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宁:抓住时代特征是鉴定颜色釉瓷器的关键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17-10-12 10:07:43  来源:中国文物网
核心提示:近日,中国文物网采访了首都博物馆原常务副馆长,国家级资深陶瓷鉴定专家,中国文物学会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会长、专家委员张宁,他向记者表示,颜色釉瓷器的鉴定难度比较大,因其制作时代的变化,往往会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点,而如果能够抓住这些时代特点,也就获得了断代及辨伪的钥匙。
  我国古代的颜色釉瓷器以其迷人多变的色彩、丰富的象征意义给人们留下了品味不尽的韵致。在近几年的艺术品市场中,颜色釉瓷器价格始终不菲,尤其清三代颜色釉瓷器价格更是年年上涨,投资前景十分可观。以汝窑、钧窑为代表的宋代颜色釉瓷器也在拍场上屡次打破天价纪录。而随着市场的逐渐趋热,颜色釉瓷器的真伪鉴定问题也成为了藏界关注的焦点。

  近日,中国文物网采访了首都博物馆原常务副馆长,国家级资深陶瓷鉴定专家,中国文物学会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会长、专家委员张宁,他向记者表示,颜色釉瓷器的鉴定难度比较大,因其制作时代的变化,往往会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点,而如果能够抓住这些时代特点,也就获得了断代及辨伪的钥匙。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宋 龙泉窑青釉刻花莲菊纹碗 首都博物馆藏

  鉴定颜色釉瓷器难度比彩绘瓷更大

  采访伊始,有着丰富瓷器鉴定经验的张宁,首先就谈到了颜色釉瓷器的鉴定难度问题。在他看来,颜色釉瓷器的鉴定难度往往要比彩绘瓷器更大。因为就瓷器鉴定来说,如果一件瓷器所需考量的鉴定要素越多,只要有一个鉴定要素不满足,就可以立判年代及真伪。反之,如果需要考量的鉴定要素越少,也就意味着需要对仅有的鉴定要素进行更为细致地考量。

  “比如彩绘瓷器,我们可以从画片的内容、色彩以及绘画技法等方面来通盘考量。”张宁介绍说,“可是,颜色釉就不同了,需要考量的鉴定要素相对比较少,这样其实鉴定难度反而更大了,在断代及辨伪上就很难做到特别准确。”尽管如此,张宁认为,中国颜色釉瓷器依旧有其发展的历史脉络,在鉴定时可以去探索、去研究、去鉴别不同颜色釉在不同时期的特征和差异。另外,也还可以通过历史上流传下来的那些真品瓷器作为标准器进行对比判定,通过比较的方法来辨伪识真。

  抓住时代特征是鉴定颜色釉的关键

  在采访过程中,张宁反复提到的鉴定颜色釉瓷器的关键,就是要抓住不同时期瓷器的时代特征。他告诉记者,比如宋代的钧窑瓷器一般能够烧出纯正的玫瑰紫、海棠红、茄皮紫等颜色。到了在元代以后,就很难烧造出如宋代一般纯正的颜色了,而是会在纯色的釉面上出现一块一块的彩斑。“从目前的考古发现再到博物馆的收藏来看,还没有发现一件元代的钧瓷能够达到宋代那种纯正的颜色。”

  同时,釉的薄厚程度也是鉴别不同时期颜色釉瓷器的一大要素。张宁以烧造青釉瓷器为主的龙泉窑瓷器为例向记者指出,龙泉釉烧造的黄金时代是在南宋时期。自南宋以后,其在工艺上由单次施釉开始转变为多次施釉。张宁说,“此时烧造的龙泉窑瓷器通常是通过反复几次施釉烧制而成的,所以烧出来的瓷釉很肥厚,这样的特征就是前代的龙泉釉乃至更早的越窑青瓷都不曾出现过的。”

  除了釉色和釉质以外,在瓷器的局部细节上,不同时期不同种类的颜色釉瓷器也存在着不同的特征。据张宁介绍,红釉瓷器里最为知名的康熙郎窑红瓷器就很有特点,其口沿处因釉层较薄,铜分在高温下容易挥发和氧化,出现轮状白线,又被人成为“灯草边”或“灯草口”。瓷器下部由于红釉垂流积聚,又显得格外浓重红艳。康熙朝器物的底足旋削工艺则保证了流釉不会过足,因此又有“脱口垂足郎不流”的说法。而这便是郎窑红瓷器区别于其他红釉瓷器的最大特征。

  专家简介: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张宁,1938年生人,首都博物馆原常务副馆长,研究员;国家级资深陶瓷鉴定专家;中国文物学会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会长、专家委员;CCTV-2《鉴宝》节目专家评委、《艺术品投资》栏目资深专家。历任北京文物出口鉴定组组长、首都博物馆常务副馆长、北京文物研究所副主任、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馆长、北京艺术博物馆馆长,1998年被国家文物局高评委评定为研究馆员。现任中国文物学会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会长、专家委员,中国收藏家协会常务理事、咨询鉴定专家委员会委员、副主任、陶瓷收藏委员会顾问,北京文物局学术委员、北京博物馆学会理事,北京史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博物馆资格评审委员会评委、专家组成员。主要著作有:《首都博物馆藏瓷选》、《元大都》、《官窑名瓷》、《北京历史文化》、《金代瓷器的初步探索》、《元明清瓷器的鉴定》、《明清颜色釉瓷》等。
 

本文标题: 张宁:抓住时代特征是鉴定颜色釉瓷器的关键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zhusixiang/show-151.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项目策划
项目方案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