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先达: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素养和品格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18-10-16 10:15:45
核心提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并明确提出“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使命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并明确提出“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使命任务。完成这一使命任务,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应该发挥特别重要的作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队伍最庞大,这是我们的政治优势和理论优势。宣传思想工作的指导核心,说到底就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能否担此重任,取决于我们队伍的理论素养和品格塑造。


  1.大力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


  马克思主义内容科学丰富,犹如一座巍峨的大山。攀登者们必须以毕生之力研读并学会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任何浅尝辄止者,都不可能成为一个有理论素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大力提高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必须真信;要真信,必须真懂;要真懂,必须真学、真用。在理论主体的塑造中,学、懂、信、用是不可分的。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统一的本质特征。崇高信仰、坚定信念不会自发产生。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要炼就‘金刚不坏之身’,必须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不断培植我们的精神家园。”


  理论要说服人,必须首先要说服自己。只有自己信,才能理直气壮地说服别人。宣传思想工作者是真理的播种者,要用真理教育别人,自己必须为真理所征服。一个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上东倒西歪站立不稳的人,别指望他能帮助别人站稳。在大动荡大转折中,发生信仰动摇、理想破灭的人并不罕见。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如此,中国革命史同样如此。鲁迅先生在《非革命的急进革命论者》中说:“因为终极目的的不同,在行进时,也时时有人退伍,有人落荒,有人颓唐,有人叛变。”大浪淘沙,被冲倒的不少。


  我们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不同于以生命和鲜血捍卫信仰的革命前辈。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的专业化、职业化,往往容易遮蔽掉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本质和我们应承担的使命。应该认识到,我们大多是在教室里培养,在书房里成长的,我们有不必隐讳的弱点。当然,考验仍然存在,只是方式不同。世界并不平静,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任务艰巨,并非唾手可得。我们面对的考验很多,要准备进行伟大斗争,我们不仅要在国家发展顺利时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遇到困难时同样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我们的钓鱼船就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马克思主义,是全国人民。我们要有高水平的理论素养,能辨别和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入侵,也要有正确的政治方向,能经历社会急剧变化中存在的各种外部和内部的压力。改革开放同样是革命,同样是考验。在这个考验面前倒下去的干部不在少数,应该引起我们的警惕。


  池田大作说过:“一旦建立信仰,便闭上理性的眼睛,封住理性的喉咙,这决不是信仰应有的状态”。对马克思主义者来说,信仰更要时时加固,要与时俱进。年久失修的房子是会倒塌的。加固信仰的最重要一条,就是要不断地结合实际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并不断把它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只有在新时代面临新的问题中,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才能真正炼就不坏的金刚之身。如果满足以往的成就故步自封,思想僵化,就无法回答面临的新问题。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支撑,面对复杂的现实问题时,就往往由于困惑而产生理想信仰的动摇。


  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是信仰的前提和支撑。理论要能说明当代世界问题、说明中国现实问题。而要能说明当代世界问题,就必须坚持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如果不能说明中国现实问题,乱花迷眼,往往会因为迷茫而导致理想破灭。摧毁理想信念的是信仰动摇,摧毁信仰的是理论动摇,而理论动摇的原因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本质和运用缺乏理解。实际上,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现实之间并不是直线关系,而是有个重要联系环节,这就是实践,是依据时间、地点和条件变化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不能文本中的每句话都必须照着做,也不是文本中没有说的话不准做。如果这样对待文本,文本就变成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发展的紧箍咒。


  2.读经典悟原理是提高理论水平的正确道路


  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必须既要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又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这是对两者关系最精准的论断。经典如同富矿,而原理则是蕴藏其中的宝石;经典是参天大树,而原理则是树上的智慧之果。要真正准确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不精读和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而只读二手资料,如同在小溪中舀水而从未见过海洋一样。经典的最大好处是常读常新。在新的时代、新的条件下不断夯实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必须原原本本认认真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


  当然,学习经典并非目的,目的在于从经典中体悟原理。我认为这“体悟”二字非常重要。没有体悟,就不可能把马克思主义原理变为自己真正掌握和内化的真理。歌德说:“莱辛自己有一次说过,假如上帝把真理交给他,他会谢绝这份礼物,宁愿自己费力去把它找到。”从经典中体悟原理,就是把自己的全部经验和思想注入对经典的阅读中,并结合实际从中发现原理的真理光辉。


