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锦技艺传承人谭湘光:50年坚守 发扬非遗文化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20-04-21 14:21:32  来源:网络
核心提示:作为中国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织锦工艺大师、广西非物质文化代表性传承人,在发扬传统文化这条路上,谭湘光如画画一般,认准壮锦技艺,不改初心,学习、创新、再接再厉,转眼就是50年。

  “写生时,你要认准第一眼看到的那朵花瓣,再以它为中心,画出周边事物。”这是学画画时,老师教给谭湘光的一道经验,谭湘光记忆犹新。


  作为中国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织锦工艺大师、广西非物质文化代表性传承人,在发扬传统文化这条路上,谭湘光如画画一般,认准壮锦技艺,不改初心,学习、创新、再接再厉,转眼就是50年。


  这些年,谭湘光将壮锦以不同方式从广西送到了世界各地。1995年,研制的精美壮锦袋被选送北京,作为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的会议文件袋;2004年,指导弟子共同为中国—东盟博览会织出宽3米、高4米的巨幅壮锦壁挂“双凤朝花”,令与会客商叹为观止;2007年,与弟子手工挑花、精心制作的“庆祝香港回归十周年”特大壮锦在香江隆重亮相;2019年,在国庆70周年庆典活动中,为“壮美广西”彩车演员们设计系列民族服装,于群众游行时展示……


  16岁到66岁,一低头就做到退休


  起初,谭湘光学习壮锦技艺是为谋生。1971年,16岁的她父母去世,又没钱读书,但她没灰心丧气,而是鼓起勇气去寻找生计。偶然间,谭湘光发现有一群织娘住在自家附近,织娘们织三天锦便去赶一次集,售卖织锦成品,每天有说有笑,自力更生。她便心生学习念头,拜师于其中一名织娘——中国第二届工艺美术大师梁树英女士,“当时没考虑太多,我就觉得她们能靠这门手艺养活自己,我也能”谭湘光笑着告诉记者。


  学习一段时间后,她渐渐对织锦产生兴趣。将经线头固定于卷布根,系上配备腰带,脚踩在踏板上,每投一次梭,踩一次踏板,经线上下层也不断交错……看着自己亲手织出的锦,谭湘光有种收获感。学习三个月,梁树英觉得她学得快,便推荐她到宾阳县民族织锦厂上班。


  1972年,厂里有送人去广西工艺美术研究所培训三个月画画的机会,只有2个名额,谭湘光有幸成为其中之一,“当时就觉得很荣幸,很骄傲。”每天,她拿上馒头、水、小凳子、画板,到人民公园里,坐在花旁边,进行写生。当时,从未学过画画的她常常觉得自己画得不像,有时画的不太好,就撕掉,又再画,直到画好为止。


  热爱使她坚持。从学徒到宾阳县民族织锦厂厂长,谭湘光不仅学会织锦技艺,还包揽下厂里技术、销售、业务等活。期间,她也有过跳槽到大城市的机会,也有人质疑她,“你织这些有什么前途呢?”但她都不为所动,今年66岁的她依旧埋头在民族织锦事业,“在我看来,行行都出状元,而要做好一件事情,必须坚持。”


  背带心到手机壳,推陈出新激活文化


  耳环、手链、扇子、被子垫、桌垫、书的封皮……在谭湘光工作室里,各种带有壮锦元素的产品映入眼帘,产品色彩斑斓、图案丰富、引人注目。这些都是谭湘光和徒弟的创意成果。


  壮锦是中国壮族的特色手工织锦,与云锦、蜀锦、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据传起源于宋代,是广西民族文化瑰宝。壮锦图案构成式样大致有三种:一是平纹上织二方连续和四方连续的几何纹,组成连绵的几何图案,显得朴素而明快;二是以各种几何纹为底,上饰动植物图案,形成多层次的复合图形,图案清晰而有浮雕感;三是用多种几何纹大小结合,方圆穿插,编织成繁密而富于韵律感的复合几何图案,有严谨和谐之美。


