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场别开生面的《首届中国相声小品大赛》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艺频道上演。各地曲艺爱好者携近千组作品呼“笑”而来,种类富足,题材多样,涵盖国内外的地域特色,为观众呈现了一场独具中国韵味的文化盛宴。
作为本次相声小品大赛初赛评委的李菁,是近年来活跃在喜剧舞台上的知名相声演员。台上“稳稳当当”的他,举手投足间透着一股“老先生”的味道。谈及大赛,李菁感叹道,6年前也曾作为参赛选手参加过这样的比赛,而这6年间正是相声小剧场在全国遍地开花的6年。经过近些年的沉淀,包括很多演员在各地常年的舞台实践和积累,涌现出不少好作品。这次大赛中,很多作品像一股清流,题材很接地气,演员的表演也很流畅,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感受。
谈到作品题材的现实性,李菁觉得这是相声这门艺术的一个传统,“实际上我们相声从有那天开始,一直是这样的。随便举一个传统作品,以前家里穷,揭不开锅,外头有一个卖粥的,过去都挑着挑子卖粥。他出去买粥的时候没钱,拿纸画一个假钱给人家,好多包袱组织到一起,你听完了哈哈一乐,其实背后是生活的心酸。这个作品正是反映当时的现实生活。若干年以后你再一听,知道那是当年的生活。但现实题材创作是很难的,尤其是在当下,你得说到观众心里,因为这是在人们身边每天发生的事,而你能在他的意料之外组织包袱,这本身就很难。”李菁说。
相对于相声小品大赛这样专业性比较强的赛事,如今相声作品和相声演员也频频出现在综艺节目中,甚至还出现了一些创新的做法。
“现在我就在录《跨界喜剧王》,但在综艺节目中作品题材的选择会丰富一些,比如可以选择年代感强一点的年代戏,也可以选择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番外篇等。但是传统的相声,尤其是晚会中的相声必须是现实题材的,要关注现实人的生活。就像我们这次相声小品大赛中最后入围的作品,形式上都是很传统的相声在表演,但题材和表演却很新。”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拥有了日益多元化的审美需求,传统曲艺相声面临着创新求变的难题,但无论如何创新,不能脱离相声艺术创作的规律。李菁想起侯宝林先生30年前说过的一句话,他说:“如果相声这个样态变成都不是相声了,那你就给它重新起一个名字,那个形式就成立了。这也许是未来几十年、上百年以后会出现的问题,到了那个时候,你也要顺应历史潮流。但当它现在还叫相声的时候,你就按照相声的规律去创作它。”
“所以说要迎难而上,如今观众欣赏水平提升了,社会环境也变了,而你这个形式又不能随便跟着变。所以你还得去坚守,俩人正正经经说段相声。这没有捷径,只能围绕现实题材认真写。只要用心,完全可能写出好作品的,就看你下功夫下到什么程度。”李菁说。
由此,李菁还回忆起老一辈艺术家对自己从艺的影响,“记得我的评书先生连丽如教我们说三国,其中有一段是《东周列国》里的一个典故。她让我回去看看原著。结果很意外的是,先生竟然亲自将从书中手抄的文字本子给我,这样看起来比翻书快,让我非常感动。我想这也许就是言传身教吧。如今连先生已经77岁高龄了,但每周还坚持在台上说书,而且每周都弄出新的东西,这种态度对我们这一代的年轻演员影响是非常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