  我们重视MEGA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1)和MEGA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2)提供的文献资料,也重视西方学者近年来在文本研究中取得的可喜成绩,它对于我们深化对经典文献的历史背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准确理解提供了有益的帮助。经典研究如钻探,钻得越深收获可能越大。对经典的深度耕耘是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有专人从事文献学研究,从事经典研究非常必要,它是马克思主义研究方向的拓展。


  但我们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这个论述的重要意义。有人说“读经典、悟原理”是不可能的。不同人阅读可以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如果一部《红楼梦》能读出一千个贾宝玉,为什么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无数手稿和著作中不能读出一百种马克思主义呢?这种比喻似是而非。《红楼梦》是小说,它塑造的是艺术形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科学理论,它揭示的是规律。艺术形象可以有不同解读,而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不依赖主体的解释,而是取决于实践验证。马克思说过:“哲学是问:什么是真理?而不是问什么被看作真理?它所关心的是大家的真理,而不是某几个人的真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揭示的规律的客观性和真理的可验证性,是验证真假马克思主义的试金石。


  历史是一切哲学社会科学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同样如此。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文本和基本原理两者关系的历史基础。文本是个整体性概念,它包括马克思和恩格斯生前出版的著作,包括为研究和写作准备的读书笔记、摘录和尚未定稿的片段,也包括他们去世后整理出版的著作。它们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地位和成熟程度是各不相同的。我们要把它们作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具有内在关联性和连续性的深入的对真理的探求,放在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发展史中来把握。这是一个有探索、有用语或概念的变化和精确化的表达过程,其中会出现不同的提法,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书信中也会有对问题不同看法的讨论。这并不奇怪,罗马不是一天造成的。但其中最重要最核心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缔造和成熟过程,它贯穿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生前的著作中并作为分析方法运用于自己著作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缔造的以马克思命名的基本原理,是他们著作中不断重复出现的具有规律性概括的基本观点,并且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实践的长期验证,而不只是马克思和恩格斯著作中的某个论断或某句话或某个词语。从手稿或经典中拾遗抉微,发现过去没有发现或没有注意的论断或提法,有学术意义,值得研究,但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决不会以他们某一手稿或著作中的某句话作为新发现来否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而是把它放在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发展史中予以科学合理的解释。因此,文本和基本原理两者关系的答案存在于思想发展的历史之中。如果把文本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剥离出来,与原理的形成和成熟过程相互隔离,就既不能理解原理的正确性,也不能理解文本内涵的丰富性、多样性,更不能解释其中存在的某些差异性甚至所谓矛盾性。


  文本研究要注意方法。因为专注一经而没有历史连续性的观点,容易孤立化和碎片化,并由此导致片面解读甚至误读。马克思和恩格斯缔造马克思主义并非一次完成的,可以说,终其一生都在不断根据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完善自己的理论。为什么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产生的误读最多?就是因为其中马克思的思想正处在形成的过渡期。它既包含天才思想的萌芽和亮光,也有它由之而来的曾经信仰的遗迹。如果只着眼《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而把马克思1845年撰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及随后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对费尔巴哈针锋相对的批判置于理论视野之外,就会把手稿中的人性的异化和复归说成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而以后的著作都是对它的背离和后退,从而导致用抽象人本主义历史观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尤其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颠覆性解释。


  对于一种学说的创立者来说,重要的是他已有手稿的真实性,而不在于它手稿的完整性。在于已发现手稿说了什么,而不在于手稿没有说什么。《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第一卷出现多种编辑版本,这只能代表编辑者的观点和编辑方法,它不能改变已有手稿本身包含的观点。只要考察一下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各个手稿中包含的一系列基本观点,就可以明白它对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意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负责人格哈德·胡伯曼说:“马克思是德意志哲学的集大成者,并将哲学和社会科学结合起来。马克思著名的历史唯物主义论断,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成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他承认,《德意志意识形态》非常重要,“因为它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奠基之作”。