  传统的壮锦图案,包括通过方格纹、字纹、水波纹、云纹、回字纹、编织纹、同心圆纹构成,有数十种之多,大都选取生活中的可见之物和象征吉祥幸福的花纹,比如有蝶恋花、凤穿牡丹、双龙戏珠、狮子滚球、鲤鱼跳龙门等作为构图。在这些图案之中,凤的图案独占鳌头,在广西有“十件壮锦九件凤,活似凤从锦中出”的说法。


  以往,壮锦多用于制作被面、褥面、背带心、背包、挂包、围裙等。当家里女儿出嫁,或是生小孩时,娘家会买一条编织着思念和爱的背带送给女儿。


  “随着时代变迁,旧的产品已经不能满足当下人们需求。”谭湘光表示,要发展壮锦文化,不能仅仅把它作为一种传统文化来收藏,还要推陈出新,将它用于日常生活。她用的手机壳图案就是自己设计的万寿花。


  为改进壮锦织艺,谭湘光还引进过杭州织锦的先进设备,弥补传统设备局限,“用传统设备织一幅两米宽的壮锦,必须要先织几幅再拼起来,用新设备只用织一次。”


  同时,针对传统壮锦材料较单一的问题,谭湘光也想办法进行解决。例如有些取于蚕丝的原材料没经过高温高压处理,色牢度不够,洗了容易褪色。她就尝试用化纤等国际认可的正规材料提升色牢度,“材料丰富了,可生产的产品种类也就多了,做框在玻璃里的画就可以用色牢度低的材料,也不用洗,做常用的产品就可以用色牢度高的材料。”


  “不管遇到水泥桩还是木头,都要像螺丝钉一样紧紧地拧下去。”谭湘光表示,作为传统技艺,传承过程中势必会遇到很多困难,需要每一代人的努力,希望能引领年轻人去发挥他们的智慧在市场上不断开发新产品,形成创业新思路,弘扬壮锦文化。


  被扶贫到去扶贫,民间智慧再接续


  谭湘光还记得,在师傅家学习时,虽然她没有专属机子练习,但师傅会经常把机子让给她学习。有时师傅早上9点浇菜,10点回来,机子空出来,她就去学;中午12点吃饭,机子空出来,她也去学,“机子总有空出来的时候,我就可以利用这个时间去学习。”


  没有谋生能力,就找师傅学习,没有生产器具,就向别人借,这一“借鸡生蛋”的做法后来也被谭湘光延用到文化扶贫事业中。


  为弘扬民族织锦事业,2002年,从宾阳县民族织锦厂退休后,谭湘光在宾阳开办一个小型民间织锦作坊——“湘光织锦坊”,并为学徒免费提供竹笼织机,同时开始在当地义务传授壮锦织艺,既为家庭妇女提供就业机会,也传承了壮锦织艺。该作坊于2018年6月被授予广西传统工艺工作站称号,2020年1月,被授予“金绣球居家灵活就业示范基地”称号。


  除了文化+扶贫,谭湘光还通过文化+教育的方式,发展技艺。2014年,她与南宁市第四职业技术学校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学校成为织锦技艺培训基地。2015年,与南宁职业技术学院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入校成立“谭湘光大师工作室”。期间,她收了许多徒弟,“要多引导年轻人发挥创意。”


  2018年10月,由谭湘光设计,其徒弟范丽萍等参与制作的织锦-《锦衣华服》在“第十九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手工艺术精品博览会上获得“2018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金奖”。获奖时,谭湘光倍感喜悦,感觉自己的技艺传承有了前景和希望。


  “学习谭老师技艺的同时也要学习她的精神,喜欢一样东西就要坚持,不能动摇。”师从谭湘光四年的范丽华表示,壮锦织艺与传统民族文化密切相关,值得她去传承和弘扬。2019年,她带着师傅的教诲走进了残疾人学校,为残疾人培训壮锦手工制作技能。她表示,接下来,将与师傅合作尝试更多壮锦元素与服饰的结合,打造广西壮锦服饰品牌,发展壮锦文化。


 

本文标题: 广西壮锦技艺传承人谭湘光:50年坚守 发扬非遗文化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zhusixiang/show-1605.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项目策划
项目方案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