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浩:找准契合点,激发雷锋精神时代伟力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19-02-27 09:49:18  来源:辽宁日报  作者:秦浩
核心提示:经过56年波澜壮阔的岁月洗礼,雷锋精神历久弥新,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成为一座不灭的精神灯塔。

  经过56年波澜壮阔的岁月洗礼,雷锋精神历久弥新,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成为一座不灭的精神灯塔。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雷锋精神的永恒价值和强大生命力,在于其与时俱进的鲜明品格。新时代学习弘扬雷锋精神,必须找到雷锋精神与时代发展的契合点,赋予雷锋精神新的时代内涵,推动雷锋精神的时代嬗变,从而激发雷锋精神的时代伟力。


  传承和践行雷锋精神,必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与新使命新任务统一起来


  精神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取决于精神在这个国家的需要程度。十九大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政治论断,明确了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赋予党新的历史使命、理论遵循和目标任务,也为学习弘扬雷锋精神提供了新的时代坐标和方向指引。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按照这一基本观点,顺应时代需要是精神现象的内在特质。新时代传承弘扬雷锋精神,既要坚守雷锋精神的基本价值,贵在持之以恒,又要凸显雷锋精神的时代意义,重在与时俱进。一是学习雷锋振兴民族的爱国精神,激励人们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华民族正处于走向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学习雷锋身上体现的坚定理想信念、昂扬精神斗志和高尚道德追求,引导全社会形成奋发向上的磅礴力量,从树立崇高信仰到坚定“四个自信”,把远大理想转化为实际行动,勠力同心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二是学习雷锋为公为民的奉献精神,激励人们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优秀建设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雷锋是时代的楷模,雷锋精神是永恒的。我国已开启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要实现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需要更多的时代楷模。我们要弘扬雷锋忘我奉献的“螺丝钉”精神,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始终把个人理想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有机结合起来,把个人选择同社会需要、人民需要统一起来,增强社会责任感,用爱岗敬业诠释责任与担当。三是学习雷锋助人为乐的合作精神,激励人们成为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模范践行者。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美好生活需要”既是物质层面的追求,也有精神层面的意蕴。在当今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和生活方式等发生深刻变动的背景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受到严重冲击,信仰物化、诚信缺失、道德失范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学习弘扬雷锋精神,是匡正社会风气和矫正价值乱象的迫切需要。我们要学习雷锋先人后己、诚实守信的助人为乐精神,倡导文明新风,自觉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者、社会主义道德的实践者和新型人际关系的倡导者。四是学习雷锋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激励人们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积极推动者。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创造了经济腾飞和现代化的奇迹,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放眼世界,我们面对的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作为现代化的后发型国家,面对新时代伟大斗争错综复杂的形势,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继承和发扬雷锋谦虚谨慎、艰苦奋斗、锐意进取的作风,自觉抵制骄傲自满、铺张浪费的不良风气,努力营造“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的社会氛围。


  传承和践行雷锋精神,必须筑牢文化自信的坚实根基,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一起来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雷锋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大成果与重要资源,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表征和同义语。学习弘扬雷锋精神,本身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生动过程。针对近年来个别破坏雷锋形象、否定雷锋事迹、矮化雷锋精神等历史虚无主义现象,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抵制。


  在建设文化强国过程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贯穿其中的一条红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凝聚化呈现,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也是我们的精神之钙与兴国之魂。雷锋精神的形成虽然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但契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竭动力。一是通过弘扬雷锋精神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认知力。任何一种价值观念只有走进人民群众的灵魂深处,赢得他们发自内心的理解和认同,才能不断传承延续下去。同时,由于价值观念固定的逻辑结构和表达形式,如果缺乏有效的传播载体,会让其显得过于抽象。雷锋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共同的源流,在内涵上一脉相承高度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各个层面都能从雷锋精神中找到连接点,只有将二者对接起来,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才会变得更加清晰具体。学习践行雷锋精神,实际上就是通过雷锋这个有形的人物载体,充分发挥雷锋精神的诠释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追求传递给人们,增强普通大众的理论亲近感,并转化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行动。二是通过弘扬雷锋精神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感召力。在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今世界,文化软实力的竞争已成为国际竞争的制高点,而文化软实力的竞争本质上就是核心价值观的竞争,要使文化软实力具有国际竞争力,必须使核心价值观具有社会感召力。十九大报告提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雷锋精神塑造了光辉的道德楷模,为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体系注入了先进元素。开展多种形式的学雷锋主题实践活动,就是以雷锋精神信念的能量、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为榜样,弘扬主旋律,宣传正能量,感召人们自觉行动,彰显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高境界。


  传承和践行雷锋精神,必须永葆信念坚定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与凝聚振兴力量统一起来


  当前,我们正处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辽宁开启了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新征程。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精神,伟大的事业呼唤伟大的精神。辽宁是雷锋的第二故乡,也是雷锋精神的发祥地。雷锋精神与以“长子情怀、忠诚担当、创新实干、奋斗自强”为表述语的新时代辽宁精神有着共同的基因、共同的品质和共同的追求,两种精神在辽沈大地相互激荡,与其他精神财富共同撑起了振兴发展的精神大厦。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抚顺市雷锋纪念馆时指出,我们既要学习雷锋的精神,也要学习雷锋的做法,把崇高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质追求转化为具体行动,体现在平凡的工作生活中,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广大党员干部更好践行雷锋精神指明了方向。一是不忘初心,始终做到信仰信念坚定。雷锋是优秀党员的先进代表,是共产党员先进性、纯洁性的集中体现,正如雷锋所说,坚决听党的话,一辈子跟党走。学习弘扬雷锋精神,广大党员干部应紧紧围绕坚定信念这个根本,突出忠诚于党这个核心,把雷锋精神融入到血脉当中,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和先进性建设,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的侵蚀,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坚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勤于检视心灵、洗涤灵魂,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二是甘于奉献,始终坚持人民利益至上。雷锋精神完美诠释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雷锋曾经立下的“生为人民生,死为人民死”的誓言,正是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的真实写照。辽宁大地涌现出的郭明义、罗阳、毛丰美等雷锋式的模范人物,则是我们党以民为先、为民奉献精神的生动体现。以他们为榜样,始终牢记党员身份,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和执政为民的责任担当,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爱岗敬业、忠于职守、兢兢业业,以优异的成绩为党旗增光添彩,应是每个党员干部的努力方向。三是锐意进取,始终对振兴发展充满信心。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和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弘扬雷锋真干实干精神,凝聚起广大干部群众的振兴热情和力量,投入到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发展大潮中去,扑下身子埋头干、勇立潮头创新干、撸起袖子加油干,努力在振兴中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是党员干部应有的使命担当。


 
标签: 文化传承

本文标题: 秦浩:找准契合点,激发雷锋精神时代伟力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zhusixiang/show-1276.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项目策划
项目方案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