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因创作非虚构作品《中国在梁庄》、《出梁庄记》而广受关注并获得好评的学者型作家梁鸿,也是本次论坛嘉宾之一。现场她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实地调查,主要探讨了中国都市化进程中,乡土文明何处去的议题,谈及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下乡村文明中的样貌。
她通过在自己家乡的走访观察,认为中国的乡村受城市化的时代潮流裹挟,传统文化和乡村文明的样态已经沦陷,整个村庄已是文化废墟。中国传统文化在乡村的式微,揭开中国文化共同底线沦丧的隐疤,而乡村无论是在地理上还是文化样态上,都处于坍塌和被抛弃的状态。
以下为梁鸿发言辑录。(有删减)
中国传统文化在乡村已处于坍塌状态
我今天讲的题目是“乡土何处去”,我也不知道往何处去,对我来说也是一个疑问句,没有特别确切的答案。因为我们刚才在讲那么多传统文化的传承,是一个笼统的概念。但是对我来说,这几年我做乡村调查,我看到的一个传统文化的样态,实际上是没有那么乐观。因为我这四五年来以我自己的家乡梁庄,就是河南的一个村庄为原点,做了一些考察,我回到自己村里面住下来,然后去访问我自己的奶奶,婶婶,叔叔等等。同时我也沿着我们梁庄人出去打工的足迹,又走了好多地方。看他们怎么打工,怎么思考梁庄,怎么想他所在的村庄。
那么在这两个过程当中,我有一个特别大的感觉,如果说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在一个乡村、在一个村庄里面落脚的话,我看到的是一个传统文化坍塌的状态。
从梁庄来看,你会看到孩子们对于豫剧,包括一些40多岁的人,50多岁的人他们一点也不敢兴趣,他们根本不爱听。他想看的是电视连续剧、韩剧、日剧,当然也包括我们平常的这些婆媳戏等等等等。所以传统文化在一个村庄里,我们说什么是文化呢?它是日常生活的综合,反应到点点滴滴的生活里面。那么在生活的层面如果它有,那么这种文化实际上是真正的文化。
所以我觉得从一个村庄的调查来看,不管是从一个传统里面的宗族的关系,还是从一个血缘的,还是一个地缘的那样一种情感的状态,实际上村庄作为一个文化的共同体,甚至包括一个生活的共同体,已经非常非常淡了,我不知道南方是什么样的,因为我没有到南方的村庄做一个大的调查。那么就北方而言,作为一个文化体的村庄已经非常非常淡漠了。
乡村文明的沦丧让中国丧失文化的共同底线
那么所谓的那种传统文化的落实,比如说孝道,比如说儒家文化,那很多的那样一整套的仁义礼智信,在村庄里面也是非常淡漠的。因为这几年我每年回去都会去一个养老院里面看一看,你会看到那样一种中国最最讲究的一种孝,那么在中国最基本的生活层面,真的是非常非常衰微的。这种衰微不单单是经济的原因,实际上是文化共同底线的丧失,这种丧失我觉得才是最根本的丧失。
这也是使得我们所谓的文化的基根很难落到一个实处。那我们要在乡村文明处于坍塌的状态、乡村已经变成文化废墟的情况下,怎么来谈乡土?这个实际上是一个特别现实的问题。就当我们在谈乡土的时候,我们总是把它作为乡愁,作为一种怀旧,我们互相都没有了,我们互相沦陷。
我觉得当我们说怀旧、说乡愁的时候,其实已经把它淡化了。已经把它变成一个过去了的事物了。因为过去的已经不在现实中占一个最大的比重了。
一个大的政府机构,包括一个地方政府的官员,他所考虑的是怎么样从经济层面来建构我们的生活,来建构我们的农民。但是我们从另外一个层面来讲,农民当然有经济要求的,因为他长期以来一直处于一个历史的最低层。所以这就形成一个特别大的移植化的假象,就认为只要把农民变成市民,只要把农民变成一个城里人。那么农民就可以完全好了,但是背后一个大的文化的背景是没有人考察的。那么相反的来,文化的思路并不是意味着一定要让农民回到农村,而是说我们没有去想怎么样让农村变得更好,怎么样让农村更像农村,怎么样让农村适宜人居住,并且同时保留我们的文明样态,那么一个村庄是这样一个存在。
提倡普通话实际上是对土著文化的不自信
我觉得实际上,我们从生活的层面,从一个生活流的层面来谈文化,可能更有一个启发性,比如说方言问题。就是刚刚那个老师讲到,就是在学校里面谈方言,可能你都非常土气,然后被嘲笑,然后可能就意味着你具有某种缺陷。那么前一段时间也有电视台说规定必须得用普通话来报告节目,就是禁止方言。
我觉得这意味着什么,就是我们要过一种普遍的生活,我们不要那种地方性的生活,因为方言它是跟大地、跟气候、跟空气、跟整个当地的这种文化可能最相一致的,是从土地里生产出来的语言,那么如果你要把这种语言强行的一个消除的话,那么意味着你要消除你跟这片土地的关系。你只能过一种公共的、普遍的生活,而没有地方生活。
我觉得这背后是一种巨大的不自信,所以我们对我们的文化是不自信的,我们对我们这片土地里面生长出来的这种一样性格、这样一种气质、这样一种发音的方式,我们都是非常的不自信的。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背后隐含对乡村的抛弃
另外还有个观点,比如说我们的上海世博会说,“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就像刚才讲的这个说普通话,做文明人一样的,这里面有非常非常大的歧义,那背后包含着什么呢?就是在中国人的一个语境里边,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农村就不好了,虽然没有这样判断,但其实背后是有这种潜在的观念在里边的。每一个生活在中国里边的人都知道的一种观念,所以你看我们作为农村的孩子,小时候呢,后来父母告诉我,你一定要考上上学,一定要吃上商品粮,为什么呢?因为农村确实是非常苦的、贫穷,那么你吃上了商品粮,意味着你有吃有喝。
所以这里面包含了,就是一个社会,一个从政治层面到普遍的、普通的观念层面,都对乡村那种抛弃,这背后也包含着所谓的传统文化的一种抛弃;就像我刚才讲的那些歌曲,那些方言,都是传统文化一个非常大的一个具体的因子,所以其实我并没有那么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