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罗会长您好,听说您是第一次到石狮,不知这里给您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罗伯健:是的,我是头一回来到石狮,也是首次来到千年古城泉州。泉州是我国首个东亚文化之都,宋元时期的“东方第一大港”,而石狮民营经济发达,早在改革开放初期就闻名全国,我对此一直向往已久,这次终于能够成行。来之前,印象中以为石狮只是一个港口小镇,几天看下来,却是个很现代化的城市,高楼林立、灯火通明、车水马龙。尤其是好客的石狮人,加上宜人的气候,舒适的环境,充满特色的美食和风景,有着跟北上广完全不一样的风土人情,给我的印象十分深刻。
记者:看您的简历,您先后就职于中国历史博物馆、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交流中心,现在又担任中国收藏家协会会长,都在从事着与博物馆、文化艺术相关的工作,这次来,是否有对泉州以及石狮的文化艺术给予了特别关注?
罗伯健:由于工作的关系,加上个人兴趣爱好,每到一地,我都十分注重考察当地的文化建设。这几天,我们走访了泉州、石狮和晋江的博物馆,博物馆是最能真实反映当地历史与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也走进晋江古玩城,接触了部分民间收藏家,看到了许多珍贵的藏品。说感受,那就是看到各种文化能够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在历史和当下相互融合、和谐共生,我惊讶于泉州多元文化的包容性。
记得国学大师陈寅恪曾将全国的方言归纳为八大片区,闽南语就是其中之一。我在泉州博物馆参观时,听陈建中馆长介绍,现在的闽南语,还保留了许多古闽越语的成分,但其总体还是汉语,确切地说应是古汉语成分居多。更有意思的是,他们说闽南语与唐代时官话相去无几,用闽南语念唐诗,要比北京话来得顺口和押韵。我当场现学现用,还真是如此。而在石狮博物馆的时候,我们看到了大陆唯一的狮文化专题展览,石雕、木雕、瓷器,各种各样的狮子形象十分生动,很有石狮的地域文化特色。可以说,泉州和石狮相关部门在对本土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展示方面,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这对提升泉州和石狮的对外影响力,增强普通民众的文化认同感,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记者:石狮日报社主办的《东方收藏》杂志、《收藏快报》自创办以来,就得到了中国收藏家协会的关心和支持。此次来到“一报一刊”的福建总部,请问您是否对这份报刊又有一些新的感受?
罗伯健:我每天都要收到来自全国各地寄送的刊物,由于时间和精力的关系,大部分刊物都只能粗略浏览,有的甚至只是看下目录。但对于《东方收藏》杂志和《收藏快报》,我是特别关注的。每期收到刊物后,我都会从头到尾看一遍,并挑选部分文章精读。“一报一刊”印刷精美,装帧设计大方。从内容上来说,上至国家相关重大政治活动的纪念和宣传、艺术品收藏政策的讨论和修订、收藏事业发展的走向和对策,下至民间收藏重大事件、重要动向的报道以及组织建设的经验交流,凡是为收藏家和收藏组织所关心的重要问题都有涉及,这对我们协会开展工作有着很好的契合点和帮助。更重要的是,“一报一刊”联络和拓展了一大批国内外文博机构的专家和在收藏领域颇有建树的学者组成特约撰稿队伍,这支队伍层次高、范围广、水平高。9月8日下午召开的办刊工作研讨会,与会专家一致高度评价“一报一刊”的策划力和执行力,尤其是近年来在策划一些专题和专版时,从关注器物本身转向深入挖掘文化背景,使收藏文化的研究走向深入化、专业化,可读性亦很高,这也是“一报一刊”区别于其他同类报刊的最大特色。而且大家都提到,随手拿起几期报刊阅读下来,几乎没有看到赝品出现,这在同类刊物当中是相当难能可贵的。
而据我所知,《收藏快报》创办于2003年,《东方收藏》杂志创办于2009年,这两个时间点都恰逢中国民间收藏事业勃兴之时。这十几年来,我国的民间收藏组织和艺术品市场,在改革开放后所积累的经济、文化能量的推动下同时发端,古今艺术品在人民群众的心目中呈现出崭新的面貌,艺术创作加速繁荣,并由此生发出日益强盛的文化产业,民间收藏事业由此跨入新的纪元。在这样的时代潮流下,“一报一刊”的诞生,可谓得风气之先。而国内的很多同类媒体几乎都是在经济繁荣发达、文化底蕴深厚的大城市办刊,如北京、上海、西安等。“一报一刊”能够在石狮这样一个新兴城市创办,并且后来者居上,名列中国文博收藏类期刊的“第一集团军”,并且现在的发展势头依然良好,真的是很不容易。我要为报社的同志们点赞。
鉴于此,应石狮日报社的提议,我们经过慎重考虑,决定中国收藏家协会即日起,正式成为“一报一刊”的支持单位,继续支持石狮日报社办好这份报刊,共同将其打造成为中国收藏文化领域专业化、规范化、精品化和大众化的宣传平台,希望对促进和提高大众的鉴赏与收藏水平,引导、规范和繁荣民间收藏,为中国收藏文化的良性健康发展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