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丁:公共艺术助推“欢乐春节”走向美国主流社会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17-10-09 10:12:00  来源:中国文物网
核心提示:作为“欢乐春节艺术中国汇纽约系列活动”的总策划,你们这次活动的整体架构和特点是怎样的?
   
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院长、总策划余丁

  记者:作为“欢乐春节艺术中国汇纽约系列活动”的总策划,你们这次活动的整体架构和特点是怎样的?

  余丁:纽约举办的“艺术中国汇”活动是“欢乐春节”活动的一个部分,“欢乐春节”这个项目已经有5年历史,全世界超过300多个城市都有“欢乐春节”的项目,从2014年开始,中央领导同志、文化部都想进一步提升“欢乐春节”品牌,作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品牌项目进行持续发展,所以我们在这个基础上策划了“艺术中国汇”的活动,要在纽约曼哈顿市中心的地方举办能代表中国文化和中国艺术比较高层次的东西。一方面是作品的高层次,另一方面是点的高层次。而且这不仅仅是一个展览,更是一个综合性的活动,大致可以分成这样几个部分:

  一个是在林肯中心,这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表演艺术场所,也是重要的文化标志性地点。我们在林肯中心组织了一个公共艺术展览,包括6位重要的中国艺术家,比如徐冰、许江、展望、吕胜中、两届世博会中国国家馆的设计总监黄建成、著名雕塑家陈文令等在中国和国际上赫赫有名的艺术家展出大型作品,这些作品与“欢乐春节”以外的活动,比如纽约爱乐乐团与中国艺术家合作的、马友友、吴彤参与的项目可以形成互动,把视觉的部分和纽约爱乐乐团的演出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公共艺术的汇聚。

  第二个地点以纽约的中国总领事馆为基点延伸到哈德逊河上。年三十晚上我们将在哈德逊河上燃放春节主题焰火,在领事馆举办焰火晚会。春节放焰火是中国传统民俗,在中国很普遍,但是在国外一般要到重要的节庆才会放。曼哈顿每年只在7月4日美国国庆日那天晚上放一次焰火,全年就没有别的焰火了。所以这次中央美术学院团队特别策划了一个主题焰火晚会。为了让美国公众和世界各地的游客可以在看焰火的视觉享受的同时有听觉上的愉悦和知识上了解,我们还把音乐和焰火结合起来,邀请中国国家交响乐团的团长关峡先生亲自为我们这次的焰火晚会的音乐选择了几个不同篇章。这里面既有中国音乐,比如“喜气洋洋”,跟过年有关的;也有西方的古典音乐,在焰火燃放的同时纽约国家广播电视网古典音乐台讲同步播出我们为焰火晚会配的乐曲。这个乐曲的选择一方面彰显了从视觉部分对中国文化的诠释,另一方面特别是要美国人能看懂能听懂,希望纽约人在春节年三十晚上七点半钟时能够打开电视听着音乐看焰火,跟中国人一样过节。这也是一个公共艺术作品,每一个公众都可以看到和参与,甚至在家里都可以看到、听到。

  第三,往年纽约的帝国大厦在重要的节庆和事件都要亮灯,但是往往它的灯都很单调,比如一个红一个蓝的变化。今年春节期间中央美院设计团队专门为纽约帝国大厦楼顶设计了一套春节的灯光秀系统,我们大约选用了5个篇章,3分钟的滚动灯光秀。5个篇章里包含了像“春回大地”这样的跟生长有关的,还有就是宇宙、和平共处的概念。5个篇章的节奏、韵律、图案都有丰富的变化,跟以前单调的两色转变大有不同。我们也采用了一些现代一点的,高科技的灯光手段,对纽约帝国大厦的灯光系统进行了装置改造。在春节,特别是年三十,纽约帝国大厦的灯光秀会展现中国元素,比如“欢乐春节”的整体形象、标识系统。今年是羊年,在帝国大厦的灯光秀里面也有动物羊的形象。

  此外我们还跟纽约历史博物馆合作,他们正在举办“华人在美国”的展览,这个展览会持续到春节期间对公众开放。在纽约历史博物馆建筑的的外观,我们会使用“欢乐春节?艺术中国汇”的标识系统,同时把我们的节目单放在历史博物馆里面,让更多的美国人能够在春节期间看展览、参与我们的公共艺术活动、了解中国的文化。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它与西方的圣诞节其实是对等的。现在很多不同国家、文化的也过圣诞节,把圣诞节当成一个节日,在中国很多人也当成节日来过,我们这次希望把春节变成纽约人、世界各地游客的共同节日。但是灯光秀、焰火秀持续的时间有限,为了增加体验性,所以我们还在林肯中心做了一个关于欢乐春节艺术衍生品的创意集市,也就是说我们推出了中国春节年货的概念。这个春节年货不是一般的年货,而是对年货新的阐释,是带有设计的产品,强调了中国创造、中国设计的呈现。在准备的过程中,中央美院联合了各大院校组织了一个全国的“2015欢乐春节?艺术中国汇”中国年纪念礼品设计大赛,我们从全国六七百件作品中选取了53件作品作为得奖作品,并且将其变为实物产品放到林肯中心的创意集市中。为了让中国文化变成产品进一步进入到美国公众当中,我们也组织了包括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等七家博物馆把以博物馆商品为基础的艺术衍生品放到集市中,有东西可看,有东西可听,也有东西可买,让大家有更为丰富的体验。其实古往今来文化往往是通过产品来传递的,就像我们今天所说的丝绸之路,说是经济之路,实际也是文化之路。

