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勘察行业知名企业上海勘察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迎来了60周年华诞同时成立集团并更名。在此之际,董事长陈丽蓉接受了专访,介绍了对集团发展未来的思考。
记者:陈董,在公司60周年之际,更名并成立集团,这意味着企业发展又站上了新台阶,能谈谈更名和集团化的背景吗?
陈丽蓉:回顾上勘院的发展历史,有过多次更名,每一次更名其实都是一个新的起点。从建筑工程部综合勘察院华东分院、上海勘察院、上海岩土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上海岩土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到现在的上海勘察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可以比较清晰地看到我们从体制、机制到业务模式进行的一次次大的转型。尽管如此,概括而言,60年来我们的主业一直是以岩土工程勘察与咨询相关技术服务为特色,是专、特、精的企业。持久的专注使我们形成了在岩土工程行业内领先的专业技术和管理方面的优势,我们一直以此形成差异化服务。但是近些年来行业环境和市场背景都在不断发展和变化,游戏规则也发生了变化。国务院、住建部近两年来发了多个文件推广全过程工程咨询、EPC工程总承包以及项目投资PPP建设模式等,这类模式更有利于规模大、专业全、能力综合的企业。所以成立上勘集团并更名,是公司应对瞬息万变行业环境与市场形势后的睿智选择,通过业务领域深耕拓展、品牌内涵延伸再塑,进一步融合优势服务内容,加强业务链上的资源整合,向有特色的全过程工程咨询转型发展。
记者:公司名称从“岩土工程”改为“勘察设计”是服务内容有了拓展,成立集团可以整合专业公司和分、子公司的力量,目的在于提供全过程咨询服务,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吗?
陈丽蓉:是的。上勘院多年来业务领域不断拓展,服务内容已不仅仅在岩土工程方面,还有更多板块的业务,“勘察设计”有着更为广泛的涵盖面。在咨询业务方面,我们有岩土工程咨询、建筑设计、工程监理、造价咨询、招标代理、项目管理,把这些服务内容整合之后,我们希望向有特色的全过程工程咨询业务转型发展。
“有特色的全过程工程咨询”是指专注于岩土工程专业化领域的全过程。比如在地基基础处理、填海造地、环境岩土、既有建筑改造等领域的全过程,整合我们现有的资源可以实现一体化服务。过去下属子公司各自分头运作,成立集团之后将加强业务链上的整合,提升公司的综合服务能力,更好地为业主提供全过程咨询服务。
记者:在某一个专业领域的“全过程咨询”,既保持了专的特色,又做到了一体化,也算是一种模式创新吧?
陈丽蓉:在业内,绝大多数勘察单位都选择向工程公司方向发展,就是以地基基础施工为主。但是上勘院选择了专注岩土工程咨询服务的发展之路。我们多年来在岩土工程服务与咨询方面形成的三大方面技术优势:一是超高层建筑的岩土工程勘察与咨询;二是轨道交通建设期岩土工程勘察、测量、监测与运营期的监护测量;三是水土污染调查、评估与治理的环境岩土工程服务。在这三方面,上勘院与同行相比有着一定的技术领先性,因此希望能在这些专业领域成为业主的全过程咨询服务商。
记者: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选择?在目前的背景下如何走通这条路?
陈丽蓉:传统的勘察设计单位是以技术为立足点的。我们多年来形成了自己的技术优势,有较强的技术自信,并且认为在当下和未来依靠科技创新驱动是可以立足市场的。多年以来,我们紧跟行业发展需要,20年前开始研究在数百米软土中建设超高层的岩土工程世界级难题,15年前顾国荣大师带领团队首创了岩土工程一体化顾问新模式,10年前开始的轨道交通全生命周期监护测量新技术、环境岩土工程新技术以及既有建筑检测与加固改造等几大方向上的持续技术攻关和创新,分别在房地产的黄金期、轨道交通的建设热潮期给予了我们相应的市场回报,而在未来的“存量时代”和“智慧运营”阶段,也将给予相应的回报。
早在十年前我们就开始在传统建设市场之外布局运营市场。以轨道交通全生命周期一体化技术来讲,在8年前的建设热潮期,大家都聚焦建设的时候,我们就开始关注轨交运营监护测量等新技术的研究,经过多年的努力研制了基于远程监控的移动三维激光扫描机器人,结合自主研发的数据采集和处理软件,实现了对运营中的地铁隧道结构变形的高精度监测和分析,成为该领域的领先者。目前已在上海广泛推广使用,在南京、青岛、杭州、佛山等城市也得到了市场的认可。而且随着地铁从建设高峰期转入常态运营期,随着运营里程和时间的推进,监测需求会不断加大,业务量也会成倍数增长。
再比如环境岩土工程技术服务,从10年前开始投入研发,初步形成了污染土快速诊断、水土联合修复等新技术。目前在推进城市更新中的黑臭河道改造、农村雨污水处理等业务。另外我们成立了既有建筑改造中心,把房检、建筑设计、施工等分、子公司的业务链整合起来,希望在这方面有进一步发展。
记者:在集团挂牌的同时,上勘院与同济大学城市风险管理研究院联合成立了“地下空间风险研究中心”,请问这个中心成立的意义是什么?
陈丽蓉:同济大学城市风险管理研究院,旨在为城市精细化管理发挥核心支撑作用。我们60年的耕耘主要聚焦在工程的地下部分,地下工程的风险较上部工程的风险要大很多,所以我们企业一直聚焦地下工程风险管控方面的技术研发与工程实践,已形成人才梯队。我们这次与同济合作成立“地下空间风险研究中心”,目的发挥各自优势,针对地下空间向深层和水平网络拓展发展的趋势,从技术、管理、人才培养、政策建言等方面,充分应用已有研究成果和工程经验,并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在风险辨识、控制及应对措施等方面采用“产、学、研、用”的一体化研发模式,为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风险防控提供“高效、智能、可靠”的解决方案。
记者:那集团化之后,是否考虑通过谋求上市或兼并、收购等资本运作的方式以做到快速增长?
陈丽蓉:上市是个热点话题,也是当下很多勘察设计企业在考虑的问题,我们也在思考和研究。2003年公司改企建制以来,不断探索体制机制的创新改革,激发了企业持续发展的活力和市场开拓的动力,为员工提供了更加开阔和开放的自我实现的平台。上市是一个长期的工作,而且对于以技术为长项的公司以及以技术立命的管理层来讲,资本运作是另一套知识体系和发展模式。长期以来我们都是以技术的思维来发展企业,所以在这方面未来我们需要积极探索,寻求更多元的发展,这对我们管理层是新的课题和新的挑战。
记者:谢谢陈董,我们会持续关注上勘集团的发展,相信会为勘察岩土企业提供一个好的样板和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