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阳木雕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黄小明:匠人之心 非遗人生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20-01-03 09:22:29  来源:工艺中国  作者:吴旭华
核心提示:40载的艺术探索与突破,造就了东阳木雕领域的创新性传承与发展,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黄小明大师这些年新作迭出,更获得荣誉无数。

  40载的艺术探索与突破,造就了东阳木雕领域的创新性传承与发展,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黄小明大师这些年新作迭出,更获得荣誉无数。然而,对于黄小明大师而言,获得再多的荣誉已无法激起他的兴奋点,而在木雕艺术上的每一处创新与突破,却总让他高兴地睡不着觉。


  在平时的艺术创作中,黄小明大师总是不满足于传统木雕形式对意象的表现,他认为,“只是继承传统,没有创新,那是不流之水。脱离传统,单独创新,那是无根之木。”


  无论是复制北京故宫皇极殿乾隆宝座,还是创作G20杭州峰会主会场等场所的木雕装饰,或是创作上合组织青岛峰会主会场木雕装饰,无不彰显黄小明大师惊艳绝伦的创作思维与技艺水准。而独创竹简式木雕、超写实木雕、速写木雕、取景框木雕等艺术表现形式,更大大提升了传统东阳木雕艺术的装饰范围,拓展了艺术内涵与产业外延。


  除了不断创作出惊艳的作品之外,黄小明大师在东阳木雕技艺的传承上更是不遗余力,一场“大师招徒”,将互联网传播模式引入到传统手工艺领域,突破了传统技艺传承中的地域限制。从全国各地报名者甚多,最终成为黄大师徒弟的,有从北大毕业的研究生,也有从事摄影的艺术家,更有希望在东阳木雕领域寻求更大突破的木雕从业者。


  而在中国美术学院、温州大学、浙江农林大学等高等院校的课堂上,总是能看到黄小明大师的身影。传授木雕技艺、解读艺术理论、探讨艺术发展……从“大师”到“师父”,从“师父”到“老师”,只要有益于帮助年轻群体学习木雕技术,发扬木雕文化的事情,黄小明大师总是当仁不让。


  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上,黄小明大师同样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馆藏从民间收集的各类明清家具、雕花门窗,只为更好地保护这些“即将消失”的老物件。为了更好地将建筑与木雕这一“主体”与“客体”关系进行融合,他前后花费3年时间建造了一个“木雕主题园林”——个木园,让木雕成为一种环境,让木雕艺术融入了生活。


  那么,作为黄小明大师本人,是如何看待非遗技艺的传承与保护?以下为记者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黄小明大师的专访:


  记者: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您觉得最迫切的工作是什么?


  黄小明大师:我觉得是要有平台,有战线。现在的非遗传承人无论是技艺传承还是学术思考,基本上处于单干状态。虽然政府层面不断在创造协同合作的机会,比如实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把传承人送到高校进修;比如举办各种形式的非遗展示活动,但是这样的活动仍未能改变传承的封闭性,难以形成紧密型的合作关系。


  目前,我筹备的全国非遗保护协会木雕专业委员会已经得到批复,即将成立,专委会办公室将设在东阳,这对于扩大东阳的影响力将产生积极影响。木雕专委会是中国非遗保护协会的第二个专委会,两者既有包含关系,又有交集关系。借助专委会,可以促进木雕行业传承人更精准地交流合作,必要时又能利用协会的丰富资源,是开放系统内的一个闭环。


  记者:有人说在非遗传承体系里,年轻人是弱势的群体。你怎么看待?


  黄小明大师:从传承人称号的授予上看,这话有道理。许多地方对传承人遴选有年龄限制,尤其是在濒危项目上优先考虑老艺人。传统技艺的养成不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历练。特别是在城市化浪潮中,传承链受到很大的冲击,许多项目后续无人,所以适当地向老艺人倾斜,为他们带徒授艺提供保障,这是非常必需的。


  可喜的是,随着顶层设计推动,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了非遗传承队伍,就这个层面来说,他们是幸运的。因为他们拥有最好的政策、最好的待遇,当然也有最好的师父,可以毫无保留地把一身绝技传授予你,这是传统农耕时代的艺人们根本无法享受的。


  记者:在非遗传承中,“大师”群体和“年轻人”群体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黄小明大师:东阳木雕这些年的发展模式是“大师引领”,就是用大师群体托起产业群体。这种模式的优势显而易见,让东阳木雕在最短时间内实现了行业崛起和品牌塑造。但是,当下我们面临的命题是艺术复兴和工艺振兴,这时候,仅靠大师这个群体是远远不够的。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虽然自己还会在艺术创作上不遗余力,但对处于当代艺术环境下的东阳木雕而言,必须要有更多的“能人”、“才人”加入进来,传承和发展这项古老的艺术。


  我们需要把传承人群团结在一起,结成统一战线,让大家坚定踏实地传承本真技艺的心志;同时给大家介绍各种创新要素,比如与设计师、高校等合作,通过交流、研讨,让“工匠+学者”成为非遗保护与传承的主体,弥补传承人的学术短板,提升他们的整体素养,为他们创业创新提供创意、品牌、销售、资金等要素的有力支撑。


  记者:在弘扬传统文化、振兴传统工艺的新时代里,应该怎样创新师徒传承关系?


