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慈欣:机器能写现代诗,但远远追不上古典作家
人工智能写科幻小说,和作家写科幻小说有什么不一样?对于这个问题,科幻作家、《三体》作者刘慈欣的回答是:最可怕的不是“不一样”,而是人工智能和人之间,究竟有什么是“一样”的?
“要是写出来一看就是机器写的,那构不成威胁。如果让我们根本分不出是人类科幻作家写的还是机器写的,威胁就来了。”
中国棋手柯洁曾发了一条谈论人工智能围棋的微博:“人类千年的实战演练进化,计算机却告诉我们,人类全都是错的。”
柯洁的这句话令刘慈欣印象很深。“AlphaGo对于围棋的推理过程你看不懂,但是不管看得懂看不懂,它最后赢了。”刘慈欣坦言,无论人们坚信围棋文化多么古老,与之相守的人多有禅意,而围棋比赛的存在,本质上只是为了一拼输赢。
最近在和骆轶航的对谈中,刘慈欣表示,文学艺术的领土,已经被机器大规模侵入了。“一旦计算机、人工智能完全进入人文领域,对我们的文明又是一个冲击”,毕竟只要几秒钟就能生成一部长篇小说,那时候世界上会涌现数量巨大的艺术品。
刘慈欣提及国内曾进行写古诗的图灵测试,将机器和人类创作的诗混合,让人去挑出创作主体。“中文系的教授、学生都挑错了,分不清是人写的还是机器写的,现在电脑能写出很好的古诗来。”
不少人强烈批判机器创作的文学是没有感情的,刘慈欣不太认可这种论调——作者根本不重要,诗就摆在那儿呢!
“不管我怎么把它产生出来,我打动你、震撼你、引起了你的共鸣,你管我怎么产生出来的?现在一些人辩护说人类有情感,其实那些情感挖到最深处,不也是大脑中一些化学物质的传递和反应吗?和电子的传递算法在自然规律上没有什么本质区别。”
面对已被机器成功占领的“人文疆土”,再多固执的反驳陈词都空乏无力。不可否认,如今机器“作家”写诗作赋,也有本事感动不明真相的读者。不过刘慈欣也乐观地表示,至少目前,人类的文学艺术堡垒,尚未被彻底攻破,还存在着机器打败不了人类的战局。
举例来说,机器最容易创作的诗是现代诗,但是要想写古典的诗词,像拜伦、雪莱的诗,难度系数会增加很多;计算机写的小说能够赶上现代意识流作家,可是要写出托尔斯泰的水准相当困难。刘慈欣笑称,能轻松搞定现代画的机器,是画不出《蒙娜丽莎》的。
“我们认为越现代、越前卫、越高级的艺术,它越容易被机器所模仿。我们认为越传统的那些东西,机器反而模仿不出来。这个领域人类还有可防守的疆域,当然最后不一定防得住。”
那么在未来,计算机会不会完美模拟、生成人类的情感?
“智能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很硬的智能,基于数学的推理、逻辑,这些方面计算机早就超过人了;另外一部分涉及人本身很微妙的人文、情感,目前人工智能还在快速地学习当中。”
刘慈欣感觉或许迟早有一天,计算机会通过很快的计算速度、很好的算法,以及海量的数据,在情感方面也超越人类。“假如计算机对人的五官甚至情感的模拟达到AlphaGo这种程度,会产生什么后果?我们真的不屑于跟人交往,因为和机器相比,人的情感太麻木,太贫乏,也太不敏感了,完全没有机器的感情丰富。”
刘慈欣感慨,等到计算机发展到最高级的那一天,恐怕人类是没能力与之进行情感交流的,就像蚂蚁没法理解人类一样。在最高的人工智能面前,人类根本理解不了它的情感和智力世界所达到的程度。
万一机器终将拥有人类的全部知识、全部的情感经历,未来或许会出现“人和人之间零交流”的戏剧化场景;而于人类文明,则更难以预料其发展走向。在刘慈欣看来,当人类面临“智能机器危机”,一个较好途径就是人机结合,“我打不过你,我就加入你”。
“我们的情感好像是一道马奇诺防线,把机器挡在外边。但是像历史一样,马奇诺防线不是被攻破,而是被绕过去的。所以机器从哪一条路绕到我们的背后,在情感、文化上超越我们,这是不知道的。”
日前,“清华大学-阿里巴巴自然交互体验联合实验室”在北京成立。该实验室将以人为核心,在机器的多通道感知能力、情感认知能力方面,探索“下一代人机交互的未来”。在刘慈欣看来,这种合作项目,也许会是“向人类文明和文化最核心的领域插进的一些楔子、一个突破”。
目前人类正在一步一步地积攒,人和机器的交互算法越来越完善,背后的数据支持越来越庞大。“很可能总有一天量变就成了质变,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地悄悄发生了,那条绕过马奇诺防线的路就通了。”刘慈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