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情感的重要载体。民族建筑作为民族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在现代化发展的今天,他的传承和发扬创新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搜狐焦点特邀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原副会长、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导单德启教授做客演播室,解析民族建筑,呼吁民族建筑传承与创新。
【主持人】:各位搜狐焦点的网友大家上午好,欢迎来到嘉宾访谈室。今天来到高端访谈做客的嘉宾是: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原副会长、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导单德启先生,欢迎单先生的到来。单先生在我们中国民族建筑方面非常有研究的专家学者,今天主要想聊一聊民族建筑传承创新的相关问题。因为民族建筑可能对现代的这些不管是建筑的人,或者普通大众来说,可能大家的印象就是红砖黄瓦天安门式的建筑,请建筑大师单教授给我们介绍一下对于当代人来说民族建筑它的概念和界定是怎么样的?
【单德启】:很高兴来这边接受访谈。民族建筑这个概念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实际上民族建筑并不等于古建筑,古建筑当然是民族建筑。现在我们研究会关注的,还有全国各地老百姓的传统民居就是所谓‘老房子’就很有特色,比如北京四合院,干栏木楼寨,还有窑洞民居,江南水乡民居等等,它们也都是民族建筑。从历史角度上看,这叫传统的民族建筑。实际上民族建筑的概念的界定,有两种:一种是广义的,一种是狭义的。广义的是指从历史上传承到今天至少民国时期的建筑,比如我们看到天津、上海、武汉都有一些民国初期盖的建筑。
【主持人】:像上海外滩边那种。
【单德启】:但是那个外滩的建筑风格不是民族建筑,当时盖的南京中山陵,还有广州中山堂,都可以称之为中国传统民族建筑。现在保护工业建筑遗产,工业建筑大多是五十年代盖的:所以有一个概念:五十年以上的有价值的都可以作为建筑文化遗产,或者称之为作为一种类型的民族建筑。所以说老房子、古建筑、仿古建筑,民族建筑、传统民族建筑,不是一个概念。另外一个问题是:民族建筑文化是否可以运用到现代建筑里面,怎么不可以运用呢?你说人民大会堂是不是现代建筑?它应该也是民族建筑。而且有时候你现在不得不用,比如我们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改扩建的恩施机场航站楼,就具备恩施土家族传统民居建筑文化在里面:所以那肯定也是民族建筑,既是现代建筑也是民族建筑。如果我们把民族建筑都算作古建筑,那么老祖宗当时没有的建筑类型,我们现在和以后又要建造,那以后就没有民族建筑了?机场、高层建筑,像你们这栋搜狐大厦,老祖宗没有这么大建筑。民族建筑它的功能、材料、结构,设备等等技术总是随着时代的前进而发展;它本身也在不断发展。所以我们广义地讲,中国人使用的,采用中国人的适宜技术来建造,运合中国人的审美要求,蕴有中国人的民族文化内涵的现代建筑,,都应该称之为中国民族建筑。
【主持人】:可不可以理解为广义的民族建筑,其实它所具备的一个特征就是要有中华民族自己的一些特色在里面?
【单德启】:对。它至少是我们中国自己的东西。你看现在好多楼盘,什么维多利亚广场,什么罗马花园,里面搞一些希腊柱式,山花雕刻等等,这是人家的民族建筑,是澳大利亚,意大利,加拿大他们的建筑。所以我们说,为什么弘扬民族建筑很重要,它体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软件’,一个国家的建筑文化,也是一种软实力。
【主持人】:刚才您也谈到中国民族建筑是中国的一种特色,我觉得可能也涉及到一个民族建筑的传承和保护的问题。我不知道现在您认为不管是政府也好,或者是开发商,甚至是普通民众也好,对民族建筑的传承或者保护,应该能做一些什么?