  黄小明大师:现在东阳木雕有两种传承方式,一是学院式,二是师徒制。两种方式各有优劣。学院式的优势是文化课齐全,但实操环节偏少,导致学生难以学到绝活。师徒制带出的徒弟技艺扎实,但文化素养偏弱,创新底气不足。去年市职教中心东阳技校校区推出了现代学徒制,让木雕专业学生到各大师工作室全日制学习几个月,这个方法很好,感觉还有深化优化的余地。目前,东阳没有专门的木雕学校,而像景德镇已有专门的陶瓷中职院校,东阳可以借鉴这个做法,比如重新整合教育资源,创办专门的木雕学校。


  记:现在东阳木雕传承体系中,传统的师徒模式依然是主流吧!


  黄:传统师徒模式依然是主流,但和过去比较已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是真正在学习的是外地人居多,二是部分职校毕业生继续拜师学艺,三就是“挂名徒弟”只挂名不传习。


  这样的形势下,我有个想法是必须重塑当下的师徒关系。亲其师而信其道,信其道而乐其学。师傅除了创新传承方式,还要善于融入徒弟的圈子,多和他们交流,让他们变得乐学善学。我每个星期都要给徒弟讲评修改画稿,本地的当面交流,外地的线上交流。徒弟郭颢是山东人,经常带着画稿到我这里请教。前几天,我组织徒弟们带上家人去东白山采风联谊,也是为了增进凝聚力、亲和力,让他们感受到,我是他们的师父,但我也能成为他们的朋友。非遗记录的是人类情感历程,因此,良好的情感互动可以促进技艺的顺畅传承。在情感基础上,还可通过合伙人制度、入股等,吸引优秀徒弟进入企业,以经济基础保障传承技艺的初心。


  在非遗传承中,一定要牢固树立“靠作品说话”的意识,维护本真技艺。这些年,东阳木雕市场转化效益良好,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学艺,但也受到浮躁风气影响。我的想法有两点:一是坚决不搞门户之见,二是坚决不搞保护主义。没有门户之见,那么,我的徒弟可以向其他大师学习,其他大师的徒弟只要肯学,我也乐意传授。不搞保护主义,那就是坦诚相见,靠作品说话,任何展评都不徇私不徇情,逼着年轻人踏实学艺。这应该成为东阳木雕的风气。


  非遗保护的核心在于对个体生命的尊重。非遗传承人尤其是国家级的传承人,要乐于为年轻人当推手,只有这样,才能为先贤留下的绝技找到合适的传承载体,保护传统工艺的香火,保护血肉凝聚的生命体验。


  非遗保护需自上而下


  记:你从艺近40年,对非遗保护最想说的是什么?


  黄:想说的话太多,千言万语归结为一点,就是希望振兴传统工艺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两大战略能真正实施到位。5月23日,文旅部、工信部发布了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项目,东阳木雕入列。但如果仅把振兴停留于书面和口头,东阳木雕难以真正振兴。非遗保护需要自上而下的强力推动,上接天气,下接地气,仅靠传承人努力,孤掌难鸣。


  记:能不能具体地说,在自上而下的推进中,你有哪些建议?


  黄:这些年,我和同仁一直在为优化东阳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氛围而努力,仅今年就做成了3件事:一是帮助东阳技校创建了省级大师技能工作室,为他们的木雕专业带来了200万元补助资金;二是利用东阳市政协委员身份建言,提交了加大非遗投入鼓励传承人带徒的提案,市政府已经同意设立非遗保护基金,对传承人带徒给予奖励;三是在金华市两会上呼吁为传统工艺中的国家级非遗项目降税,按文化产业而不是按工业产业计税,保护传承人企业、非遗传承基地的生命力,目前此事正在协商中。


  保护非遗就是保护文脉、保护乡愁。非遗工作在创新思维的同时,更需要付出十倍百倍的努力去留住精湛手艺。当传统工艺的价值被市场充分认识之后,自然会有越来越多有眼光、有实力、有思路的企业和人士来挖掘、使用、开发,让非遗融入生活。


 

本文标题: 东阳木雕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黄小明:匠人之心 非遗人生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zhusixiang/show-1535.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1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项目策划
项目方案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