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涌豪:中国文化里留着“庄老”烙印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18-12-29 11:14:27  来源:解放日报
核心提示:老子姓李名耳,“耳”字颇有深意,看繁体“聖”字,上半部左“耳”右“口”,下半部是“王”,似暗示吸收信息广远又长于表达之人非圣即王。

  不以年代顺序称“老庄”而多称“庄老”


  老子姓李名耳,“耳”字颇有深意,看繁体“聖”字,上半部左“耳”右“口”,下半部是“王”,似暗示吸收信息广远又长于表达之人非圣即王。我们在福建清源山老君岩看到的老子石像,因此就是大耳朵。古人称师为子,老子之所以不叫“李子”而叫老子,是因为相传其母怀他七八十年,且他一出生须发皆白,故有此称。老子不出户而知天下,因博学任周朝的“守藏室之官”,离开时留下五千言《道德经》,即今人熟知的《老子》。


  庄子姓庄名周,按《周易》的解释,“周”即“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庄子是宋国公室后代,极富才学,却不愿“游于羿之彀中”,不应楚威王的聘,甘愿自食其力,过清贫的生活,有时吃饭都成问题,人不免面黄肌瘦,王讥其“陋”,他非常坦然,答称自己不过穷些,并非愚陋。曾为漆园吏,那是很小的官。但他在道家的地位却丝毫不输老子,某种意义上甚至更得后世尊崇。《庄子》一书分内、外、杂三篇,非出一人之手,不仅篇幅远超《老子》,丰富性更是有过之无不及。


  尽管司马迁写传时,称庄子“要本归于老子之言”,后人也多认为《庄子》一书是《老子》的“注疏”,老之有庄好比孔之有孟,但认真看便可发现两者存在显著的差异。首先生平不同:老子为史,庄子为吏;其次个性不同,老子深沉稳厚,是一个渊默谨重的老者;庄子轻敏灵透,更像不拘小节的才子。再次旨趣不同:老子“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其说常被用于社会治理;庄子以“道之真以修身”,“其土苴以为天下”,追求个性的逍遥自适,更接近达者做派、才士风度。此外,两人的言说方式也不尽相同:《老子》多格言、箴言和警句,是所谓庄语和正论;《庄子》则多寓言、重言和卮言,嬉笑怒骂,讽刺幽默。最后,就对后世的影响而言也判然有别:老子常在政治领域对后世帝王、政治家发生影响,被称为阴柔权变之术,其说更在汉代被尊为国家哲学,人称“老庄”;庄子则多在艺术与审美领域对历代文人、才士发挥影响,尽管在汉代几乎湮没无闻,注《庄》者也远逊于注《老》者,但文人、才士仍不以年代顺序称“老庄”,而多称“庄老”。


  人生观或许更适宜称作“人死观”


  道家思想中的哲学智慧主要体现于以下几点:


  一、生与死


  如有悠长的年命,人尽可以选择不同的人生来实验,但现实是,人生如木槿花一样朝生夕灭,所以人才须确立生涯规划,为此之故,人生观或许更适宜称作“人死观”。在此问题上,儒家多取回避的态度,道家则常言及之,所谓“出生入死”。而对照西方将其置于逻辑哲学范畴,认为死与生无关,道家好把它还原为生命哲学,认为死与生大有关系。只是每用“不知悦生,不知恶死”的通达态度来处理,要人生时卫生,死时顺死。


  二、动与静


  生死问题落实到日常就是动静。有鉴于万物所从来是由静而动,所从去是由动而静,静是万物的起点和终点,动只是必然性的起讫之间一个偶然的过程,所以道家重静远胜于重动,老子提倡“守静”,以为“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庄子更讲“其居也渊而静”,直至要人“心如死灰”,且认为静在很多时候更能助人获得优势。为此,他们无例外地都要人向水学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


  三、巧与拙


  先秦诸子大抵反巧,儒家更认为“巧言令色,鲜矣仁”。道家也不喜人弄巧,庄子通过灌园叟的故事,明言“机械”、“机事”会使人产生“机心”,从而影响“道”向人自身的归附,故称“吾非不知,羞而不为也”。但它不一概反巧,而是为巧设立更高的标准,即“若拙”之“大巧”。故在庄子看来,真正能巧的人不会把巧写在脸上,他们心宽气展,出语平淡,其实大智若愚,灵活稳健,善与人方便。


  四、虚与实


  现代人重务实,所以对儒家所讲的诚中形外、内充实而外辉光很能认同,但道家偏偏重虚,是因为它认为人如果把内里弄得太满太实,会影响对未知的吸纳,远大的发展。而虚因为能容忍差异,反能让人有空间和雅量去接受新的东西。此所以老子会说“上德若谷”,庄子要称赞“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益之而不加益,损之而不加损”的高上境界。在道家看来,山谷因凹陷而中空,故能兴云雨,蓄鸟兽,草木得以茁长,生民得以维生,一如玄牝因为中空,才可以孕育生命,哪里能因其不实而轻忽之。


  五、美与丑


  与儒家对美非常警惕,并常将其与善联系在一起不同,道家对美的本位特征有较清楚的认知,并认可它有独立性,故老子肯定“甘其食,美其服”,又说“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只是它所认可的美与一般人不同,不是表面的俗好,而更具有“朴”、“素”乃或“拙”、“真”等特点,即有内在的完足,而不仅仅表现为外在的漂亮。一切美的追求都须以能抵达这种美为目标,此即庄子所说的“既雕既琢,复归于朴”。其情形正如化妆,最高的境界是化完后让人看不出。所以他又说:“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宏阔视野看现实人生道家说出了各家未能说的话


  道家哲学具有独特的思想魅力:


