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工作所在的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乡镇矿坑镇,有个村庄叫薛南村,村东有座薛山,山间产一种石头叫薛山石,可以制作薛山砚,这种砚台有着悠久的历史。《临沂县志》记载:“薛南山产石,皆天成砚材,若马蹄、若龟壳,四周若竹节状,小者尤佳。”但是现在从事薛山砚制作的人少之又少,而且水平不高,甚至连当地很多人都不知道薛山砚为何物。薛山砚有失传的危险。
这就是民间文化和传统手工艺面临的尴尬境地。民间文化和传统手工艺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发掘和传承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乡村文明建设的题中之义。但笔者了解到,当前民间文化和传统手工艺发扬传承存在一系列问题:
一是后继无人。以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为例,该县有梆子戏、猴呱嗒舞、蓝印花布、泥陶等民间文化和传统手工艺品种30多项,但很多都后继无人,濒临失传。一方面,很多从事传统文化和手工艺工作的人收入不高,导致很多人转行,年轻人对此更是不感兴趣。另一方面,很多人接触不到这些文化,尤其是学生们为了考高分埋头书桌,即使培养一些兴趣爱好也都是家长给报类似书法绘画和钢琴舞蹈的培训班。
前段时间笔者去兰陵县大仲村镇索村拜访一位红陶制作老艺人,老人家80多岁了,胡子花白,还坚持制作手工红陶。但是,老人的孩子都在外面打工,没有继承他的这门手艺,或者说继承了也不愿意干这行儿。当时恰巧有个小伙子在他那里学手艺,一打听原来是河南的,在附近打工,听说这里出产红陶就慕名而来了,老人家不收学费,倾囊相授。
二是市场化不够。无论是哪种形式的文化艺术,都必须实现商业化,借助市场的力量才能延续自身的生命。一方面,必须处理好传承和创新的关系,只传承不创新会跟不上时代步伐,一味创新不传承又会走样;另一方面,民间艺人普遍缺少商业思维和运作意识,在产品宣传、品牌打造上没有自己成熟的模式,这也导致了很多好东西“藏在深山人不知”。
三是政府扶持力度不够。市场不是万能的,它在优化资源配置的同时也会产生价值错判,比如会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尤其是在文化领域,这就需要政府发挥调节作用。但是,政府在这方面的扶持力度还不够大,一方面是没有足够重视,资金和人力投入有限;另一方面是发掘、引导、培训等工作做得还不到位。
如何加强民间文化和传统手工艺需大力发掘和传承?建议:
一是政府应高度重视,加大扶持力度。政府在帮助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同时,可以设立各级非遗名录,或者设立专门的民间文化发掘和培育基金,奖励和扶持部分优秀的民间艺人,甚至可以开设一些培训、进修课堂以及打造匠人众创空间,激发匠人精神,提升匠人素养。
二是引导艺人自身进行创新与市场化探索。民间文化和传统手工艺的发展根本还是要靠艺人自身做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政府需要做的就是引导这些人去探索。
三是将民间文化纳入全域旅游。当前全域旅游逐步推开,乡镇振兴战略实施也吹号了号角,完全可以借势将民间文化和传统手工艺融入旅游产业,实现其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
四是优秀民间文化进校园。应从小学开始,开设民间文化课堂和传统手工艺特长班,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陶冶他们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操,增强文化自信。同时,借此改变社会上书法绘画和钢琴舞蹈培训单一单调的格局,增加选择的多样性,为文化生态留住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