【单德启】:实际上中国建筑像故宫那是皇家建筑,还有寺庙建筑,老和尚盖的,还有老百姓盖的民居,丽江古城,周庄镇,村村寨寨还有很多,我们国家少数民族,56个民族的村、寨、堡,城镇,本身一代一代在那儿更替的。假如说我们这些民族建筑,不能说就是天生出来的,它也是一代一代更替的。四合院是北京老百姓住的当时是最好的这种模式,这也是经过多少代不断的修改、调整。包括北京城也是不断发展的,但是不管怎么发展变化它是中国的,一看是中国的东西,建筑文化渗透在里面。我们对于老祖宗传承下来这样一些民族建筑,用今天的使用功能来评价它。比如现在有的胡同汽车开不进去,你不能说那个老祖宗笨,那时候没汽车。我在浙江楠溪江见到的传统民居村落,农民自家的拖拉机开不到村子里面去。对于这个问题保护还是改造,现在学术界争论得很多,有一种意见就是——要保护民族建筑,就应该是这样子的,不能改动。但是千千万万老百姓还要生活,我们国家还要发展现代化。你说都不能动怎么办?但是这些村镇又都是落后于时代的,是不是通通都要拆掉。所以我们多年的一些探讨和研究,就觉得统统“推倒重来”是不合理的,也是不可能的。对待民族建筑,社会上,或者我们国家各种各样人对他价值取向不一样,比如搞历史文化的专家们的声音,大多数是赞成“原封不动”地保护,而老百姓住在里面却觉得很不适合现代生活的功能需要,房子破旧,村子又小又没有现代的设施,政府从保护文化来说要保护,从城市发展来说也要发展,常常两难。近二三十年代快速的城市化对于民族建筑破坏性还是非常大的。现在都在反思改革开放和城市化现代化发展,社会上也反思:解决社会不公平,解决经济结构优化产业结构;对文化来说,我们不是不学西方不学国外,但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把自己的文化丢失掉,这个民族是会丧失自我甚至会毁灭的。文化对一个民族非常重要,像我们和台湾,文化认同这是两岸和平统一最核心的东西。所以我觉现代化的发展有一个过程,包括开发商,我现在接触的开发商,最近纷纷找我咨询的,都希望开发的建筑能够有中国自己的东西。
【主持人】:您最近跟开发商做项目设计和咨询,现在开发商比较喜欢运用他所做楼盘里面中式元素有哪些?
【单德启】:开发商在楼盘当中有两种,一种是搞一般住宅地产开发,包括多层住宅,高层建筑甚至超高层建筑,它很难简单的搬进一些民族文化符号。;很难在高层建筑有那个传统民族建筑意象,有过加个大屋顶等等,又费钱又并不好看,因为它们是不成比例的,体量,尺度都很不相称。徽州民居有“马头墙”,就是防火山墙,从苏州到徽州的城镇都可以看到白粉墙,青瓦,马头墙;山墙顶部作成横线条的“马头”,把内部的木构架挡住。这实际上是防火的,因为木结构比较容易着火,用这么一挡,你临近的建筑烧毁,它还能安全存在。现在建筑的结构其材料都已经变了,像这样的马头墙只有建筑文化意义,只起到装饰作用了。
【主持人】:只是想用马头墙来做装饰,而没有防火的功能作用了。
【单德启】:是的,它没有那个功能意义。传统徽州民居砖墙外面刷白灰,里面是一些木构架。现在由于材料和结构的更替,这些功能都不存在,他就要那个符号,色彩。这个传统民居的建筑符号由于去建筑都为一两层,没有太高层。再高的传统建筑也是一层一层的木结构叠加,比如楼阁和塔。现在一些做法把仿古建筑比例放大,是非常不对的,实际上是“反文化”的。现在钢筋混凝土,甚至于钢材,怎么做都可以做出来,做得多高多大都可以做。但是你要模仿木材的样式,那木材怎么能够做三层楼高度,有三层楼高的大柱子木料吗?过去的材料结构就形成了一个建筑的形式,这是配套的。你换了一个结构,换了一个材料,它的比例尺度就不对了。我们的老师梁思成先生,他讲了一句很经典的话:“建筑之始产生于实际需要,受制于自然物理,非刻意求新形式。所谓结构之型制,建筑之风格,乃材料和环境使然。”对于这些问题,我相信人都有一个认识的过程,都有一个实践以后反思的过程。
【主持人】:很多开发商买一些废弃的古建筑构件用在一些楼盘上,并不都很合适。因为您刚才也说到按比例尺度不合适。古代建筑文化传承还是需要开发商他们做楼盘作出时努力,我想知道单教授您这边有没有对开发商有一些建议,可以把什么样子的中式元素符号用在什么样类型产品里面会比较好?
