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黄山市在全面启动实施徽州古建筑保护利用工作过程中,除了采取原地保护、“修旧如旧”措施外,还坚持传统徽派古建营造技术的“活态”有效传承,让古建筑在文化包容和多元并存中融入现代生活。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城乡巨变。然而,伴随着“农业现代化、乡村城镇化、郊区城市化、新农村建设”及“千村一面、万村一貌”寒风劲吹,迫使传统徽派古建与文化形态承受着空前的冲击,守住“筋骨肉”,传承内在的“精气神”已经显得迫在眉睫。
从事徽州古建有20余年的潘和平先生,不忘初心,依然将传统木制结构房子技艺,如同珍稀物种一样顽强地传承保护着。他称,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传统徽派建筑营造的技术力量已经相当匮乏,一些会建造、修缮古建筑的民间工匠纷纷改行,熟知乡土和特色工艺的工匠大师基本后继无人。
如今,在他公司内每天上班的有100多人当中,年纪最大的已有71岁了,最小也有50多岁。正如,来自休宁县溪口镇祖源村71岁的项来富,1964年于休宁中学初中部毕业。16岁就回乡开始跟师傅学做木匠,至今有55年工龄了。
项来富自己介绍,当年村里的房屋大部分都是由他带徒弟一斧、一凿建造出来的。可是,农村经济条件改善了,现在他的那些徒弟因为嫌这份体力活重累,都不干了,年轻人就更不想学。对传统的徽派建筑建造,项来富可谓是如数家珍。项来富师傅边说,现在科技虽然发达了,但有的物件高科技设备是无法替代的,必须要用手工操作。比如,方料粗坯斧劈,柱子打眼,有大有小,亭阁有斜面,呈不规则形状,那么这些“手术”就必须要用手工来完成。
手工之美,匠人之心。人们在致敬民间工匠这份匠心同时,也许会情不自禁地赞叹徽匠的技艺精湛。在这种召唤出内心深处对美的共鸣之时,徽匠传承人潘和平先生却已自己实际行动践行着徽派古建价值梦想,让这份即将消失的传统徽州建筑文化得到传承,发扬光大。
潘和平认为,作为徽文化当中一部分的徽派传统建筑,其价值不仅体现在建筑本身,活态传承必须在文化景观、用途与功能、地点与背景、精神与情感等概念中要有突出体现。使徽派古建在“活态”传承中,不断焕发青春活力。
据悉,目前,徽匠古建在潘和平的推动下,已经走出黄山,承建徽派古建业务遍布全国各地。这其中有南下的广州,还有与我市毗邻的婺源的“梦里老家”,江西的三清山、安徽的九华山大殿,远至湖北的宜昌、北京,产品供不应求。据他保守估计,仅承建徽派古建这一块,每年要完成7000-8000个平方米工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