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荣富1972年出生,是上兴镇上城村人,18岁便外出拜师学艺,误打误撞步入了古建行业。几十年来,他秉持能吃苦、肯用脑的劲儿,将传统木工技艺越学越深,越学越精,上海、安徽、南京等地都有刘荣富曾奋斗过的作品。
随着时代的发展,古建行业渐趋落寞,36岁时刘荣富反复斟酌后将主业转向移门行业,而他一手的古建技艺却从未落下,刨木、凿孔、雕刻这些基本功仍旧是他每天的必修课,建筑木结构的每个细节,在刘荣富的脑中、手中,都熟悉到无以复加。
随着溧阳美丽乡村建设、特色田园乡村试点建设的深入开展,古建木结构元素成了乡村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而熟知乡土建筑形制样式的传统古建工匠却寥寥无几。几十年来,好手艺、讲诚信使刘荣富收获了良好的口碑和业界的赞誉。2014年,经人推荐,他参与了美丽乡村——陶庄村的建设。
能参与到这样有意义的工程建设中,我当然义不容辞,生意可以暂缓,但这样的机会可不多!
刘荣富告诉记者,老手艺有了用武之地离不开政府对乡村振兴的重视,这些年,市住建局注重培育乡村工匠,充分利用乡土材料,挖掘乡村工艺,着力打造本乡本土特色,让老工匠们重拾起了手艺,释放了活力。
截至目前,刘荣富参与了上兴镇后村、联丰村、牛马塘村,别桥镇塘马村,竹箦镇陶庄村等美丽乡村和特色田园乡村的建设,牛马塘村古色古香的瞭望亭、塘马村里用木头拼接的点缀性景观、后村充满田园趣味的木制风车……每一处建筑都融入了刘荣富的创意和巧思。
古建元素让乡土文化焕发生机毋庸置疑的是,古建元素的加入已成为我市美丽乡村和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中的一大亮点。
“尽量还原古建筑的精髓,让年轻人了解、接纳甚至是喜欢这样的风格,我觉得是有意义的。”在刘荣富看来,古朴的民居留住了乡魂、守住了村韵,也凝聚了古建筑从业者创新、传承、融合的精神,这种工艺文化和历史文脉需要世世代代薪火相传。
“传统建筑中,除了房屋阶基、踏道等石作、瓦作的部分,其余的材料几乎都是木头,房屋的柱、梁、枋、檩、椽、门窗等都在我的业务范围内。”刘荣富介绍,古建筑在主要木结构上都采用榫卯结构,不用钉子,精准度要求极高。木质构件间的连接主要是依靠两个木质构件之间的插接,这种构件间的连接方式使木结构抗震性强,并具有可以预制加工、现场装配、营造周期短的明显优势。“墙倒屋不塌”形象地表达了这种结构的特点。
从支撑房子的排架到座椅上有弧度的后背板,每一个作品的框架都离不开一系列复杂工序。“例如这个窗棚架,这么不起眼的小物件,花费一天的时间最多也就只能完成两个。”刘荣富拿起手边刚完成的作品对记者说道,这些费时费力的手工工艺凝结了古代匠人的智慧,彰显了传统乡村文化的味道。
刘荣富告诉记者,由于古建筑的营造法式都是师徒间口口相传下来的,这就训练得工匠必须具有“人脑网络”,造物图纸就在他们的大脑里。
“看着我们的乡村一天天变美,游客越来越多,村民越来越富,作为乡村建设的亲历者和参与者,这份成就感也是无与伦比的!”刘荣富自豪地说,美丽乡村和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让农村大放异彩,也让乡村工匠破茧而出,迎来了崭新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