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的发现,标志着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商代,中华文明的记录从甲骨文开始至现代汉字一脉相承,甲骨文也成为见证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重要标志。但是如何让甲骨文从“高深莫测”走到公众视野,3月4日,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带来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对甲骨文宣传推广的提案》,为甲骨文的宣传推广建言发声。
甲骨文见证人类发展四大症结阻碍其推广宣传
今年是甲骨文发现120周年。从1899年王懿荣发现甲骨文至今的120年里,几代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和历史学家筚路蓝缕,发掘出土了15万多片甲骨,发现甲骨文单字4500多个,其中可完全释读的有1000多字。
为了更深刻地了解甲骨文在宣传推广上存在的问题,马萧林多次到甲骨文的故乡河南安阳实地调研,并与全国多位研究甲骨文的专家、学者进行探讨分析。在他看来,在甲骨文的宣传推广方面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教育部门没有形成甲骨文宣传推广机制。虽然义务教育语文、历史教材中增加了部分甲骨文等古文字知识的内容,甚至有地方教育机构还提出了甲骨文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的主张,但仍未形成富有成效的甲骨文等古文字宣传推广机制,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
二是缺乏通俗易懂且严谨科学的普及教材。据不完全统计,从甲骨文发现至今,甲骨文普及读物已有数百种之多,但这些普及类读物难以兼顾通俗易懂与严谨科学,并且针对性不强。
三是社会宣传推广力度不够。近年来,一些博物馆和电视台开展了甲骨文等古文字的宣传推广活动,但宣传推广力度显然不够,公众对汉字文化仍知之甚少。此外,大多数甲骨资源仍然收藏在博物馆或发掘单位的库房内,公开展出的较少,公众难以近距离接触。
四是甲骨文教育推广的师资力量薄弱。由于甲骨文等古文字学科专业性较强,艰涩难懂,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需求有限,因此专业从事甲骨文等古文字教育推广的师资力量十分薄弱。
建议在安阳开展甲骨文试点工作五点建议让甲骨文从“高深莫测”走进公众视野
为此,马萧林建议从五个方面加强甲骨文的宣传推广:
一是加快编辑出版甲骨文普及读物。建议教育部协调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组织编写既通俗易懂又科学严谨的甲骨文教材和普及读物。
二是加快建立宣传推广甲骨文的教学机制。建议在小学和中学阶段适当安排甲骨文普及课程,在高等院校开设甲骨文或与甲骨文相关的选修课程。
三是加大甲骨文展示宣传推广力度。甲骨收藏单位、博物馆和各类媒体要利用各自优势,充分展示、宣传、推广甲骨文知识和甲骨文化。
四是加快培育甲骨文师资队伍。编写教师简易培训教材,制定培训计划,对中小学语文教师开展甲骨文知识培训、教育案例示范观摩等活动,以便加快建立甲骨文师资队伍。
五是加快甲骨文宣传推广试点工作。建议教育部或河南省教育部门在甲骨文发现地安阳首先开展试点工作,然后总结经验逐步向河南全省和全国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