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彦丽:戏比天大!我对这“两夹弦”爱得深沉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20-02-25 11:44:08  来源:海岱文化
核心提示:台上粉末人生风光无限唱尽千古风流人物,台下素面朝天奔走呼号传承非遗濒危剧种。

  侯彦丽,女,1966年2月出生,菏泽市第十九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山东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两夹弦第十代传承人,现任菏泽市定陶区两夹弦非遗保护传承中心主任,二级演员。代表剧目:《三拉房》、《愣姐让房》、《王宝钏》、《三看御妹》、《爱心家园》等。


  2013年11月主演小戏曲《爱心家园》荣获中国十艺节“群星奖”,被菏泽市委、市政府记个人二等功;先后荣获“全省文化工作先进工作者”、“山东省首批齐鲁文化之星”、“菏泽市拔尖人才”、“优秀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等称号。


  “郭素真心里笑眯眯,摊了个女婿年十七,小两口拜天地腊月三十,转眼就是正月底,掐指头,算日子,年三十,正月底,一月零着一早晨……”


  在菏泽市定陶区两夹弦非遗保护传承中心排练厅内,伴随着一阵阵悠扬婉转、行云流水的伴奏,两夹弦传统剧目《三拉房》正在这里上演。


  舞台上的演员身穿靓丽的戏服,头上的水钻头饰熠熠生辉,一颦一笑都展现出迷人的舞台魅力,一段又一段经典的两夹弦唱腔经她低吟浅唱之后,使人闻之心里仿佛喝了蜜一样甜美。


  她就是菏泽市定陶区两夹弦非遗保护传承中心主任侯彦丽。今年已经52岁的她在舞台上扮演的是一位十七八岁刚刚新婚的小媳妇。


  台上粉末人生风光无限唱尽千古风流人物,台下素面朝天奔走呼号传承非遗濒危剧种。


  在舞台上,她是娇滴滴的郭素真,她是坚贞不渝的王宝钏,她是热心善良的楞姐;下了舞台,卸妆后的侯彦丽就是一个朴实无华的邻家大姐,同时她又是一个敢于将全团担子挑在肩上的女强人,是一个为了全团演职人员生计,在大年三十下雪天骑摩托车找台口到半夜的剧团团长。


  出身于“戏曲世家”,对两夹弦爱得深沉


  在广袤的齐鲁大地上,有一个土生土长的地方剧种“两夹弦”,深深扎根在这片热土上,因它的主要伴奏乐器四弦,是每两根弦夹着弓上所系的一股马尾,因而得名,经过二百多年的成长和发展,逐渐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地方戏剧种——两夹弦,且表演艺术形式趋于完善,在定陶当地流传着一句话“拆了房卖了粮,也要听两夹弦的站花墙”,可见群众对两夹弦的喜爱程度,两夹弦也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半碗蜜”。


  两夹弦第十代传承人侯彦丽,父亲曾是定陶两夹弦剧团团长,母亲也是剧团演员,可以说她是在浓厚的戏曲氛围和环境的熏陶下“听着两夹弦”长大的。由于从小受到父母的耳濡目染,侯彦丽很快便喜爱上了两夹弦这门戏曲艺术,1977年,11岁的侯彦丽考入定陶两夹弦剧团,正式开始学习两夹弦,20岁便成为了两夹弦剧团的旦角主要演员。


  唱念做打基本功是两夹弦的必练之技,手眼身法步是舞台上演出的重要体现。侯彦丽学戏的过程是艰辛的,刚开始学习两夹弦时,每天都要练基本功,当时训练时可谓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每天早上5点就得起床吊嗓子。冬天下雪后扫开一片地,开始练下腰、踢腿、前桥等基本功,尤其是在练习前桥时,师傅在后面拿着小棍追,稍微慢一点就会挨打。


  “拿大顶时,刚开始是5-10分钟,最后要倒立一个多小时,有时累得两只胳膊都抬不起来,但师傅经常教导我们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也是因为对两夹弦爱得太深吧,即使再苦我也会觉得很快乐。”侯彦丽对两夹弦爱得深沉。


  后来,侯彦丽得到了黄云芝、楚翠华、李京华等老一辈艺术家的传授和指导,经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积累了丰富的舞台表演经验,讲究音韵,注重发声,表演细腻,程式严谨,并根据自己的嗓音特点,创造出一种悠扬婉转、靓丽抒情、节奏多变的唱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调式以“娃娃”为主,旋律色调明亮、华丽、尖锐,多表现明快、抒情的喜剧情节和愉悦的人物情绪;以大板、慢北词为主,旋律凝重、平静、缓慢,多表现压抑、悲壮的悲剧情节和忧郁的人物情绪,演唱给人以婉转流畅如行云流水之感。


  从“光杆司令”到“63名演职人员”


  上世纪90年代,受文化多样性的冲击,全国大多数剧团开始走下坡路,定陶两夹弦剧团也不例外。“台口越来越少,由于演员工资得不到保障,他们大部分都外出自谋生路了,到最后,说剩我一个光杆司令也毫不夸张。”侯彦丽不甘心让两夹弦在定陶销声匿迹,她从仓库找出布满灰尘的服装和音响,并多方联系、召回剧团曾经的演员。


  为了召回演员,侯彦丽没少作难,她骑着一辆摩托车跑了两个多月,走到哪都碰壁,根本就没有演员愿意回剧团。最让侯彦丽难忘的是去曹县砖庙镇请演员,那天是农历腊月二十三,天上下着鹅毛大雪,侯彦丽骑着摩托车走了60多里地才到达目的地,等到了演员家里时已经是晚上十一点多,侯彦丽冻得全身发抖,她哆哆嗦嗦敲开那名演员家的门时,得到的是拒绝,对于当时已经看不到任何希望的两夹弦,谁又能不顾一切地投入进去呢?