【单德启】:一个城市到了一定规模,二三线城市,更不用说大城市特大城市,它的高层建筑,实际上它的效果是城市建筑群的天际轮廓线,以及道路两侧的整体界面,并不过于重着在一个建筑的形象;这就是为什么现在“城市设计”越来越重要的原故。开发商要在他的住区楼盘里面体现中华民族文化,关键是住宅小区内人的活动范围内,以及人的视线里能目击到的建筑物界面,有民族建筑的某些恰当的元素。人的活动范围,就是你进了你的小区,小区的入口,到你的住宅楼的入口,小区里面像我们住在清华蓝旗营小区里面,要布置一些绿化,路灯,小品甚至于雕塑;在这些近人空间里,和一两层人能直接看到建筑的界面,你适当地用一些元素,这样效果就很好。将整个墙面,墙身费那么多劲打理效果并不一定好。我们一位校友——我们工作室毕业的卢强博士现在在徽州一个风景很好的地方,开发了一个文化旅游地产开发,就是丰乐湖的“德懋堂”,搞了一期、二期,正在开发第三期。
他就是讲究建筑和山水环境,建筑布局形成的空间,非常有中国民族建筑风采;单体建筑“新而徽”,入口大门也少而精地用了传统徽州民居的元素。
中国有很多空间学问,启承转合,步移景异;这到颐和园,到苏州园林看,能有很多启发。
“德懋堂”也用了一些民居的构件,例如将大梁的局部构件就镶在入口的地方,大家一看就引起了一种联想。它的构成非常现代,它的元素又非常传统,这个实例相当成功,相当精彩。
中国传统建筑室内挂的字画,包括中国的家具,陈设,色彩,那些东西它都能够体现出来建筑内部环境的民族文化传承。所以开发商在楼盘运用自己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还是有很多用武之地,我想,这绝对会受到业主的欢迎:又是现代的,又是中国的。更不用说开发商如果开发一些会所,度假别墅,或者旅游风景区的建筑等等,更是大有文章可做的。
【主持人】:回归到民族建筑对受众或者大众的方面,因为我知道您为民族建筑的规划设计,为国家建筑业也是培养了很多优秀的人才;而且在您的倡导和参与下,也多次在民族建筑这一方面举办过高规格,重量级的一些活动。最近单教授这边有没有在筹划一些什么样的活动?
【单德启】:有,我们跟民族建筑研究会的同志已经进入了准备阶段,就是在9月份,在湖北省武汉——恩施办一个《2011中国民族建筑传承与创新(武汉—恩施)论坛》,简称叫《恩施论坛》。邀请了很多合作单位;当然,首先是国家民委,因为民族建筑研究会是国家民委和住建部大力支持的。此外,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恩施的一些包括政府领导,包括当地的院校,风景旅游区等等都很支持办好这样一个论坛。
【主持人】:怎么想起发起这样一个论坛。
【单德启】:偶然也不偶然,因为民族建筑近十年来举办了很多很成功的论坛,例如在西藏,在新疆乌鲁木齐,在内蒙古,云南楚雄的他们那里建成一个彝人古镇,有保护有创新。我们56个兄弟民族之中的土家族,在中国有两个自治州,还有若干个自治县:一个叫做湘西土家族自治州,一个就是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在两年以前,就是2008年,我们中国成功地举办了一个国际的学术交流活动,就是在云南省昆明市举办“第16届世界人类学民族学大会”,他们说这是学术界的奥林匹克。这个大会有若干个论坛,其中最大的论坛就是我们民族建筑研究会主持的《族群,聚落,民族建筑论坛》,参加的中外人士200多人,开得很成功。在这个会上,一些来自土家族的教授,去过恩施,包括熟悉恩施的单位纷纷提出:还没有开过一次土家族的民族建筑论坛啊,应该开一次。土家族民族文化建筑特色都相当精彩嘛!所以当时我们开始策划,一直到现在差不多快两年了,现在终于要开了。应该说武汉——恩施这个论坛有自己的个性特征,一定会办好的。
【主持人】:恩施这个地区是土家族的聚集区,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土家族建筑文化有什么样的一些特点?