  特别重要的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的重要论述,决不能忘记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平。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发展史应该包括他们的实践史,包括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们的战友们为其理想和信仰奋斗一生的历史。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生的历史,应该成为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活生生的实践展示,也是我们在研究文本时必须考虑的实践标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一生是革命者的一生,他们用各种方式参与反对资本主义的革命;他们一生都在以无可辩驳的理据批判资本主义,论证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取代的历史必然性,终身为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进行理论研究,他们在著作中运用的哲学武器就是唯物主义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任何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定义和所谓有新发现的解释,如果无视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生以实践活动方式展示的理论的实际内容,而是寻章摘句抓住某一手稿或文本中的片言只语来否定或曲解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学说和相互关系,都不可能得到正确的结论。我们反对以文本为依据读出的所谓“马克思主义本质未定论”“马克思主义并非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缔造论”“恩格斯伪造论”“马恩对立论”“两个马克思对立论”,等等,因为它涉及的不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某些差异或个别观点的不同的提法,而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整体性否定。把经典特别是其中未经整理发表的多种手稿中的某些差异性放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缔造的马克思主义之上,放在经过实践检验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过的基本原理之上,是西方某些反对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学”由来已久的做法。我们不能重复这种思路。这种研究路径和目的,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是背道而驰的。


  3.涵养正气升华境界


  习近平总书记把“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指导实践”作为“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的要求,这说明“读经典、悟原理”对造就一个立场坚定、道德高尚、九死无悔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人生境界的重要性。


  天地有正气,这是中国哲学的气论。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身上就是坚定性,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动摇,真正具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品格。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多少烈士,临难不苟免,血洒刑场。正值秋夜月明,我想起毛泽东的《蝶恋花·答李淑一》。构思奇幻,情浓似血。作者不仅是对亲人和战友的深情怀念,也是对为革命牺牲的千千万万烈士们的哀思。吴刚献酒,嫦娥起舞,迎接直上重霄的不仅是烈士的英灵,而且是沛然塞苍夷的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


  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是正气处于主导地位的社会。我们倡导并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对腐败,就是要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正气。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应该是正气即正能量的发扬者。但要能承担这个任务,自身就应该是社会正气的承载者,决不能让邪气压倒正气。理论上的两面人同政治上的两面人同样可憎。涵养正气,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一辈子的修养,是我们始终如一终身坚守马克思主义的意志和道德支撑。


  正气最核心的内容是道德境界。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道德境界应该是坚持“实事求是”和“为人民服务”,而这同样都是“读经典、悟原理”的核心内容。


  “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也是我们坚守马克思主义的道德境界。《皇帝的新衣》的永久价值正在于它揭示了一个真理:无私才能无畏、心实才能真诚。没有党性或党性不纯、私心太重望风办事,是决不能也不敢实事求是的。我们党一直提倡“实事求是”,这也应该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勇于坚持真理的道德精神。我们所处的岗位、负担的责任、职业和收入方式可以不同,但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同样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具有家国情怀。国家的发展和稳定、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我们每个人休戚相关。我们全体中国人民都是在同一条船上。你只要看看中东地区成百万难民逃离家园,有的葬身大海,就会明白这个道理。


  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我们负有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责任。这不会降低马克思主义理论品格,而是我们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一种方式,也是对我们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的一种考试。老实说,没有一定的理论分析能力,要想宣传也是宣传不好的。因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四个自信”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都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具有高度理论性的论述。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可能讲不清说不明。宣传思想工作也不是为错误和社会问题洗地,不是“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的辩护者。对社会不良现象包括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错误,可以提出批评意见,发挥舆论的监督作用。但我们必须坚定地反对各种恶意攻击和抹黑,反对向水缸里吐脏水的人。在维护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问题上,我们应该理直气壮。


  任何没有政治偏见的人,包括国际人士都承认社会主义中国取得的成就,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来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从1840年鸦片战争天朝崩溃开始,哪个朝代、哪个政府、哪个社会,能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当代社会主义社会相比?成亿中国人出国旅游,曾经足不出家门的中国老大妈也成为旅游者;国内交通四通八达,朝发夕至,一日生活圈已不为奇。虽然也有个别人以历史研究的名义歌颂“前清”、歌颂“北洋”,或者怀念“民国”,这种旧朝情愫,其实不会为广大中国老百姓所认同。


  我不否认我们社会同样会存在问题。当代世界哪个国家、哪个社会不存在问题?西方发达国家没有问题吗?当然有。没有不存在问题的社会,重要的是问题的性质、问题能否解决,执政者按照谁的利益解决问题,这才是关键。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两极对立、不同利益集团对政治的支配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这些矛盾不可调和,矛盾的解决意味着资本主义制度的终结。我们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当然也有我们自己的问题。在迅速发展中我们在一些领域不同程度上积累了一些社会矛盾,包括生态环境的破坏、社会道德和诚信的缺失、官员的贪污腐败,等等。而且在经济发展方面,一些核心技术并不掌握在我们手中,我们的外销大多是中低端产品,经济发展模式有待升级。但这并不是不可解决的基本制度的痼疾,而是成长中的烦恼,是进一步倒逼深化改革的动力。如果资本主义社会包含的根本问题的解决,意味着资本主义社会终结的话,我们面对问题的解决,则意味着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更上一层楼。这就是资本主义社会根本制度的痼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成长中烦恼的区别。我们党从来没有隐讳我们发展中存在一些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要报告中列出过我们党内和社会上存在的问题,并语重心长地强调我们要有忧患意识。如果否认问题,何必警钟长鸣!


