谆谆教诲,又渗透着家风祖训传承的寓意。
“游客看到我在做虎头帽、虎头鞋,就会过来询问,有的还要购买,带回去给自家的孩子,或是作为纪念礼品。”何静花开心地说道,自从吴峰村被评为国家级传统古村,知名度提高了,游客数量不断增加。游客对这些民间的小手艺都十分感兴趣,也喜欢买回去送给亲朋好友。这让她觉得自己的手艺还是有一些价值的。
近年来,洪口乡积极探索传统文化保护,完善村落基础设施,整治农村人居环境,鼓励吴峰村等传统古村落在保护的基础上发展乡村旅游。这也为这些传统小手艺的传承和发扬提供了机遇。
洪口乡还因地制宜地将传统手工艺作为古村落旅游的一大亮点,鼓励技艺传承人继续坚守,同时弘扬家风祖训,为传统技艺赋予深刻的文化内涵,促进传统古村落在新的社会发展阶段呈现出新的生命力。
家家能酿酒自饮更宴客
除了精美别致的手工虎头帽、虎头鞋,吴峰村传统酿造黄酒也受备游客青睐。
闽东是红曲与黄酒的正宗和优良产地。明万历《省志》记载:“田家多制曲,畲客少租山。”民国30年《宁德县志·实业志》载:虎贝、霍童、洪口诸乡均有白酒地瓜烧、黄酒两种,出售外省。清代至民国期间,蕉城一直是红曲与黄酒集散地,产品销往邻县及省城福州,远则贩运上海、宁波、天津各地。
吴峰村与屏南北墘村同祖同宗,吴峰村的酿酒技艺,既传承屏南红曲制作与黄酒酿造技艺,又结合了蕉城黄酒传统技艺,是蕉城黄酒生产地之一,目前仍以活态形式存在,家家户户均能熟练掌握。其工艺原料主要包括水、糯米、红曲,酿造步骤包括浸米、蒸煮、冷却、入坛、发酵管理、压榨、澄清、装坛、贮藏管理等。
当地人至今保留着传统习俗:一为蹭吉,家里来客,必须让他们吃酒米;二为酿酒令,“红曲公,酒米母,好酒好曲生酒宝”,寄托了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78岁的吴昌姜仍在家中酿造黄酒。他有些遗憾地说道:“以前几乎家家户户都酿造黄酒,逢年过节就拿出自家的酒来宴请亲朋好友。现在,虽然大家仍掌握着酿造技术,却没有多少人愿意花时间去酿造了。”
如今酒的种类越来越多,啤酒、红酒、洋酒等,可当地人更喜欢喝自己酿的酒,这是饮食习惯,也是恋旧,是乡愁。“这些手艺如果遗失就太可惜了,我们也希望后辈能将其保留传承下去。”吴昌姜感叹。
近年来,蕉城黄酒酿造技艺得到良好的传承和发展,提升了黄酒的知名度,为吴峰村黄酒酿造手艺带来生机。洪口乡大力发展休闲旅游,办起了一些农家乐,游客来时,总爱品尝当地的美酒。吴大爷和一些村民就将自家酿的黄酒卖给农家乐,以此赚些钱补贴家用,同时也让更多人了解到吴峰村的特色美酒。
“相比一些已经较为成型的传统手艺,小手艺也同样需要良好的保护,这些都是我们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蕉城区文体新局办公室主任郑家辉说,除了政府部门的引导扶持,这些小手艺更需要当地自力更生,结合地方特色和发展契机进行弘扬和传承。(文/福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