【单德启】:如果拿一个建筑单体来说,它基本上就是干栏式木楼。中国民族建筑我个人把它分成三大主要类型。一类就是北京四合院这类“院落式”民居建筑,围合式的——分布在北方的山东、山西,河南、河北,东北南部大片地区。典型代表就是北京四合院。
北方的比较多,因为四合院防风沙,有自己的小空间。而在长江以南例如安徽徽州民居则是天井,天井实际上也是一个小院子,为什么是天井?而不是四合院呢?
我们知道南方很多地区土地很紧张,尤其是丘陵地带,丘陵山地比较多,特别是在民族地区,不像北方地势开阔,他们拿不出来那么大块地就做成天井。天井很凉快,第一可以挡风,第二阳光可以不直接射进去。是民居建筑里的“凉空间”。
【主持人】:云南建筑会不会也有这种?我去过大理好像就是差不多的。
【单德启】:是的。大理、丽江也是“院落式”,当地称之为“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这是丽江纳西族和大理白族的院落式民居。昆明市一带,土地有限,建筑跟里面的天井围合得很紧密,就象一颗印,被称为“一颗颖民居,这些都是属于院落式。第二大类型就是“干栏式”,用木材搭建的。还有一种就是第三类型——“窑洞式”又称为“生土建筑”民居,分布在西北地区;也有好多类型,比如有一种“下沉式”窑洞民居,在一个很大坑里,人下到里面,在坑的四壁打窑洞;等于一个平地你把它向下它挖一大块不同标高的场地,然后建造生土台阶下去。
【主持人】:哪里有这样的建筑呢?
【单德启】:陕西东南、河南西部的交接处。那个地区要防风沙;我去考察过,下沉的地面上还普遍种树;那也是窑洞民居。地面上要有山也可以依山修建窑洞,有好多种,有下沉式的,还有延安看到的那种,称为“靠山窑”。
【主持人】:以前楼兰古国在地下那种感觉。
【单德启】:倒不是,它可能是多年以后,地质发生变化埋没的。“干栏式”南方最多的,古代文献讲:“北穴南巢”,“干栏式”就是由巢居发展而成的。最原始的人在树上搭几个木头,在树上住,防野兽,防潮。
【主持人】:是不是有一些南方少数民族房子在空中悬着。
【单德启】:台湾南部一个岛名叫“兰屿岛”,岛上原住民的民居就是架起来的,已经聪明到不是直接居住在树上,因为树木有时候会摇摆,上下又不方便,于是就把住屋的架高一些。最后“南巢”随着人类工具改进,生产力发展,使用功能的要求,这个“巢”就往地面降。我们看很有意思:在云,贵,川特别是在广西桂北,看到一些干栏木楼架空,地上一层即底层不住人,防潮,而且防虫蛇。底层地面要是不平也没关系,这样子就可以把坡地利用起来;底层即使是半层,甚至是斜坡,也可以储藏柴火,养猪。二层主要是生活层。这类干栏木楼造型非常丰富,非常好看,这是在西南。云南南部也有竹楼,也是架空的。南方的这些都叫干栏建筑。历史上中国有“百越”,即有一百种大同小异的“越”民族,“闽越”,“山越”等等各个分支,我们当时就叫它少数民族,南蛮。安徽、浙江民居的老祖宗当时是“山越”吧,其住屋也是干栏。我们在浙江河姆渡出土的就有“卯隼”,柱子打了一个孔,或者凸出来这么插的叫隼头,孔洞 叫卯口,证明浙江那个地方老祖宗住屋是干栏木楼的。安徽徽州在黄山市出土的陶器,就是当时的居民住的那个房子造型,至少在三国以前吧。那个陶器住屋看也是一个架空的,还能看到木构架。东汉画像砖也有建筑图案,表现了那时就有干栏结构。不能说恩施的干栏木楼就最好,或者土家族最好,苗族、傣族、壮族、侗族都是有干栏木楼;但是恩施最重要的是它的环境。而且恩施这个地方整个去看到走到乡村里面去,大自然原生态令人震撼。那个地区封闭得很久,所以它的民族和地域历史文化很悠久。过去叫巴人、巴蜀。有过最大的土司,土司是当时我们国家少数民族的相当于酋长和首领,土司文化在恩施这一块最发达;现在在恩施有中国最大的一座土司城?——“九进堂”。土司文化在恩施地区是保存传承下来的一个非常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遗产。
【主持人】:土司文化有什么特色呢?
