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巧艳,女,1983年出生,山东莱阳人。国家级非遗项目—烟台剪纸市级代表性传承人,代表作《九龙图》、《红楼梦》、《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福寿祥瑞》。
2011年获得“中斯友好文化使者”荣誉称号,2016年被评为“烟台市重点文艺创作人才(艺术类)”,2018年被中共烟台市委宣传部聘请为烟台市首批签约文艺家。
“紫气东来是嫦娥轻舒广袖,霞光西椽看织女漫拢长绢”。
烟台市毓璜顶公园瑶池园中紫霞厅里,喜庆的红色窗花爬满了古老的门窗,阳光透过窗花镂空的缝隙,映照在琳琅满目的剪纸元素摆件上。
一位长发飘飘、眉目如画的美丽姑娘,在古老与现代的光影之间,麻利的安排人员把几个纸箱运往合作商家,纸箱里装的是生于汉唐、盛于元朝、达于明清的满蘸中华民俗的老手艺——剪纸。
紫霞是风靡一时的电影《大话西游》中为了爱情执着一生的仙子,而我面前的这位忙碌的美丽姑娘,却是为了剪纸执着一生的非遗代表性传人——梁巧燕。
用执着把兴趣做成事业
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八零后姑娘梁巧燕,从小住在莱阳娘娘山下,她的课外活动,除了在山间奔跑、和农作物里的害虫捉迷藏,就是坐在家里的炕上跟奶奶一起剪纸了。
彼时,农村房屋的窗户,依然是古老的木制窗棂,狭窄的木格菱贴不了画报,奶奶就一把剪刀、一张红纸剪出花花样样,贴在窗棂间、装饰在纸扎的顶棚上。房屋虽简陋,可经这花样点缀,家中充满了喜气,灰墙土瓦也跟着生动起来。
苍穹之下,高山耸立,树木花草,岁岁荣枯,可在那大山底下的小屋子里,一老一小专注剪纸的画面却如定格般随一如往昔,唯一的变化是奶奶一日日变老,巧燕一日日长大。
长大的燕子,是要飞的。然而,她要以何为羽翼,要飞向哪里?
彼时的文化产业还没有对非遗传承的重视、没有传统文化的盛大复兴,当同学们兴高采烈地走向计算机、文秘、律师等这个时代最火热、最应景的岗位,梁巧燕却逆向而行,走向剪纸手艺人这个现代人眼中没出息的“伎俩人”之路。
彼时的梁巧燕,如一只离群的燕子,一个人孤独的走进古老文化的深处,陪伴她的是童年记忆中祖孙二人剪出新鲜花样的喜悦,支撑她的是家人朴素的支持,这是很温情的画面,如古老的诗歌般静谧美好。
然而,生活、生存,是诗歌的现实注脚。剪纸,这个流传了几千年的手艺,本是乡村妇女与民间女子农闲之余的消遣方式,古时更是评价出嫁的闺女是否贤惠的标准,这是一门“众人皆会”但非正业的手艺。
关于这门手艺,历史是这么记录的。汉、唐时期,民间妇女就把金银箔和彩帛剪成方胜、花鸟贴到鬓角上作为妆容装饰,用以取悦男子。后来在民俗节日中,多种颜色的纸被剪成各种花草、动物或人物,贴在窗户上做窗花,贴在门楣上做门笺,作为装饰之用。
《莱阳县志》记载“以剪纸贴灯花,以彩纸挂门楣”;《招远县志》记载,元末明初道教文化剪纸,明代中期戚继光练兵的“盾牌舞”、“小刀舞”剪纸以及表现南音演奏的剪纸比比皆是,烟台剪纸已经普遍流行,普遍到家家户户都有、家家户户都会。
但是剪纸却从来没成为一门可以养活自己的手艺。时代发展、科技发展、社会风尚日新月异,大瓦房与落地窗已经不再需要剪纸的点缀,妇女们也不再只是待在家中相夫教子的家庭妇女。所有人,无论是城市的白领还是乡村的村妇,都走上了时代快速发展的快车道。剪纸,这门要在缓缓时光里静静雕琢的手艺慢慢被遗忘了。
提起剪纸,人们想到的,就是一把剪刀、一张红纸,昏黄的灯光下满脸皱褶的老人。
而我们的故事主角,这个固执地坚持着自己内心的热爱、固执的走在剪纸道路上的漂亮女孩梁巧燕,却是生于1983年,长在新时代的年轻人。
