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艳丽的色彩,特色的民族符号——柯尔克孜族刺绣
    艳丽的色彩,特色的民族符号——柯尔克孜族刺绣
    • 006年5月20日,维吾尔族花毡、印花布织染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羌族服饰文化之羌绣
    羌族服饰文化之羌绣
    • 丰富多彩的羌绣图案大致可以归为三类:动物纹样,如羊纹、蝴蝶纹、虎头纹、狗纹、狮纹、龙凤纹、猫纹等;植物纹样,如杜鹃花、菊花、杉枝、牡丹、石榴、金瓜、荷等;抽象纹样,如太阳纹、星辰…
  • 锦绣中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服饰秀”系列活动开幕
    锦绣中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服饰秀”系列活动开幕
    • 锦绣中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服饰秀”是极具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纺染织绣类非遗活动。
  • 代表带着"非遗"上两会:非遗传承要"动起来"而非"冻起来"
    代表带着"非遗"上两会:非遗传承要"动起来"而非"冻起来"
    • 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在全国两会上,多位人大代表不仅说“保护”谈“传承”,还摇身成为非遗“代言人”。他们随身带的非遗产品成为关注焦点。
  • “祥瑞”的图腾——彩凤来仪穿百花
    “祥瑞”的图腾——彩凤来仪穿百花
    • 凤,作为百鸟之王,自古便与龙纹相合成为华夏文明鲜明的文化符号。传说百鸟取下身上最漂亮的一支羽毛插于凤身,凤便成了世上最美丽的鸟。
  • 代表带着“非遗”上两会:非遗传承要“动起来”而非“冻起来”
    代表带着“非遗”上两会:非遗传承要“动起来”而非“冻起来”
    • 谈及非遗项目传承与保护,李国伟认为,实施整体性的保护措施更为有效。此次上会,他带来一份将“永子”围棋制作技艺与中国围棋“打包”,共同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议。他说,“希望围…
  • 彩凤来仪穿百花:丝织文明中的平安富贵寓意
    彩凤来仪穿百花:丝织文明中的平安富贵寓意
    • 隋、唐以来,千姿百态的凤纹配上不同花卉,或穿行花间,或衔花降瑞,受到民众青睐。唐代染织、铜镜、壁画、陶瓷器上亦常见“舞凤”与“对凤”等纹饰。
  • 土家“幺妹儿”——非遗传承“轻骑兵”
    土家“幺妹儿”——非遗传承“轻骑兵”
    • 春节临近,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县土家幺妹儿艺术团的演员,忙着为当地城乡居民演出“八宝铜铃”“滚龙连厢”等非遗文化精品,喜迎新春佳节。
  • 看文化寻找古代服饰中的奥秘
    看文化寻找古代服饰中的奥秘
    • 确切的说来,中国古代服装的发展是缓慢的。在漫长的奴隶制封建制历史演进中,它迟迟没有确立一个科学的裁剪制造体系。甚至可以说,在服装文化领域,尤其是封建后期,中国服装是不能够与西方…
  • 200多件满绣作品亮相沈阳 非遗技艺展现传统艺术
    200多件满绣作品亮相沈阳 非遗技艺展现传统艺术
    • 尽态极妍的刺绣人像,引人入胜的刺绣风景,还有绣工精致的团扇、披肩、手袋……近日,200多件满绣作品亮相沈阳盛京满绣创意展,让参观者领略了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满族刺绣技艺。
  • 西藏建非遗传承“基因库”
    西藏建非遗传承“基因库”
    • 首批对“嘎尔”传承人平措玉杰等10名国家级非遗项目传承人进行的口述片、实践片、综述片和宣传片等抢救性记录保护工作于近日完成验收,以全媒体形式系统记录非遗传承人“基因”信息,确保了…
  • 柯尔克孜族马鞍制作传承人:濒临失传的技艺要延下去
    柯尔克孜族马鞍制作传承人:濒临失传的技艺要延下去
    • 柯尔克孜族绝大部分牧民至今仍使用柯尔克孜语言。几百年来,因内陆居民的迁入以及各地语言的混绕,该民族的语言和文字逐步退化,而流传下来的,就是一些和该民族的生活息息相关的非物质文化…
  • 蒙古族“活着”的文化传承
    蒙古族“活着”的文化传承
    • “蒙古族服装服饰艺术节从2003年开始举办,迄今为止已举办十三届。本届艺术节是历届以来规模最大的一届,其秉承前十三届艺术节的基础上对民族服装服饰文化内涵和珍贵的民俗元素精华进行了继…
  • 哈尼族衣着文化
    哈尼族衣着文化
    • 哈尼族糯比妇女服饰简洁大方,头戴青布折叠三角帽,女子发辫末端系瓒珠银链。上穿无领圆口左衽斜襟短衣,襟边用银泡和彩色花边装饰。下穿宽腰打折长裤,系一条刺绣精美的腰带。腊咪支系服饰…
  • 非遗文化传承丨让“指尖技艺”变成“指尖经济”
    非遗文化传承丨让“指尖技艺”变成“指尖经济”
    • 安顺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非遗科科长邓敏介绍说,近几年,贵州省、安顺市各级政府、部门都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工作,目前,安顺市已成功申报9项10处国家级非遗项目、50项省级非遗项…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最新入驻企业
 
标签云换一批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5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5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