【单德启】:土司文化非常讲究尚武,用老虎为它民族的图腾。应该说在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当中,“土司”是一个相当成熟的少数民族的一种管理制度,它需要当时中央政府批准,又区别于地方政府;它有很大的自治权,又可以世袭,这些都是它的历史文化特征。恩施地区的土司制度从元到清,实行了好几百年。此外,恩施又是鄂西,就是贺龙在那边闹革命打天下的地方。胡耀邦、胡锦涛同志都去过。由于地处万山丛中,对外非常封闭,交通很不方便,经济欠发达。但是是一个老区,是一个少数民族地区,历史文化,民风民俗很丰富很精彩,。宋祖英唱的那个《龙船调》,就风靡当地;还有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的风俗。另外恩施吃的东西也是很有特色的,老百姓吃的东西非常好吃;因为它是山区,野味、腊味很多;另外就是玉米酒,玉米酒现在也就两三块钱一斤,老百姓喝酒喝得起。当地的小土豆特别好,土豆和饭一起煮特别香,还有一些野菜。而且空气里面充满负离子,水就是矿泉水,没有任何污染。当地富硒,所以恩施又被称为“硒都”。“腾龙洞风景名胜区”这个洞最高处162米,延绵十多里。
它不是溶洞,它是过去长江流域深山那个地方一个重要支流叫清江,清江的河进入到长江,逢山开路,冲到山洞里去形成了很多。
那条河并不是都露出来,有的就冲到洞里。后来由于地质变化,水文变化,这个地下河就改道了,这里就变成旱洞。腾龙洞里有“激光秀”和土家族的歌舞演出,很受欢迎。
但是就是这样前些年湖北省还不知道,还不知道有这个宝贝,一讲旅游就是武当山,武汉东湖。所以这个地方就是一个神秘的地方,是一个外界不太知道的,而且这个地方日本鬼子怎么也打不进去,进去几个栽进去几个,交通也很不发达。现在省里领导对这个地方重视起来,叫“铁,公,机”工程,铁路、高速公路、飞机常最早这里有一个军用机场,很校后来他们州领导在北京开人代会来清华找我,所以恩施机场航站楼是我们清华做的规划设计。
那个高速公路、铁路,从宜昌到万州,这一段高速公路有一半不是洞就是桥,是国家造价最高的。证明这个地区过去太封闭了,正因为它封闭,也就保留了很多原生态的东西,包括文化古迹,包括民居,还有它自己特有的民族文化。
总之,这是一个非常神奇的地方。我们这个地方建筑不仅看到建筑的单体,要看整个建筑跟环境,跟风景,跟人们的生活,跟它的历史文化非常有机结合才好。
【主持人】:刚才说到恩施有这么多的亮点,你们在这次论坛上有没有做一些环节,或者做一些什么样的准备?能够把这些恩施的这些风土人情这些特色、风貌展现给所有参加会议的或者其他民众?