  面对这些困难,侯彦丽没有退缩,一次不行就多去几次,最终剧团的老演员们被她这种为两夹弦宁愿放弃一切的精神所感动,纷纷先后回到了团里。


  演员回来了,可是怎么养活整个剧团呢?剧团所有人吃饭的问题都需要侯彦丽来想办法,侯彦丽愁得整晚都睡不着觉。白天,侯彦丽在定陶县城里送雪糕,送煤气罐,几十斤的煤气罐她扛着就能上六楼;晚上,侯彦丽带着演员们在广场上唱戏,挣到的钱却仅仅能让整个剧团的人员吃饱饭而已。


  为了让演员们增加收入,侯彦丽开始四处联系台口接演出,2000年,本来已经和河南省濮阳市的一个村子定好了正月初五的演出,可是大年三十对方打电话过来取消了演出。没有演出演员就面临着吃不上饭的困境,此时有人说解元集正月初七有庙会,可能需要戏曲演出,听到这个消息后,侯彦丽顾不得犹豫,她骑上摩托车冒着漫天的大雪立刻出发,等她赶到解元集的时候却被告知对方早已定好了剧团。


  失魂落魄的侯彦丽骑着摩托车慢慢往家走,在离定陶还有20多里地的时候摩托车出了故障,这时候路边修车的人早都回家过年了,侯彦丽硬是推着摩托车在雪地里走了20多里地回到了定陶。她回到家已经是半夜12点多了,第二天就是大年初一要吃饺子,侯彦丽赶紧切韭菜,包饺子,等她和家里人把对联贴好的时候天已经大亮了。


  于是在大年初二,侯彦丽又迎着刺骨的寒风、踏着泥泞上路了,无论多难,侯彦丽都不肯放弃两夹弦,她坚信,只要定陶唱两夹弦的声音不断,两夹弦就会一直在定陶传承下去。


  2007年剧团去菏泽演出,这也是侯彦丽当团长之后的首次正式演出。当时一些老艺人都哭着来送行,说两夹弦剧团又活过来了。从那时起侯彦丽忽然感觉自己身上担子重了很多:“我不能辜负老前辈们的期望,不能让那些喜欢两夹弦的人失望,更不能让两夹弦剧种砸在我的手中。”侯彦丽说,对于这份恩情,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多排好戏、精戏,“让剧团发展更好,让群众都能听到两夹弦。”


  为了增加演员们的积极性,侯彦丽实行多劳多得制度,按照演员演出水平、演出场次等进行分成。经过一系列改革,定陶两夹弦剧团终于有了起色,现拥有演职人员63人,其中国家级非遗传承人2名,高级职称4名,中级职称18名,初级职称26名,年均送戏300场以上。


  凡到定陶者,皆能听到两夹弦


  菏泽市定陶区两夹弦非遗保护传承中心是目前全国唯一的国有两夹弦专业院团,200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遗”名录;2012年6月定陶县两夹弦剧团改制为定陶县两夹弦非遗保护传承中心,为两夹弦剧种的保护管理单位;2016年4月,因定陶撤县设区,更名为菏泽市定陶区两夹弦非遗保护传承中心;2017年被文化部公布为全国重点院团。


  做为一团之长,为更好地弘扬和保护传承两夹弦剧种,侯彦丽坚持以传承求创新,以创新求发展,以发展促传承。她完成国家级非遗项目申报和院团改革,排演传统剧目,常年坚持送戏下乡,年均送戏300余场,开展戏曲展演、票友大赛、消夏演出等200余场,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2016年7月,两夹弦《三拉房》、《愣姐让房》参加2016年第七届(香港)中国戏曲节,获得香港市民的点赞。2017年1月《三拉房》剧目参加2017山东元宵戏曲晚会演出,让在场的观众过了一把戏瘾。


  两夹弦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戏曲剧种,在定陶传唱了百余年,这里的老百姓也听了百余年。


  唱腔清新、流畅、优美,两夹弦历经百年,现在还能够以各种形式展现在大家面前,归根结底还是老百姓打心眼里喜欢它。


  “怎样才能让更多的人,特别是让年轻人喜欢两夹弦?”这是摆在侯彦丽面前的最大课题。


  “戏比天大!”这是侯彦丽始终坚守的信条。


 

本文标题: 侯彦丽:戏比天大!我对这“两夹弦”爱得深沉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zhusixiang/show-1567.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项目策划
项目方案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