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与时代同步伐”:文化发展的现实背景
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与时代同步,同当下的世界变化、社会生活实践和世界的变化发展保持密切联系。个人的作品或创作,一定是深深植根于社会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之中。跟时代脱离隔绝的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是没有价值和力量的,也不会具有很高的价值和意义。也就是说,一个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不可能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固步自封,一定要同大时代有联系。实际上,各种作品应该表现自己所处时代的特点和要求,也应该从自己的角度投射当下时代的内在精神气质。“文章合为时而著”,即是说文艺和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回应时代要求,必须有时代的特征和时代的表现方式。即使是表现不同时代的作品,也不可避免地投射着当下时代的精神气质和现实状况。文艺和哲学社会科学深深受到时代的影响和作用,也会以其自身的作用影响时代。在当下的大时代中,如何对时代的发展有深刻理解,如何回应时代提出的精神命题,其实是文艺创作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内在要求。植根于中国大地,植根于当下时代,文艺和哲学社会科学才可能有其真正的价值。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文化发展的生命源泉
人民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和内在动力。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以人民为中心,是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必然要求。文化文艺工作者要走进实践深处,观照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人民、描绘人民、歌唱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多到实地调查研究,了解百姓生活状况、把握群众思想脉搏,着眼群众需要解疑释惑、阐明道理,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对人民在历史中的活动、人的社会生活的关注关切,应该始终是文艺创作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内在精神。
“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文化发展的价值实现
文艺创作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追求是什么?当然是出精品。作为阅读者,人民不仅会从文化精品中得到激励和鼓舞,而且会对文化作品作出检验和判断。人民既是文艺创作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源泉,又是作品服务的对象。文化作品是文艺创作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最终成果,成果的好坏决定了创作的价值。出精品,其实就是让创作获得更大的价值,让精神产品能够具有更高的质量。现在的创作非常繁荣,高度活跃,但精品力作还不够多,真正具有很高价值的作品从数量上说还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出精品,是文艺创作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终极责任和内在要求。以精品来感染人、影响人,是文化作品对其接受对象产生作用的关键。如果文化作品质量不高,经不起检验,文艺创作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就没有实质意义。
“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文化发展的功能作用
明德,是引导社会向上向善提升。这就清晰地阐明了文艺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作用和功能,即通过文化作品的明德作用来改变风尚,引领风尚,进而提升个人及整个社会的文明素质。这是对社会的正面影响。“培根铸魂”就是对社会和精神的提升。文艺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有益于世道人心,也要有益于社会的发展进程,这是对文化作品根本性的要求,也是文化作品的价值所在。文化作品有其直接影响人们心灵的作用,它通过生动的方式,提供了让人们感动和触动的内在力量,它既以其独到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让人能够深入其中,也能够在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有益于世道人心,有益于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是文化作品作用于社会的意义所在。
这几个方面的关系是非常清晰的。“与时代同步伐”揭示了文艺创作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现实背景,脱离这个大背景,就不可能从事有生命力的创作。“以人民为中心”是说创作的生命源泉,没有这个源头就是无米之炊,无根之木。“以精品奉献人民”是要求创作出好的内容,并把这些内容传达给受众,这样文化作品的价值才可能得以实现。文化作品的最终作用是“用明德引领风尚”,就是通过文化作品提升整个社会。现实背景是文艺创作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需要深刻认识的,生命源泉是文艺创作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需要时刻汲取的,价值实现是文艺创作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需要努力追求的,功能作用是文艺创作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需要不断达到的。这其实是对于文艺创作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内在规律的把握,也是对文艺创作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全面论述。把握这四个方面对于文化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今天的文艺创作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就是要深刻回应时代命题,反映人民要求,让人们喜闻乐见的同时有益于世道人心。这些命题对于当下的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回应这些命题,在创作实践和理论分析中体现这些命题的作用,是当下文化发展的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