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岁高龄的阮仪三教授一身中装打扮,虽已满头白发,但思维清晰敏捷。他回忆:小时候父亲每年都会把我从苏州带到扬州,再到家庙参加祭祀,就是在一次次家祭过程中,深刻感受到了先祖阮公“励志、规约、清廉、孝悌、务实”家训,祭祀过程正是对家风的传承教育。陈从周教授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带我们到扬州调查园林时,就告诉我“你肯定是阮元的后代,三字就是排行,应该是‘恩传三锡,家衍千名’排行。”
阮仪三说:先祖阮公通过苦读勤学,走出了一条“显亲扬名,一代伟人”的成功之路,所以他对子弟的教育立足于“良治之子,必学为裘”是其一生实践后的坚定信念。嘉庆十六年(1811)某秋夜,阮公听他的三个儿子读书,有感而发:“秋斋展卷一灯青,儿辈须教得此情。且向今宵探消息,东窗西户读书声。”
诗中“灯青”,通常有“青灯黄卷”的说法,比喻清苦的攻读生活。以此教导儿辈要知晓读书的清苦,只有苦尽甘来,才能有所成就。在阮公的循循善诱和辛勤培育下,阮公的几个儿子都爱读书、善读书、读好书,个个都有著述存世。
其中阮福更是一个名符其实的学问家,除撰有《孝经义疏》外,还有《两浙金石志补遗》《滇南金石录》,编有《文笔考》《楚中文笔》等25卷,实践了阮公对子弟“可不学八股,不可不学无术”的承诺。幸喜的是励儿读书的家风,由我父亲传承于我及我的侄儿们。
读书成为了一种习惯、一种爱好、一种乐趣,使得我们在各自的领域都有著作问世。我的主要著作有《护城纪实》《护城踪录》《江南古镇》《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等十多部。我侄儿阮锡开和阮锡安都有几部研究成果出版。这些著作虽并非是宏篇巨论,但至少说明先祖阮公励儿读书的家风在传承光大。
人们常说“有国才有家”,作为建筑学泰斗的阮仪三从传统民居的格局中发现了伦理相传的秘密。他说,中国所有的民居都是庭堂式布局,都是以家庭结构为组织形式进行排列的,一个个家庭形成街巷里弄,结成邻里关系,形成了社会组织样式,由家到社会再到国家,传统的民居样式是家国理念的延伸。现在的文明走到了另一个极端,把伦理关系扔掉,只图方便。习总书记说“留住乡愁”,假若一天乡都没有了,哪来的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