  记者:这样一个盛大的公共艺术活动和节日的结合,包括展览、演出、焰火、灯光秀等一系列主题活动,你们希望给纽约当地民众呈现怎样的效果?

  余丁:我觉得这种活动不是一次就能达到什么效果的,而是有看到持续性,养成习惯。春节作为一个节日,通过不断的积累、重复才成不同地域人群的文化习惯或者生活习惯,在中国项目走出去的过程中,我们不仅仅要做高大全或者具有轰动效应的项目,也要注意项目的持续性,研究如何深入人心,是不是变成当地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习惯。所以我觉得这样的项目要长期做下去,每年都做。就像圣诞节,它不是我们一起过完圣诞节这一天就结束了,而是可能要过10年、20年甚至更久的圣诞节。这里面既要考虑到中国文化自身传统的特点,比如生肖文化,也有和当代生活方式有机结合,把春节变成文化认同和融合的方式。这就是中国哲学推崇的“和”的概念,要真正贯彻下去,需要我们做更多的努力。我觉得中国文化要走出去的战略和项目都不应该去强推所谓的中国文化符号和概念,因为强推可能会令人反感,而要注意慢慢地融入,潜移默化的变成大家生活的一部分,这才是我们文化融合、文化输出的重要方向。

  记者:“欢乐春节”其实是一个做了很多年的活动,而这一次“艺术中国汇”在形式安排还是理念上与以往相比有什么突破或者说特点?

  余丁:以前在纽约做的“欢乐中国”主要聚集在唐人街,在华人区里面。原来的“欢乐春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聚焦于全球6000万华人,但大部分纽约的节日以唐人街为主,没有融入到美国主流社群的日常生活中。很多情况都是群众自发的,或者有一些相关部门的组织下做一些帮助,做一些零星的、片段的活动,它没有总体的、专门的设计。这次有专门的、系统的策划和设计,这是不同于往年的第一个亮点。第二,我们这次走出了唐人街,走出了华人圈子,走到了纽约最重要的地方来做“欢乐春节”项目,希望把局部、小圈子的节日变成美国人民的、世界人民的、全人类的节日。在这次活动中,我们就从唐人街走出来了,走到了美国最重要的艺术设施和文化设施,标志性的建筑和区域,走入了美国主流社会,这个就是与以往不同的地方。它由一个华人圈走到了美国的整个社会,也不光针对美国的一般阶层,也针对美国比较高层次的阶层,让他们首先理解中国的文化,来过中国节。

  记者:在未来的一个长期规划中,会慢慢的往这个活动中增加哪些元素?

  余丁:从策划“艺术中国汇”之初,之所以做成公共艺术活动,就希望不是生硬地去强推中国元素或者中国艺术、中国艺术家、中国文化,而是让美国人民、世界人民在春节期间参与到中国春节新年的活动中,由此了解中国文化并且将中国风俗变成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就像我们很多人已经把圣诞节变成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一样,这是我要做的。我希望在未来的“艺术中国汇”活动中,其目标是让更多的外国人参与到“艺术中国汇”中,以后甚至不一定只选择中国艺术家,而是选择全球重要的艺术家合作,让他们为这个项目、为春节创作重要的艺术品展现给全世界的人民,把“欢乐春节”春节期间的公共艺术活动变成一个全球性的、国际化的艺术活动。就是每到中国新年,在纽约都有这样的艺术展和公共艺术活动。参与的有中国的艺术家,有美国艺术家,有非洲艺术家,有欧洲艺术家,大家都冲着中国年来做这个作品,很多观众就有兴趣来到这样的国际性的公共艺术展览、活动上领略中国文化的博大和包容,领略到中国文化中“和”的概念,这样更多的人就会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参与到中国节的活动当中,继而把中国节变成他生活的一部分。我设想,可能2016年猴年的“艺术中国汇”公共艺术中,我们可能会选择不同国家的艺术家来参加,当然中国艺术家和春节是创作的基础,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来做更多融合性的工作。
 

本文标题: 余丁:公共艺术助推“欢乐春节”走向美国主流社会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zhusixiang/show-137.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项目策划
项目方案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