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同烟:江淮杰出工匠,潜山桑皮纸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20-08-28 10:20:17  来源:SEU隐巷拾遗
核心提示:刘同烟,潜山市官庄镇人,从事桑皮纸制造工艺已达三十余年。2008年,"潜山桑皮纸"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刘同烟被确定为省级非遗项目首批传承人。2012年,刘同烟被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潜山桑皮纸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2019年,刘同烟入选“江淮杰出工匠”。

  刘同烟,潜山市官庄镇人,从事桑皮纸制造工艺已达三十余年。2008年,"潜山桑皮纸"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刘同烟被确定为省级非遗项目首批传承人。2012年,刘同烟被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潜山桑皮纸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2019年,刘同烟入选“江淮杰出工匠”。


  如今,刘同烟以为其产品注册了"紫烟"商标,每年为全国各地的客户提供订单式生产,并带动了坛畈村附近4户桑皮纸作坊的生产,形成了上下游产业链。同时他把更多的精力放到技艺的传承上,他先后培养了省级传承人2名、县级传承人20名。


  采访环节


  Q刘老师您好!我们是来自东南大学“隐巷拾遗”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的成员,很荣幸能够采访到您。我们了解到您从事桑皮纸制作工艺已经很多年了,那么请问是什么样的缘故让您接触到并选择一直坚持桑皮纸制作这一工作的?


  刘同烟:我们坛畈村野生桑树资源十分丰富,桑皮纸制作手艺也是古已有之。当年我们坛畈村近一半的劳力都在从事桑皮纸的生产加工,整个官庄镇达1500余人,共有180张槽,200多人常年在外推销,年产值500多万元。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商品经济兴起,人们的价值观发生转变,手工造纸的经济收入大大减少,村里大部分人转做他行,从事传统桑皮纸生产的民间作坊越来越少,掰指头都能数过来。我不想看到老祖宗的“绝活”就此失传,所以仍然一直选择坚持这门老手艺,希望能尽我自己的力量,把它传承下去。


  Q据我们了解到,桑皮纸被列为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一定的知名度,您觉得当今桑皮纸的发展现状如何?


  刘同烟:实话实说,潜山桑皮纸近几年的发展并不好,不管是从市场销量来看,还是从传承人数和大众了解程度来看,都是属于小众冷门的范围。如今我接到的订单大多是书画市场,对书写用纸质量要求高的小众群体。


  因为我们这个桑皮纸制作过程是非常繁琐复杂的,都是人工小作坊制作,因此人工成本非常高,纸质精良但是价格对于质量需求不高的大众市场来说性价比并不高。桑皮纸虽然也是品牌,但跟宣纸一比,知名度就低了很多。别人要一般的纸就去买机器厂生产的,要质量好的名纸大家估计都会第一个想到宣纸,所以其实除了书画界的销量,桑皮纸的市场并不好。


  加上现在年轻人都不愿意再学这种又繁琐又冷门的工艺,吃力不讨好,所以现在在做桑皮纸生产的人,其实也很少。因此现在我们手上在做的,都是按客户需求定制的订单,几乎不可能批量生产了。


  Q对于这项国家级非遗,您觉得政府的保护和推广措施怎么样?收效又如何?


  刘同烟:政府采取了很多的推广措施,如果不是申请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估计桑皮纸还要再冷门一些,甚至可能我们自己很多本地人都不了解。


  也有很多省市的电视台过来采访,拍摄了一些视频传到网上,想给桑皮纸做宣传,但其实效果并不是很好,愿意来看、来了解的人不多。而且找不到传承人依旧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没有什么年轻人愿意学这门手艺,哪怕再怎么宣传,还是找不到一条活路。


  现在很多人都觉得这些是过去的老东西了,又麻烦又浪费精力,机器生产这么发达,这种手工就应该被淘汰。但是这都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财富,总不能眼睁睁看着断在自己手里吧?我这一生就是做桑皮纸的,那就把这一件事做好;不仅要自己做到最好,还要想尽办法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这些都是我的使命。现在信息这么发达的时代,我相信一定会找到一条解决的出路,让更多的人看到我们的桑皮纸制作工艺,让更多的人把它传承下去。


  解决思路


  1.政府部门借助网络新媒体平台大力推广潜山桑皮纸古法工艺,增加知名度,打响桑皮纸“制作精良”的品牌效果。


  2.地方政府招标引进公司对潜山桑皮纸进行规模化开发,将制作、销售、旅游一体化,打造桑皮纸手工体验园,引导游客参观并参与到桑皮纸的制作过程中来,推动文化效应、旅游效应和经济效益并驱拉动。


  3.开发相关文化产品,与书法绘画界共同联动,增强潜山桑皮纸的影响力,从而扩大销售市场。在故宫修复倦勤斋“御用纸张”的影响基础上,通过书画联动,进一步提高潜山桑皮纸质优精良的品牌效果。


 

本文标题: 刘同烟:江淮杰出工匠,潜山桑皮纸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zhusixiang/show-1693.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项目策划
项目方案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5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5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