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人赵润生: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19-12-26 10:21:21  来源:不言堂
核心提示:赵润生,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高粱秸秆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赵润生自幼酷爱美术和书法,1993年师从民间老艺人徐耀德,自种高粱,专攻高粱秸秆艺术作品。

  赵润生,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高粱秸秆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赵润生自幼酷爱美术和书法,1993年师从民间老艺人徐耀德,自种高粱,专攻高粱秸秆艺术作品。20余年来,他耐得寂寞,坚守清贫,传承省级非遗“高粱秸秆制作技艺”,制作出秸秆精品千余件。他坚信,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二十余载秸秆情,赵润生感慨民间艺术家很难,但依旧无怨无悔,要将手艺传承下去。


  在古代中国,种植业是最大和最主要的产业。加之煤炭作为生活燃料在古代长时间没有普及。作物秸秆就成了古人很有利用价值的材料。《清史稿·卷三〇三·列传第九〇》:“今北地不种高粱,则无以为薪、席、屋墙之用,种之而用其秸秆,则其颗粒宜有所售。”可见,在古代,秸秆的利用价值很大,可用作燃料、农家肥、饲料,编织席、斗笠,建房,治河,甚至上贡等等。


  在井陉矿区风景秀美的清凉山脚下,有一个村庄叫西岗头村。清雍正八年《井陉县志》就有岗头村名,这是一座古村落。翻开历史,就能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在井陉矿区及周边农村,多数人进煤矿当窑工谋生,而西岗头村却是个例外:它虽然紧邻煤矿,但历史上当窑工的人很少,手艺人却很多。究其原因,老人们回忆,那个时期矿井下环境恶劣,窑工生命不值钱,干完今天,不知明天如何。西岗头村地处清凉山下,山上有丰富的植物动物资源,只要人勤快,靠手艺也能养家糊口。


  赵润生是在清凉山长大的。“那时家里穷,晚上我与几个小伙伴拿着手电筒爬清凉山,翻石头抓蝎子,攒起来卖钱交学费。”赵润生说,山上每一条路,每一棵树,每一块石头,每一个山洞,都刻在了他的记忆深处。那时他父亲工作之余,还种着几亩山地,常捡些高粱秸秆回家,空闲时就坐在院里编织炕席。一张炕席,要选择笔直的,粗细一致的高粱秸秆做原料,从备料到完成,要经历十几道工序,编好后背到集市上去卖,以贴补家用。赵润生说:“父亲经常喊我抱秸秆,打下手,父亲一边编席,一边给我念叨,说的最多的话是‘压二挑二’,这是编席基本手法。要出细活,必须坐得住,耐住性子。”


  他的作品《苍龙游海》入选中国文艺家协会、中国万博文化城举办的“中国民间艺术大展”,获优秀奖。他创作的《微型九龙壁》,规格57cm×11cm×47cm,取材于清朝乾隆年间北京北海的九龙壁,但在原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增加了栏槛、飞檐、兽脊等元素,更接近于历史的真实。他的《故宫角楼》,规格43cm×43cm×50cm,原型以“非对称建筑”而闻名中外的故宫角楼,作品与原建筑的比例为1比30,力求体现故宫原貌。在技术上,运用了古建筑的插柱法的十字楼顶。有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还有二十八个翼角,十六个窝角,二十八个窝角沟。十面山花,加上朱黄两色的映衬,更加雄伟庄严,高贵典雅。


  2012年12月,他携带《九龙壁》、《百龙壁》、《故宫角楼》、《苍龙游海》、《六龙宫灯》、《龙凤呈祥》等作品,参加“河北省首届特色文化博览交易会”,因其作品构思奇妙,技艺精巧,广受盛赞,受到多家媒体的关注,并在河北首届燕赵文化节上,获得最受欢迎民俗工艺第一名。


  在赵润生家的客厅,墙上挂着一幅放大的照片,是徐耀德与他的合影。赵润生激动地追忆往事:“我一生难忘恩师徐耀德,是他带领我走进秸秆艺术的殿堂。”


  当年,在区文化馆培训期间,他认识了当地秸秆老艺人徐耀德,徐耀德几十年如一日,开创了北方高粱秸秆艺术先河。他的《腾飞》、《龙门新姿》、《宇宙九龙杯》等作品在1990年捐赠给北京亚运会。其中《龙门新姿》历时14个月完成。


  1994年,赵润生跟着徐耀德创作《中国百龙壁》,历经10个月,每天挣3元钱。10个月,他痴迷上了秸秆艺术,苦与累的磨炼,练就了他沉稳的性格。谈起徐老的正直、严谨与求精,赵润生如数家珍。他笑着说:“徐老的小狗,见别人很凶,但见我总是摇着尾巴转圈。”


  2012年9月初,徐老在矿区医院病重住院,赵润生常到病房看望,一次徐老突然说:“润生啊,明天把你的作品拿到病房吧。”赵润生心里不解,却依然照做,把几件作品带到徐老病房里,一件件让徐老看。当天,区委文广新局几位领导来探望徐老,徐耀德躺在病床上介绍:“这是赵润生的作品,做得挺有长进,让他传承下去,我很放心,很满意。”几天后,徐老与世长辞。


  二十多年来,赵润生坚守工匠精神,制作作品千余件,继承徐老的精华,又有创新,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他不用钉,不用胶,不用绳,不用染色,给高粱秸杆赋予鲜活的生命力。花鸟龟鱼,人物肖像,古代建筑和家居装饰等。小到掌中把玩,小巧玲珑,大到数米,气魄宏伟。二十多年里,酸甜苦辣,有苦也有乐,各种滋味只有赵润生自知。他说,“民间艺术家”名好听,实际是苦差,干这活,必须坐住冷板凳,耐住性子,心静如水,几天不下楼。在制作作品《知春亭》时,他就连续干了三个月,中间不能停,一停思路就断了,这样的经历是一般人无法承受的。


  近年来,赵润生开始在几所小学授课宣传,希望孩子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高粱秸秆制作的魅力,认识到非遗产的精华,领略非遗的魅力。他希望通过自己,让更多的人喜欢这门技艺,并让这门技艺传承下去。


 

本文标题: 非遗传承人赵润生: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zhusixiang/show-1531.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项目策划
项目方案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