她热衷于生活的每一处有情的细节,眷念着温柔清幽的家园,她给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插上创意的翅膀,让传统的技法和工艺适应当今时代的审美,让剪纸进入我们的现代生活。
她就像一只身披彩翼的燕子,在古老与现代的时空隧道里,用自己的身影划下一条曼妙的红丝带,让沉睡多年的指尖艺术,焕发出与时俱进的生命力。
文创理念重塑指尖艺术
剪纸,陪伴了梁巧燕的童年和少女时期,那个时候,她掌握的是村头里巷张婆王妈手手相传的技艺。
高中毕业后,梁巧燕学习艺术设计,开始接触电脑,接触设计理念。从此时开始,剪纸如生长在她心间的一棵大树,她之后学习的、经历的所有都成为滋养这棵大树的养料。
上学的时候,她用电脑设计剪纸图案;毕业以后她学习油画、学习雕刻,这些相通的艺术都为她的大树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然而直到此时,前方的路依然并不明朗。
2007年的春天,她剪下报纸的报道,带着自己的剪纸作品,勇敢的敲开了烟台剪纸大师朱曼华的大门。师从朱曼华,让她的剪纸之路,有了专业的深度,随恩师漂洋过海的经历,开阔了她的视野,让她看到了剪纸手艺在艺术殿堂的绚烂,也让她看到了剪纸的前程。
出徒之后,梁巧燕开办了自己的工作室,走进烟台1861艺术产业园。以前接触的剪纸都是红色的,也只有红色的,似乎剪纸只能是那个样子的。但是进了1861,那些脑洞大开的设计,触动了她的创新灵感,剪纸只能是剪出来贴在墙上供人远观的艺术品吗?剪纸只能用红色的宣纸吗?剪纸只能是一个人一把剪刀闯江湖吗?问题在脑海中浮现的时候,答案就一点点在产品上实践了。
启迪智慧的剪纸拼图、挑战力十足的剪纸魔方是她为孩子们设计的作品;精美的剪纸手机壳、和传统的中国结融为一体的剪纸挂件是她为青少年设计的作品;海尔兄弟乘风破浪、蓬莱阁与烟台山凝眸相望是她为企业量身定做的伴手礼;挂钟、抱枕、立体纸雕的生肖摆件是她为家庭设计的装饰品;琉璃灯闪、剪纸影迷,落地窗上红鸳鸯是她为酒店、民宿设计的剪纸主题房。
“做有温度的剪纸,做有用的剪纸”、“世事越纷杂,精髓越突出”“形式越繁杂,剪纸手艺越纯正”,带着这样的笃定,梁巧燕的剪纸事业进入文创阶段,剪纸衍生品由此华丽丽的扎根在她的专业深度与职业宽度里,市场需求量越来越大,订单越来越多。
100多名老艺人在梁巧燕的影响下,戴着老花镜拾起了她们童年时就掌握的剪纸手艺,用曾经以为只能消遣的手艺赚到了零花钱。在送孩子上学之后、在农闲之余,轻轻松松地每月额外有了一千多的收入。老人们常常感慨:“老了,老了,总怕自己没用了,现在,咱这个剪纸都能赚钱了,咱们也活的有价值感啊!”
在老艺人的影响下,家里的九零后、零零后、壹零后的孩子们,也重新见到了剪纸,拿起剪刀,亲手体验剪纸。祖孙二人一把剪刀、一张红纸一起剪纸的温馨场景,出现在现代家庭里,烟台剪纸如润物无声的细雨,在民间百姓家传播开来。
伴无数的剪纸手艺人一路同行
在梁巧燕的努力下,“剪纸手艺进课堂”在当地50所学校深深扎根,梁巧燕和她的10个弟子,前往义务教学,每周一节课,已经持续了三年。已有1900多名学生剪出满意作品,有5000多名学生接触正规的剪纸技巧培训。
她们根据小学、中学、大学开设不同的课程班,这门民家手艺已经系统化、课程化。
接下来要她们要与学校合作,出一本《小学剪纸系列辅助教材》,让老艺人的操作,有了理论辅助。她们还要举办有学生参加的大赛,让更多的人走近剪纸、走进剪纸。
冬天到了,一群燕子往南飞,她们一会儿排成“人”字,一会儿排成“一”字,欢快地飞行在延续了数千年、数万年的天空上。
梁巧燕,也在传承之路上,找到属于自己的队伍,在非遗传承的路上欢快地飞行。与她一起同行的,是无数的剪纸手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