  以人民为中心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基本原理,也是“读经典、悟原理”的最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说:“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如果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我们就从根本上背离了马克思主义。有人说,以人民为中心与我无关。我平头百姓一个,不就是一个普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员嘛!我说,阁下错了,你手握“三权”而不自知。你有课堂的主导权、论坛的发言权、著作中学术话语的引领权。这个权力可不小。习近平总书记把“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视为应该引起“高度重视”的大事。这种情况形成的原因复杂,但我们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有自己不可推诿的责任。思想政治课课堂是我们在主讲,理论论坛是我们在发言,有关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和著作是我们在撰写。课堂如何讲、论坛如何发声,文章如何写,这是我们的责任。别小瞧这“三权”,它归总起来涉及意识形态领域中的领导权问题。


  以人民为中心不是一句空话。人民不是抽象的集合体,而是包括每一个个人。我们的课堂面对的一届又一届学生,我们的论坛面对的听众,我们的文章和著作面对的读者,不就是现实的人民吗?对我们理论工作者来说,牢牢把握好使用好这“三权”,切切实实让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政治课发光、在论坛上发声、在文章中发言,这就是以人民为中心。从血管里流出的是血,水管里流出的是水。理想和信仰不是悬在太空中,它就贯穿于我们的职业中,贯穿于成为专家学者的努力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淬炼思想”,这是要我们以创造性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思想是理论的灵魂,是理想和信仰之光。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说的“人是会思想的芦苇”成为名言,就是因为突出了思想对人的意义。罗丹的《思想者》雕塑成为艺术珍品不仅在于技艺,也在于以艺术的形式突出了人是思想者。把马克思主义说成否定思想作用的机械唯物主义是一种蓄意曲解。其实马克思主义非常重视思想的反作用。恩格斯把“思维着的精神”称为“物质的最高的精华”。列宁称“唯心主义是人类智慧树上一枝不结果的花”,赞扬“聪明的唯心主义论比愚蠢的唯物主义论更接近聪明的唯物主义论”。这都是对思想、对精神作用的肯定。


  淬炼思想与涵养正气、升华境界不可分。心中没有正气,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来说,就不可能淬炼思想。淬炼思想需要无所畏惧的追求真理的精神,无私才能无畏。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要成为敢于担当,坚持真理,有勇气发表有创造性见解的人。毛泽东曾经说过:“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任何国家的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中国需要理论家,特别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不提倡淬炼思想,我们时代的自己的理论家就难以产生出来。


  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当然要捍卫马克思主义,捍卫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要忠于人民、忠于党。这与攀附权贵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我们蔑视阿谀奉承、反对曲学阿世,但这决不能成为我们可以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对我们的政府、对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采取对立态度,以此表示“人格独立”。这与其说是“人格独立”,不如说是一种政治倾向。


  淬炼思想当然需要学术民主。中国共产党倡导实践是检验真理性认识的唯一标准,倡导解放思想和与时俱进,就包含对研究中的“学术民主”的肯定。学术民主的本质是追求真理,包括追求真理过程中的探索,它的本体是学术,它的边界是人民的根本利益和相关法律法规。对自己民族经历的苦难、对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者的牺牲奋斗的历史、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的成就任意说三道四,做翻案文章,这扯不上“学术民主”。“学术民主”与在“学术民主”掩护下公然反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蓄意宣传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不能混同。任何“读经典、悟原理”的人都应懂得这种区别。


  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理论素质和品格塑造非常重要。这是关系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如何培养,马克思主义队伍如何建设,如何在宣传思想工作中发挥主导作用的大问题。苏联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庞大,无处不姓马。可一旦山河变色,队伍就溃不成军。殷鉴不远,岂能忘哉!


 

本文标题: 陈先达: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素养和品格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zhusixiang/show-1130.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项目策划
项目方案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