【单德启】:我们一起商议会议主题议题的时候,考虑到这个问题,比如:第一,保护和发展,更新改造。新的土家族的村寨,就是改造过的,材料、结构都更新了,但是还是它原来的特色,叫“枫香坡”寨,你去看就清楚了,还有土司城建筑群比较老。但是在利川市,最近才落成的“土家印象”,围起了一个场地,里面完全是干栏木楼,按照土家族的样式。这里面可以开会,可以吃饭,可以会客,观看演出。从参观选择,地点的选择,和出的题目,都体现出这个主题。我个人觉得保护和改造,能够通过我们这次论坛,不把它对立起来:没有保护就没有更新改造,没有改造就不存在保护的问题嘛,谁都不会动它,还要保护它干什么。理论上、在学术上要更新我们的思维。第二,少数民族所谓“汉化”,这个问题在恩施也被关注。哪些是所谓“汉化”,是“汉化”还是“现代化”了?我也去过贵州,他们比贵州那些苗族地区确确实实所谓“汉化”不少了,比如穿戴的东西,生活的东西,背着小背篓都是非常传统的,他们现在感觉有了电动车是不是就“汉化”了?我去过台湾高山族,台湾的九族原住民,白天去看不出来,每天晚上都在那聚会。一看骑着摩托过来的,骑着自行车过来的,穿着民族服装跳舞。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传承什么东西?就是这个文化基因的传承;文化本身的表现形式,表达形式,表现的手段可以不断的发展。
我觉得这些问题就是对于中国民族建筑,甚至民族文化应该是一次深层次的讨论。希望在恩施论坛能够促进这个讨论发展。
【主持人】:刚才您也说到跟当地的政府也谈到了“汉化”,现代化等等一些问题,我也想问问民族建筑和当地的城乡规划,尤其在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它的关系是什么样的?
【单德启】:一是空间范围大,因为现在发达地区有城市带、城市群。城市带,我们安徽省有一个沿江城市带,过了南京进入到安徽,从马鞍山、芜湖、铜陵、安庆,整个安徽省社会发展,经济发展把这些城市成带连接起来;城市群、长沙、株洲、湘潭三个城市共同发展;还有京津唐,大北京规划等等这种规划。我觉得越是范围大的东西,越是可能规划之中现代的因素就会更多。城乡主体发展跟民族建筑不一样。过去农业社会城乡关系,城镇村是均匀分布的,因为人们居住的地方和它的生产方式联系在一起的。那个时候绝大多数农民靠自己的田地,好做农事;而且一个村子住一百家,一百家土地都得够他用。再过两代,发展到150家了,地不够,地不够就要再开发,或者出去跟别人打工。村子分布比较均匀,地块大体差不多,不可能一个地区这个城市地那么多,那个城市地那么少。更重要的是村子上面是乡,乡是交换,过去叫赶集,乡的功能就是商业活动,然后再到县城,代表政府。城乡结构是一个“匀质”的,特别在东部地区,因为农村的农民过去在东部地区大部分都是靠土地。但是现在出现了“空心村”。所谓“空心村”,就是老村子里农民到镇上去从业,这个镇正好在高速公路旁,在省道旁开个饭馆,或者开个修车铺。还有出去打工。这样,农村出现一些空心现象,就是在镇上买房子。老人在的时候,老人死活不肯走,你们去吧。儿子、孙子绝对不会走;老人过世了,或者也随子女走了,住屋也就空置甚至毁坏。所以这些“空心村”有的就要改造。还有就是出现了并村,一些现代化设备比如汽车没法到老的村寨里去。然而传统的小区规划,风景区规划,城市的老城区街区,包括有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我们能够更多的吸取传统城镇,村寨建筑文化之中丰富的东西。还有包括像遗留存来的东西,更新一些老城,甚至一个街区,甚至一个角落,怎么保护它?这些问题——城市建设中老城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老的村寨的保护和更新等等,传统
民族建筑的一些理论上的成果,和一些实例,对它们都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这是一个财富。
【主持人】:感谢单教授给我们讲了这么多关于民族建筑的事情,也是跟我们预告了一下九月份的武汉——恩施论坛,也希望到时候在这个论坛中大家能够讨论出更多的关于民族建筑的就像主题所说的传承和创新的理念,新的思路和方法。也希望在民族建筑研究会以及单教授这样的民族建筑工作研究者的带领下,民族建筑能够更加的发扬光大。感谢单教授的到来。
【单德启】:我们未来或者说二十一世纪最宝贵的是什么?恐怕不总是GDP,最宝贵的是回归我们大自然和乡土,最宝贵的是社会公平,最宝贵的是传统文化的传承。因为这三条,在我们前三十年快速发展中丢失得太多,再不可以这样下去了。也许二十一世纪的高消费是:回归乡土,回归我们民族传统。同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民族文化不断地传承,这个民族没有希望,要有自己的民族文化;然而,一个民族自己的文化不与时俱进,没有不断的发展,没有不断的创新,这个民族也没有希望。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