  一、对既有存在的反思与批判。与儒家崇古、述圣和从周不同,道家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对既有文明作认真反思的第一家,它超越一切知识体系和意识形态限制,站在人生边上反思人生,用冷峻的眼光怀疑一切。所以《老子》一书被德国哲学家曼纽什推称为“涉及范围广泛的怀疑论著作,其要旨在阐释人类理性的局限性以及人类种种价值和道德相对性”,林语堂更进而称“孔子学说为一大肯定,道家学说为一大否定”。


  这种怀疑与否定首先表现在道家常教人警惕既有的陈规,且能在不断的质疑和批判中确认更合理的信念。即它能不为人类文明的表象所迷惑,并常能揭露制度、习俗的负面与危害,所以主张“绝圣弃智”、“绝仁弃义”和”绝巧弃利”,认为如此对人更有利,既能使人恢复孝慈,又可使天下盗贼不兴。


  二、对个体人生的审视与究问。与儒教重视伦际、强调教化不同,道家对人性、人生与社会有更广阔深入的思考。又因为持“万物皆一”的态度,能放眼广大的宇宙,所以它的议论格局宏阔,气象高远。庄子尤其如此,诚如严复《庄子评点》中所说,天文与地质之学可使少年治之而实知宇宙之博大与悠久。“庄生未尝治两学也,而所言如此,则其心虑之超越寻常人,真万万也。”


  用这样宏阔的视野看现世人生,道家说出了许多当时各家都未能说的话。譬如它通过对人所具有的自性的强调,包括“自化”、“自正”、“自富”和“自朴”,充分张扬个体的选择自由。又鉴于人常受各种限制,“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非常强调要做“免乎外内之刑”的“真人”。为此它讽刺供奉在宗庙中作牺牲的牛和龟,更嘲笑被伯乐选中的千里马,以为这种被选中必将导致其以后一系列不幸的开始。由此告诫人不要“丧己于物,失性于俗”,不要为物质和世俗牺牲自我,成为可悲的“倒置之民”。至于国家也应尊重人的自由,是为庄子讲的“在宥天下”。


  当然,要获得真自由,人须破除功利的迷思,须知道“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世界上一切的“有”固然常带给人便利,但有时候唯“无”才能让其发挥作用。所以人不能过分执着于面上的有用无用,人只有“知无用而始可与言用矣”,过度的实用主义会使人患得患失,甚至反遭其殃。显然,这种的究问与辨析是意在救世,要人通过调适人与社会、与他人,更重要的是与自身的关系,在严重的危机中得以保护自己,使之既不为外物所伤,又不为自己内心滔滔汩汩的欲念所伤。也因为是这样,前人称《老子》是“救世之书”,认为以老庄为体,禹墨为用,可以经世。


  三、对精神世界的体认与开拓。儒家是人间的贤者、帝王的谋臣和后学的导师,道家则不尽然,尤其庄子,一上来就是鲲鹏展翅,放眼宇宙,这似乎已预告了贤者与智者的区别。贤者活在日用伦常中,智者活在天地大化中;贤者把自己放在社会历史秩序里,智者把自己放在宇宙生命秩序里;贤者教给人为人之道,智者教给人为生之道。显然,后者更能在本体论层面对人发生影响。也正因这样的缘故,闻一多会说中国文化永远留着庄子的烙印。


  譬如道家每言“无己”,追求“离形去知,同于大通”的境界,认为厉与西施,道通为一,又称“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以无差别的态度看待事物,视野广大,基点灵活,故能最大限度地呈现因认识角度不同而常被人遮蔽的事物的本质。它告诉人,世间万物都存在差别,人不能过分强调自我而轻易改动这种差别,相反要做到“是不是,然不然”。与此同时,它还反对任何权威,认为人再也没有比开口说话更容易沦落为他人,所以直称“言者不知”;又怀疑既有规则的合法性。凡此种种,看似虚无,其实是启发人用怀疑的眼光去看待事物,启发人调动心智,不迷信,不盲从,去探索新知,发展无穷。


  为此,它特别善于辩证地看问题,先秦诸子中,只有它把辩证法贯彻到底。其中既有关于自然的辩证法,也有关于人君甚至普通人的辩证法。譬如他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今天看来,其核心意思仍不过时。


  通过阅读道家哲学今天的人们会找到一些答案


  站立今天,我们如何看待道家哲学的现实意义?


  一、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道家讲究“无为而治”,启发人认识到对经济的治理也应遵循规律,不过多干预,实质是强调经济伦理的真实自然。这对十八世纪以来西方自然经济曾产生过影响。西方自由市场经济理论是从亚当·斯密开始的,而在此之前,法国人魁奈已提出“自然放任”的观念,以后日本农学家福冈正信身体力行一种“自然农法”,都不同程度受到道家“道法自然”思想的影响。


  二、与自然生态的关系:道家主张“与天为徒”,有天人合一的生态整体思想,不以人灭天的生态和谐思想,又主张万物平等自化,实富有“不同同之之谓大”、“有万不同之谓富”这样的生态伦理意识。


  三、与身心健康的关系:道家讲逍遥游世,实际是推崇人的精神自由。不可否认,现代人有许多处于精神的亚健康状态,原本宁静自足的内心沦为纷扰不安的战场,精神焦虑增加,幸福感下降,心态失衡频发,自我成就意识严重缺乏。这个时候,道家安处自然,依性而动,逍遥自在,不与人争的提醒,就很值得人认真倾听和践行。在一个崇尚追赶与攀比的时代,如何让自己慢下来,想来通过阅读道家哲学,人们会找到一些答案。


 
标签: 文化

本文标题: 汪涌豪:中国文化里留着“庄老”烙印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zhusixiang/show-1221.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项目策划
项目方案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